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周骥良访谈录——对一次电视采访记录的整理 - 世说文丛

学周丨周骥良访谈录——对一次电视采访记录的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采访缘起

2012年,我和部门同事在完成青岛建置120周年文献纪录片《青岛时刻》后,因这部片子播出成功带来的契机,接着策划另一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文献纪录片。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工业领域,在原有的以保存工业遗产遗址记忆思路的基础上,扩大视野,深挖主题,确定新的纪录片名字就叫《青岛工业》,副题是“一座城市的工业简史”。
青岛工业发端于德国占领时期,发达于两次日占时期,中间民族资本在这块新兴的工业沃土上,尽管面临压力,却也能蓬勃发展,这其中有“南张北周”之誉的周馥家族对青岛工业的贡献。周馥嫡孙周志俊在青岛创办华新纺织厂,成为民族工业一股不能不正视的力量。
为求历史细节生动真实,经过努力,我们联系到周馥一位在世的嫡曾孙周骥良先生,他的祖父周学辉(字实之,号晦园),一直协助周学熙办实业,华新纱厂就是他在管。我们希望通过他的讲述能获得鲜活的材料。
2013年春,我和几位同事奔赴津门,走进了时年92岁高龄的周骥良的家。采访过程很艰难,不是老人不配合,而是他的思维已经固化,无论提任何问题,他都要从头谈起。毕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想让他按采访要求来讲非常困难,我们耐着性子听他讲,用摄像机忠实记录了他的讲述,我知道,他一上午的访谈,最后在片子里能呈现的微乎其微,但今天,当我回看这次采访的实录,还是觉得有很多遗憾,不是他讲多了,而是我们问少了。记得在同事布置灯光时,我和他闲聊,他说了一些家族佚事,比如他的一位老姑周仲铮和邓颖超是同学【按:据另一位周家晚辈,比周骥良小三岁的周景良(周叔弢孙)介绍,周仲铮属于另类。周家讲究忠孝传家,儒家思想的气味很浓。她是唯一的叛逆者。家里不准女孩出去上学校,她逃出去,和她父亲谈判,要求上学。受到邓颖超等人的支持。当时是报纸上的新闻。逃到北京时还见到过李大钊。她后来上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再后来又去法国留学,得了博士学位。她嫁了一位对中国友好的德国人。二次大战后,她已经五十多岁,面对何以为生的问题,她想学画画。见到美术学院的教授(是她熟识的人),教授不收她。过了几天,学院请她作报告,讲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教授也去听了。一听之下,教授主动接受她当学生,她和青年人一起从素描学起,走上了绘画的道路,后来成了有名的画家。她开画展,德国总统夫妇都出席参观。1980年代,她回国探亲时,邓颖超还在中南海接见过他们夫妇。当时的新闻报纸都报道过。她写过一本自传体的小说《小舟》,有很多种语言的译本,《纽约时报》上也有人写书评称许过。族人对她这个“叛逆者”倒没有什么歧视,一直保持着来往。周景良十岁前后的时候,周仲铮还到他们家里打过牌。】可惜当时我们过于执着于自己片子的需要,没让老人展开讲述。否则,整理出来的访谈录一定更有史料价值。

关于周馥

周馥早年跟随李鸿章,负责文牍,累保道员。清光绪三年(1877年),署永定河道。光绪九年(1883年),兼署天津兵备道,不久,授津海关道,再署布政使。修筑永定河北岸石堤,保卫京师,卢沟南减水石坝工程浩大,解除永定河水患。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升任山东巡抚,并加兵部尚书衔。周馥就任山东巡抚,于1904年4月与其前任袁世凯联名上奏朝廷,要求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自开商埠,于5月获准。这是中国早期自动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署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调任闽浙总督,未到任。旋又调补两广总督。次年,以年老多病,奏请“回籍就医”。民国十年(1921年)八月二十一,病逝德寿于天津寓所,终年84岁。

显赫家族

安徽建德(今东至)周家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特殊影响的望族。从周馥发迹起,周氏家族六代人,遵循着“读书积德,行善积福”的古训,在官、商、学各领域都有卓越表现。第一代周馥是清末蜚声一时的封疆大吏,与袁世凯是儿女亲家。第二代中,长子周学海,次子周学铭,皆为光绪十八年进士;四子周学熙,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近代工业、教育先驱,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第三代中,周叔弢为实业家及古籍收藏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叔迦为佛学家,周明达为数学家。第四代,更出了周一良、周珏良、周艮良、周杲良、周以良、周治良、周骥良、周景良、周震良、周煦良、周炜良等著名学者、教授。

