李知生丨袖珍地质博物馆——马山 - 世说文丛

李知生丨袖珍地质博物馆——马山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在即墨几近1800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最具有直观展示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当属即墨城区以西的马山。马山的最高峰玉皇顶海拔233米,耸峙于一畴低丘川陵之上,显得尤为高大,在它那不到3平方公里的山地面积上,集沉积岩、安山岩、变质岩、古生物化石于一身,堪称是即墨的一座袖珍地质博物馆。


据地质界专家考证,在距今一亿三千多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早期,马山一带有一条从莱阳、平度方向南来的大河流过。这条河流宽阔平缓,河床中和故旧河道的沟湾港汊中,铺满了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从河源山岭上风化后由水流冲击裹挟而来的鹅卵石。在这些厚积的鹅卵石中,既有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成分,还有泥灰岩和角砾石英岩的碎块。这些鹅卵石的原生年代,可上溯至二亿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和三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在宽阔清澈的河流中,游弋着形态各异的成群远古鱼类,河湾浅水处生长着茂密的各类喜水湿地草丛。在河流两岸的山峦丘陵上,生长着大片的暖温带灌木丛、藤萝攀缘植物和高大的针、阔叶树林。许多形态各异、庞大无比的恐龙、纳玛象、独角犀和其它远古时期的飞禽走兽,悠闲的生活在这里……
到了距今一亿多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中期,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造山运动。马山一带的地区经过一番剧烈的隆起、拗陷、断裂、滑移、褶皱等翻天覆地折腾后,剧烈的造山运动将这方大地弄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了以前的万物竟生的繁荣景象了。大地变得阴森可怖,接踵而来的滔天海浪波涛,又将这块历经劫难的土地,深深的淹没在大海下面。在海水上千万年的重压下,原先疏松稀软的地表泥土、沙石和生活、生长在这里的众多动植物,凝结一体成为沉积岩。有的动植物遗骸在逐渐石化中,被周围土质中的硅酸盐成分置换,转化为硅化石,还有许多埋层浅露,和沙石混杂一起而沙石化。


马山的自然地质历史,逐步衍化到了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晚期。这时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离我们最近的大规模造山运动,被地质学上称之为“燕山造山运动”。山东的泰山、崂山,世界第一高峰喜马拉雅山和长江三峡上的巫山,都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应运而生。那时的胶东大地和华北平原还是一片汪洋。随着胶东半岛造山运动的隆起,一系列花岗岩、火山熔岩山脉的剧烈抬升,马山一带的地层深处发生了断裂,有两条断裂带在这里相交: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地层深处泉涌而出的高温安山岩浆,在海底海水的不断循环冷却降温下,岩浆冷凝时质点平行排列和均匀收缩,形成四棱至六棱柱状节理石柱上升耸峙成山。其中马山主峰玉皇顶顶部涌出的熔岩抬升得特别强烈,隆起的岩石高出海面,成为一座海底火山造山运动形成的小岛屿,这就是今天人们看到的玉皇顶蜂腰以上部分。玉皇顶蜂腰部以上的岩石,不同于大山、团山等那些低矮山峰的浑圆馒头状,它全是由参差不齐的立柱体岩石组成。其原因就是当年在山体耸峙高出海面后,还继续有热熔岩浆从“山芯”岩浆通道井中涌出,在空气中冷却后,凝固成的错落高低不相谐的柱状岩石。在玉皇顶下部人工开凿的横贯山体的山洞中,可以见证内部的岩石和顶部一样,都为辉绿色的安山岩,而非东部蜂腰部位的沉积岩。


由于近现代以来的人工采石,将马山玉皇顶的东部岩石劈走了很大一部分,露出了内部的岩石成分和形成过程,这面劈石的最下面浑然一体的岩石为沉积岩,上面有一薄层紫褐色的酥蚀状接触变质岩。再上面,又是一层约60公分厚的破碎沉积岩,往上,还是一薄层紫褐色的软质接触变质岩。最上面,是排列整齐的一根根柱状多棱体安山岩山头。由这列石壁下方开凿的人工山洞,横穿玉皇顶山头的中心部位。在进入山洞十几米以后,岩石由沉积岩过渡成了安山岩,其石质的成分和山顶一样,都是辉绿色的柱状多棱体排列。由此不难看出;成山时这里的安山岩浆外涌特别强烈,不但将厚重的沉积岩地表随山势抬升而起,山顶部分还涌出大量炽热的高温岩浆,将山体顶起的这部分沉积岩压住,在上面冷凝结成柱状岩石,并且在接触面上,由于高温安山岩浆的烘烤,留下了见证马山成山历史的接触变质岩层。
玉皇顶蜂腰部以上的的这堵峰壁,其地质痕迹非常明显,是地球上沧海桑田、自然环境变化的最具直观的自然教科书,它的山体岩石成因之复杂,远胜于下面单一的团山石林。多年来,只是因为这里海拔高,地势陡峭,游人攀登困难,加之地方僻静,远不如石林和硅化石所处位置那么平缓易行,所以不为大多数游山者所知罢了。