为什么是周骥良

周馥的曾孙周骥良是周馥六子周学辉之次孙,这是当时我们能联系到并愿意接受采访的唯一周馥后人。据周骥良先生讲,他出生那年其曾祖去世,他是“良”字辈最后与曾祖短暂交际的一位,他的名字是曾祖所取。
周骥良(1921年出生),安徽东至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历史系。1949年后历任天津军管会文艺处创作组、天津文化局干部,《星报》副主编,天津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民俗研究会会长、天津侨联作家艺术家联谊会主席,《民风》主编等职。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我们在地下作战》,长篇传记小说《川岛芳子前传》《吉鸿昌》《女间谍覆灭记》《杨虎城》,中篇小说《毋忘国耻》,特写集《吉鸿昌将军》《大风暴之歌》、长篇连载《李鸿章与慈禧》等。

采访实录:周家的家世与周馥的早年

问:周老,当时周馥,您的老爷爷,当时好像是中了举人,但是没有继续走科举之路,转为经商了,您了解他为什么会走这条路吗?

周骥良(以下简称周):他当时是大官。我们周家是一个古族,过去在安徽、浙江、江苏这一带的所有周姓都是一个大家族。包括浙江的鲁迅(周树人),江苏的周恩来和我们都能攀在一块。我们最早的始祖叫周繇,是唐代的大才子,他当时是荆州知府,因为反对武则天,所以知府不做了,跑了,他从荆州翻了两个山以后,跑到安徽,现在东至这个地方。这样武则天派去要逮他的人就逮不着了。我们现在说籍贯东至是这样来的。这些说法是祖辈这样传下来。

【按:关于家族来历,周景良是这样讲述的:我们周家据说是唐朝一个叫周访的从婺源一带迁到了建德(今东至),周访曾任荆州刺史、御史中丞。到了第五代出了两位诗人——周繇和周繁,周繇(繇字为宪,池州人。晚唐诗人,家贫,工吟咏,时号为“诗禅”。与段成式友善。)为咸通十三年(872)进士(中进士后调建德令,辟襄阳徐商幕府。),“大历十才子”(应为“咸通十哲”)之一,官至检校御史中丞,他的诗被收进了《全唐诗》。】

(周氏先祖)刚去到东至的时候,(姓周的)就是他一户,到现在东至那个地方有几百户(周姓人家)。东至县是非常苦的一个县,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周氏先祖)尽管做了农民,但是文化没有丢。我曾祖周馥小的时候还得了一个便宜,他从小就念书,他的祖父和他的父亲都识字,都教他书。后来为了培养他,(为他)在东至附近(找了)一个最有名的老师,叫王介和,他就跑到那里去念书。
【按:周馥少时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在袁家山学馆。】
去那里念书可不容易,半夜就得起来,然后翻山越岭。东至那个地方是个丘陵地带,最高的山也就是50米,所以就翻来翻去到那去念书,所以他这个人大高个子,身体很好,他挺长寿的。他念书念得比较好,所以16岁的时候,就能替老师写祭文,那时候乡下人死了以后都要有一个祭文,四六句,请王老师写,王老师就不写了,就让我的曾祖周馥代笔,所以他的文采也比较好,是王老师最得意的门生。
【按:周馥为王介和撰写墓志铭,称许王介和先生为:“国之桢干”。评价如此之高,足见王介和对周馥的影响。据周馥在其自著年谱中记述,他是十三岁到袁家山学馆就读的,“(王介和)先生初见即许以大器,爱之如子侄,诱掖倍至。”这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对周馥的资质和心志给予充分肯定。二是给予了充分的爱与呵护。三是在教导方法上,循循善诱,而且极其细心。对学业,周馥也有记载。入馆第二年,“始能作时文,每篇可满四五百字。每月逢三六九日,作时文一篇、五言六韵诗一首,限晚餐前交卷。先生间一日讲《论语》二三章。”三年后,周馥十六岁,已经做到“凡乡村有请先生作祭文、书札等件,先生属予代撰。”十七岁,“于功课之外,作诗、赋、杂著。”】

一笔好字走进曾国藩幕府一张菜单获得李鸿章赏识

问:周馥原来是不是想走的道路是想从政的?一步一步走科举之路?
周:对,但是他没有考上功名,因为最初考功名的时候,刚考了半截,太平军来了,(考生们)吓得都跑了,考半截都跑散了,所以他没考上。因为太平军来了,家乡不能待了,年轻人就必须参军,就必须跟着(太平军)走,所以家里头让这孩子跑路,当时他16岁。临走给起个名字叫周馥,馥(与复同音)的意思就是将来还能回来,他原名字叫周玉山【周馥字玉山】。他跑就跑到安庆,跑到安庆,没吃的没住的怎么办?他就在安庆的衙门口摆了一个写字摊,因为他字写得比较好,他有文采,他曾给他老师写过骈文嘛。那个时候识字的人不多,写文书的,写家信的都去找他,写一封家信,给一吊钱。后来有一个老太太让他去写状纸,他就给她写了个状纸,这老太太拿着状纸就到安庆的知府衙门告状去了,这个知府是谁?是曾国荃,就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一看这个状纸就说,你这官司不用打了,你已经赢了,就凭你这张状纸你就赢了。(曾国荃问老太太)你不识字你找谁给你写的状纸?(老太太说)就门口那个小年轻的。后来曾国荃就把周馥叫去了,进了曾国荃幕府,曾国荃看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推荐到曾国藩那里,所以他进了曾国藩幕府,所以他一生影响受曾国藩影响。
到了曾国藩幕府他就不吃香了,当时曾国藩幕府的头一个幕僚是李鸿章。李鸿章有一个厨子给他做菜,到时候得报账了,厨子师傅给他报账,一看菜单子说,你这纸菜单子找谁写的?过去写字潦潦草草,怎么这回字写这么好啊?(厨子说)这是新来那个小师爷(写的)啊。他就把周馥找去了,两个人都是安徽人,他一看周馥这个人有才,他的字是欧阳体,比较工整、秀气,当时讲究看字相人,就觉得周馥不错,就经常找周馥聊天。当时李鸿章野心很大,在为自己的团队找人,所以后来他从曾国藩那出来,任江苏巡抚的时候跟曾国藩要了四个人,其中就有周馥。
周馥后来跟着他干什么呢?就给他管印,他的公章和私章都在周馥的手里头。这个管印不光是盖章的,他有这个权限,李鸿章写这个奏折,他认为不妥的,他可以向李鸿章讲,就说你这得改改,所以他跟李鸿章两人是一对搭档。李鸿章这个人敢接敢拿,非常猛的一个人,周馥非常谨慎,特别谨慎,字斟句酌,所以两个人是搭档。他是跟着李鸿章一直干起来的。
李鸿章后来到了南京,太平天国灭了以后,他把周馥留在了南京,等于在南京搞修复,当时南京乱极了,兵荒马乱的。后来李鸿章调走了,这一晃就是多年。后来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到天津的时候,因为天津当时出了“教案”,他顶替了曾国藩的直隶总督。而曾国藩回到两江总督任上,回到南京,一看南京搞得不错,就跟周馥说,你留在南京吧,保你做知府。这时候李鸿章向清王朝举荐十贤,他要十个人帮他,名单里也有周馥。周馥心说知府我不当,我得去帮李鸿章,我这一辈子是李鸿章提拔起来的,就因为写了一个菜单,李鸿章发现了他,所以他后来才到天津来的,就一直跟着李鸿章。
到天津后,他最初是搞河工,永定河发水啊,天津的水都是他去(治理)。周馥这个人有一个特长,就是干事认真,他站那不走,官要站那不走,下面人就得卖命啊,所以他堵河水决口,每一次都能堵住。

洋务运动的推手

问:您说说他在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时的事情?
周:李鸿章搞洋务运动的时候,他就成了李鸿章的谋士了。又是给他管印又是他的谋士。李鸿章所有的洋务运动都有周馥参加,他实际成了李鸿章的二把手。现在有人讲盛宣怀也是搞过洋务运动是吧?他搞的是局部的,周馥搞的不是局部的,所有的设计、决定都有他参与,所有洋务运动都跟周馥有关。