马山其他几座低于玉皇顶的山顶脊部,均为浑圆四垂的山势,其成因是当年造山运动时没露出海面,热熔岩浆被海水“淬火”的缘故。在马山山体急剧抬升的过程中,由于抬升力和压力不匀衡,玉皇顶至宝安山的东南山体一带发生了断裂,断裂后主体山岩继续耸拔抬升,升起的断裂面形成了一列悬崖峭壁,被人们称之为“水撞岩”。这列横贯山腰的峭壁岩石不是地下深处涌出的安山岩石质,而是这里原来的老坐地户——上一造山运动形成的沉积岩。站在峭壁下举头仰望,但见由五颜六色的鹅卵石镶嵌的沉积岩,在早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光彩夺目,熠熠生辉,令人惊叹这些只有在河湖海边才能看到的东西,竟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经意地高高悬举在了山巅上!这堵沉积岩石壁的难得之处,是在马山山体拔升时,被它下面的安山熔岩顶起来的。在远古地质年代轰轰烈烈的大造山运动中,如果岩体在上升过程中发生断裂,所形成的山势都比较陡峻,崂山、泰山和喜马拉雅山等花岗岩山脉,都属这种类型。马山属于安山岩石质造山,这种岩石在地球上没有成就险峻的高山大岭,以低矮的山岭居多。例如昌乐的安山岩火山群,规模都不很大,海拔不高,但那形态各异的柱状节理岩层,也颇为壮观。马山东南侧在成山时属于局部断裂,形成规模不是很大的悬崖峭壁。


马山的另一条断裂带为东南西北走向,涌出的岩浆成就了团山至长岭一列低垂山岭。虽然这列山势不如主峰诸山那样来得轰轰烈烈、雄伟高大,但它也独具自己的特色——团山是这条断裂带的南首,岩浆涌出时造就了一座浑圆四垂的馒头状山丘。它北面的长岭断裂带岩浆涌出时一溜长列成岭,好像一条卧伏在马山西侧的大豆虫,这条豆虫的头颈,就是团山。团山和长岭成山时迅速短暂,威力不大,其表层的沉积岩一部分被安山岩熔浆接触变质,大部分被拱翻到西山脚下黄家庄一带的沟川中。
从团山采石场的山体断截面上,和2000年秋天通车的青威路横贯长岭段的横切面上,都可以看到安山岩由内到外不同层次的生成状况;山体的最外部分是一层厚约半米的灰黄色激冷炸裂式碎屑岩,里面是一层一米多厚的闷烟状黑褐色岩层。山体中心,是鲜亮的辉绿色安山岩石柱体,石质细腻坚硬,从四棱到六棱型不等直立排列,石隙间有白色透明的冰洲岩夹层。团山采石后出露的石柱林高达二十余米,站在山脚下仰面望去,那笋条直立的根根辉绿色条石矗立在蓝天白云下,蔚为壮观。
长岭断裂带中涌出的岩浆不如团山那么剧烈集中,只形成一列圆丘状的低矮山岭,成山时最外部的热熔岩浆受海水冷却速度快,形成了外表一层激冷式炸裂碎屑岩。深处岩浆中的高温气体向外排泄,以致把过渡层间的岩石熏得乌黑。


在马山安山岩的造山过程中,因为山体内核和外部岩浆冷却收缩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原生节理形状。内核岩浆冷凝后,均以柱状节理排列,在玉皇顶和大山顶部,踩在人们脚下的都是一簇簇从四角形到八角形的石柱棱体,这些石柱和团山石林一样,直通山脚下。安山岩是岩浆岩的一种,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因为是高温冷凝结石,所以石质坚硬,是优良的建筑材料。
马山属于深层地质构造断裂,热熔岩浆沿着断裂带涌出冷凝后快速结岩堆积,而非火山高温岩浆喷发成山,所以马山诸山顶均没有火山喷发后冷却收缩的凹陷口,山脚下也没有疏松多孔的火山灰石,当然也不存在由火山口溢流而下的流纹岩了。
马山集高温和冷凝板结成型的岩浆岩和沉积岩于一体,过渡层为接触变质岩,山体下部周围的表层,为新生代第四纪以来风化沉积的泥土所覆盖,古生物化石大都沉睡在山下的沉积岩中。1981年,在马山北山脚下发现一段木化石,残长六米多,直径七十多公分,被青岛市博物馆收藏于大学路馆内展览。1992年,又在西北坡山坳里发现了一株特大木化石,长13米,直径1米多,树身完整,年轮清晰,为山东半岛地区所罕见,被马山风景管理委员会就地盖馆舍保护展览。历年以来,马山周围村庄的石匠经常在山周采石中,从沉积岩中发现树木、恐龙、鱼和其它古生物的化石,可惜不被重视,都没保留下来。现在酣睡在马山周围沉积岩中的古生物化石到底有多少种类,还是个未知数,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去发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相信马山的地下将会有更大的惊喜发现在等待着人们。


雄峙于即墨大地上的马山,它的宝贵自然地质岩石资源,揭示了远古时期即墨与胶东半岛地区的古地形地貌、古气候和古生物的兴衰演变,是一部即墨大地上的不可多得的地质演化史书,有许多自然奥秘期待着专家学者们去探求解读。1994年,国务院公布马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山的自然地质资源正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并被逐步开发供游人参观。它当之无愧应该成为即墨大地上一座永久性的自然地质博物馆。


马山.png
马山安山岩石林

马山2_副本.png
马山玉皇顶上的安山岩、沉积岩叠摞景观

原载作者轻博客3/11/2020 1:25:10 PM



李知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李知生丨袖珍地质博物馆——马山》 发布于2023-4-2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