问:关于洋务运动,他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吧?
周:他的观点以现代化就是以洋务运动兴国。他们是凭军功上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这样,他们搞洋务运动首先搞的是军事,搞的武器装备。

问:当时说是“国非富不强,富非工不彰”,这个观点,就是要发展工业,对吧?
周:对。洋务运动首先是军事装备,跟着就是各式工业。这个时候当然他官也不小了,他的四儿子叫周学熙,去考功名,因为他们那个时候最注重功名,而且周馥因为考试的时候被(太平军)冲散了,本身没有功名,所以特别看重这个功名。可当周学熙考上举人,结果就有人告状,说周学熙这个举人是买来的,是假的,说你想他父亲不是官,他怎么能中这举人呢?结果又重新考试,重新考试周学熙举人确实是不造假,不过这给他的打击很大,所以周学熙就跟他父亲说了,说以后进士、状元我就不想考了,他说,我就研究技艺吧,研究实业吧,后来周馥就同意
了。后来他(周学熙)就做了一个官,反正就是一般的,我还说不上来,官也不大。

【按:关于周学熙的科场蹭蹬大致如此:1884年4月又奉父命随两兄拜李慈铭门下,次年参加南试院乡试未中,继续从师于李。1885年因父捐款,部议给奖,他以候补郎中,分工部都水司主稿上行走习。1888年秋,参加北试院乡试,仍未中举,而长兄学海中江南第二十九名举人,二兄学铭中顺天副榜第七名,“联翩释褐继诸昆,盛世弦歌萃一门。”1891年秋,他又赴金陵参加南试院乡试。至此,他已数次应试未能及第,自愧不如两兄,内心十分惆怅,于是乘回乡之机,专程登上九华山,求神拜佛,祈祷好运。他在《春宵》中写道:“人生岁月苦惊心,分寸时时重惜阴;何事春来宵苦短,方知一刻值千金。”
1893年8月,又应顺天乡试,中了第十八名举人。因此次考场作弊风行,发榜后他的成绩被人以老眼光诬为作弊,督察院发文,废除成绩,重派考官,重新考试,考场改设保和殿,由大臣督监,考规极严,阅卷者为大学士李鸿藻,结果周的答卷最佳,荣列钦取一等一名,至此被诬之冤大白于天下,不过他已高兴不起来了。1894年,参加考试成绩合格,但因名额有限又未能录取。1895年春,第二次赴京会试,因总裁有偏恶,见书经题文有两句引用说文,于是又被罢免。至此他彻底放弃功名之途。】

周学熙与开滦煤矿

1888年光绪娶亲,宫里要装饰灯彩,所有人谁也不敢去,说你要结灯彩,结好了慈禧太后喜欢,结不好这事就麻烦了。所以大伙就给周学熙说,你去吧,你父亲就是官,慈禧太后总对你有点面子。结果周学熙去了,整个灯彩都是他给弄的,就因为这个灯彩搞得不错,慈禧对他有嘉奖,说这个人办事很实际。所以以后他就向实业方面发展。
他在天津搞过什么实业研究所,培训技术,他还去了一回日本,考察日本,写过一本书,考察日本工业上的发展(后来发展纺织业),土布、织布都是他干的。(他对中国工业)最主要的(贡献)是开平煤矿。开平煤矿是中国头一个大矿,引进的英国技术。中国人是谁去的?头一个人姓唐【按:唐廷枢,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生于1832年5月19日,卒于1892年10月7日,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人。】姓唐的本人他是个买办,他会英文,是广东人,他当着中国的总经理。这个人很爱国,他就死在开平煤矿上了,累死了,才60岁。结果没办法了,又找一拨人。这第二拨人找的头一个人叫张翼,这张翼是一个王爷【按:醇亲王】的包衣,王爷的谋士,是旗人,但是他的名字汉化了,叫张翼。他当督办,就相当于现在的董事长。

问:那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实业吧。
周:我给你捋下来。他(张翼)当督办,董事长,总办是总经理,会办是协理,会办就是周学熙,所以周学熙是开平煤矿一个实际的主持人,所以现在开平煤矿一谈周学熙没有人不知道,开平煤矿搞得很好,煤质非常好。到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把张翼给逮住了,逼着张翼把开平煤矿卖给英国人,张翼不干,不干就拿枪堵着他,结果张翼害怕了,就签字卖了,可是没人知道。等到八国联军事情完了以后,英国人在开平那挂上英国旗了,这时候袁世凯才知道,说这是怎么回事啊?才知道(煤矿被)张翼卖了,可张翼是被逼迫的。这时候怎么办呢?上上下下都愤愤不平,特别是周学熙,周学熙后来从会办升为总办,(卖矿)他这个总办应当签字,(可)他没签字,他怎么(能)不知道?所以周学熙就出了个主意,你的开平煤矿拿去了嘛,我让你开平煤矿开不下去,所以就跟袁世凯商量,搞一个滦矿。这个矿开了以后,从表面上是开平的,底层却是滦矿的,所以这样开平煤矿再往下挖煤就挖不下去了,堵死了,(为此)两面打得很厉害。可是开平矿有个优势,(它是)英国矿没人敢惹,(而)滦矿是中国矿,军阀也好,地方也好,什么都来,啥也干不了。这时候英国就压袁世凯,袁世凯就压周学熙,你把滦矿和开平矿合了吧,结果两个矿就合了,(这就是)开滦煤矿,中国最大的煤矿,到现在为止,开滦煤矿也是中国最大的煤矿(之一),这是周学熙做的一件事。
开滦煤矿合了以后呢,开滦煤矿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主,煤矿董事长是周学熙,但是后来也就没有办法了,得听人家英国的,(这让周学熙很不舒服),但是滦矿每年都有股息,周学熙辞了不做了以后,就由我祖父周学辉顶替,他由副董事长到董事长,一直到“文化大革命”。
【按:开滦煤矿实际是华商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商开平矿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经营的,合称开滦。开平矿务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开平矿务局创建于1878年,由清末福建道唐廷枢发起,募集商股80万两白银,投资在唐山乔屯开掘煤矿。1892年10月唐廷枢病故,由张翼接办。1894年张翼聘请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为会办,继续扩展营业。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订《辛丑条约》,割地赔款,全国的矿山亦在赔款之列。张翼害怕该矿遭受连累,想以中外合办的方法保全该矿,便委托德璀琳募集外股。德璀琳于1900年7月30日暗中与墨林公司代理人胡佛(即美国第31届总统)相勾结,将矿山卖给墨林公司,并订立卖约、移交副约共9条,约定6个月后再正式签约。不久,出卖矿权之事被人告发,清政府严令收回。张翼赴英国提起诉讼。虽然胜诉,但英商不顾英国法院的判决,坚持以卖约及移交合同为据,拒不归还矿权,实际中方已失去了煤矿的主权。
1907年由清政府官吏周学熙、卢木斋等人发起成立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原是以滦州公司抑制开平公司,同时也看到开平公司经营大有赢利,随即劝募天津官银号及当地官民,集资300万两白银,分为官股和商股各占一半。
自滦州公司创立即与开平公司形成竞争之势,前后达3年之久,双方损失严重。开平公司于1912年建议联合经营,由天津绅商李士伪、王幼廉等从中联络,双方合议组织联合经营方式成立开滦矿务总局,订立联营合同,联营第一期为1912年至1934年,第二期为1934年至1950年。两公司联营后,成为一体,双方不再竞争,营业额日增,逐渐占领市场,成为北方最大的煤炭企业。1948年12月12日唐山解放,全部矿区也随之解放。】

周学熙与“启新洋灰”

周学熙离开了开滦煤矿以后,开滦煤矿还有一个水泥厂,这个水泥厂是德国技师,德国技师非常不平,所以就把很多资源保存起来了,他就跟周学熙说,让周学熙就打官司,联络德国技师打官司,结果打赢了,就打出一个启新洋灰(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洋灰公司。后来又搞了一个耀华玻璃公司,还搞了四个华新纱厂,还搞了一个北京自来水公司。他这一大片实业,这在北方讲就是工业的巨头,(“南张北周”的说法由此而起)。
他这一巨头不要紧,他这几个儿子都跟着他干,这里头干得最好的是周志俊(周明焯,字志俊,周学熙次子)。周志俊我们管(他)叫二伯,(他是周学熙)二儿子。周学熙老了以后,因为当时利用袁世凯的势力,开滦煤矿还剩袁世凯的干股,袁世凯一不行了以后怎么办呢?袁世凯的儿子就跟周家作对,不顾周家和袁家还是儿女亲家,他首先把启新洋灰公司给抢过去了,把周学熙给轰出去了,这个(启新洋灰公司)整个是周学熙给干起来的,结果把他轰走,【按:袁世凯六子袁克桓1933年-1946年任总经理长达13年。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儿子袁家融也曾任副总经理。】所以周家特别气愤,后来周家和袁家关系又那么近又特别不那什么(亲近)。

问:请您比较一下周家与荣家?
周:因为当时轻工业比较容易赚钱,所以周家的工业集团,不如南边的荣家那个赚钱。原因在哪?荣家搞都是轻工业,周学熙搞的是重工业兼轻工业,开滦煤矿,搞的耀华玻璃,搞的启新洋灰都是重工业,搞轻工业,搞棉纺工业,轻工业容易赚钱,容易回收。所以一般讲来,都是从轻工业发展到重工业,先是搞轻,这大概是一个路子。

谈曹禺与《雷雨》

曹禺的生父万德尊与周骥良的祖父周学辉(周九爷)是世交,一直以来,周九爷被认为是《雷雨》中周朴园的原型之一。对此,周骥良颇有意见,他曾指出《摄魂——戏剧大师曹禺》一书关于《雷雨》原型的记述有误,他说:我爷爷(周学辉)为(开滦煤矿)副董事长。爷爷为人古板(戴风帽、穿长袍马褂)。由于开滦煤矿声势很大,曹禺父亲万德尊与九爷在黎元洪家中结识,当时万德尊任总统秘书。……由于曾祖父(周馥)的影响,曹禺父亲万德尊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由富国强兵转为实业救国,加入北洋财团。变卖财产,在洋成公司、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均有股票。启新是中国第一家水泥公司。开平煤矿曾与英国打过一场官司,后用德国公司昆德留下的资料胜诉。周家的众多企业只有这两个矿盈利较多,年年分股息,利息是别的公司的两倍。后曹禺父亲抽大烟,病重前将后事托付给我祖父。当时我祖父任煤矿副总事、启新总事。他们比较讲信义,曹禺父亲去世后利息照付。当时曹禺总去两个地方取利息:一个是我祖父家,即泰安道13号,我也是生在那儿。这是按俄式建筑造的。前面是一栋楼,后面是平房、大花园。原是沙俄南逃时一个郡主的住宅,后让给我祖父。这个住宅有高大的客厅,4米高长柱,背后是一个教堂。现在已是59中学一部分。地震时二楼受损,修复后不如以前有气派。室内有大沙发,喝茶的地方。两边有台阶,曹禺曾对我说;这地方真有气派。高台阶、窗户上有玻璃花纹。斜对面是大总统徐世昌的住宅,他的住宅也不如我们住宅有气派。后天津市政协文史馆、市政府也在那儿附近。【按:《雷雨》中对周公馆的场景介绍多达千余字,刻画细致精美,不像一般的话剧场景凭想象交代几句,完全是对一个实体场景的描写,实际上这个公馆就是生活中的周学煇家。周学煇的女儿周仲铮回忆:“父母和我们大家都住在二楼,父母住一大间,周围有一个长长的阳台。两个弟弟每人一间,我和杏姐住一大间。在底层,双亲卧室下面是父亲的大会客室,我房间下面是饭厅。底层的一边有两件平房,一间作孩子的书房,一间作父亲的小会客室,他在这里会见不重要的来客,那里还有房子的第二扇门。”楼房后来成了英租界属地。那时曹禺经常去周家,有时是领学费,有时是为家事,有时是玩耍,对周家非常熟悉,因此能刻画得如此详细。】二是中国实业银行(现为中国银行),这与煤矿实业是配套的,创办人是周学熙。1912年他在袁世凯政府里任过财政总长。曹禺说,“我去,只要你大爷(希其)写一便条,我就能拿到钱”。中国实业银行,也是曹禺写《日出》中银行生活的一个生活基础。曹禺《雷雨》的故事来源,有两个人比较清楚:一个是蒋恩钿(曹禺同班同学)。她曾经说《雷雨》的故事是从希腊、法国两个剧本中套过来的。我当即讲出这两个剧本的剧名《伊波吕德斯》和《费得儿》,曹禺说:你比田本相了解,就是这两个剧本。钱钟书也是这样说的。关于丫鬟的故事:周馥有四个太太,一个是原配,二个太太病死了,四姨太是丫鬟收的房,姓刘。有一次撞在师爷身上,被周馥打发走了。(安徽人,死后按家规,不能进陵园。)
我的祖父是个文人,不纳妾,不抽烟(旱烟也不抽),也不赌,不听戏,过生日八大碗。我家有一个仆人叫李贵,没有家室,1948年回乡。另一个仆人叫胡贵。
周骥良还说,曹禺为人胆小。因为出身不好,他不愿提过去(用郑秀的话说“不念旧”)怕提周家的事。曹禺他父亲与继母结婚,主要是为了孩子。他们两人之间没有什么感情,万德尊为人粗暴,我祖父也是这一类的。北京人艺的导演梅阡是我的连襟,他爱人是我的二姐,二姐曾与曹禺一起被打入“牛棚”。她对曹禺情况比较了解,可惜已去世。在谈到曹禺解放后为什么写不出东西,周骥良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没有了生活基础,他对北洋财团这一方面的事太熟悉,如能写出来,可了不得了。二、家庭婚姻不幸福。三、他觉得对不起周家。至于曹禺为什么为何不写周、万家的历史?周骥良说:周家不好写。曹禺抗战时期离开天津,经济上主要受周家帮助,这我就不好说了。曹禺解放后有些官气,与我见面,问我爸爸是谁,似乎不认识了,我一讲泰安道13号,他又热情起来了。
【按:对《雷雨》故事影射当时中国赫赫有名的周家。曹禺否认这种说法,他说,周家是个大家庭,“和我家有来往,但事件毫无关系,只不过是借用了一下他们住在英租界一幢很大的、古老的房子的形象。写鲁贵的家,取材于老龙头车站(东车站),一道铁道栅栏门以外的地方,过去那个地方很脏。”】

爱国实业家周志俊

周志俊这个人有个特点就在这,你不把我父亲轰出来吗?就自己单干,他单干的头一个,就是青岛的华新纱厂。青岛华新纱厂他投资最多,所以他从华新纱厂锻炼出来,他搞工业非常有一套。当时青岛有过一回反对日本的运动,我说不清楚,是五卅运动还是什么运动,日本在青岛的几个纱厂罢工,反对日本,闹来闹去以后日商厉害,就把闹事的工人全部开除了,所有开除的工人全到华新纱厂来了,周志俊都要。周志俊这个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爱国,应该讲他非常爱国,华新纱厂当时和青岛的日商纱厂一直顶着干的。但是后来不行了,后来形势变了,日本侵略过来以后怎么办呢?他就把青岛华新纱厂的一部分资金挪到上海去了。

问:周老,刚才您讲周志俊在工业上特别有一套,在管理上,您觉得他有一套指的是什么?哪些方面比较擅长?
周:他挪到上海去了,在上海搞了很多纱厂,搞了一个信和纱厂、信义机械厂、信华银行,还有一个信什么的毛织厂,因为这四个地方我去过,除了这四个地方还有我没去过的,他在上海搞了十好几个厂。在上海当时有四大集团,周志俊是第四个集团,非常大的。上海有一个大特务叫李世春,李世春还打了他一枪,把他腿给打伤了,就敲他的钱。
【按:1940年4月26日,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后,视租界“孤岛”为眼中钉,从政治上、经济上进行破坏活动,特别是利用特务组织,大搞暗杀和绑票等恐怖勾当,租界内一些工商业者也成为特务猎捕的对象。1941年1月20日下午5时半,当周志俊由信和纱厂办公室(今虎丘路88号)走出时,即遭袭击,他抗拒绑架,遭绑匪枪击,伤及膀胱,幸未致命。】他后来到解放以后,上海刚一解放遭到将近10个飞机轰炸,非常厉害,所以就号召纱厂内迁。他怎么办呢?他决定又回到青岛华新纱厂。

周志俊的三条经验

周:他(周志俊)干纱厂的经验有这么几条,第一条就是他有一个团队,他手底下有一拨人,他跟这一拨人在一块,每天早晨起来他都坐那跟这一拨人碰头。他这一拨人里头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地下共产党员,所以后来到解放后,每次到北京都找这人。第二条就是他的福利搞得比较好,他搞福利,他对工人比较宽。第三条他搞纱厂不是吗?他跟农村联合,他把最好的棉花种子给了农民,然后你把好棉花给我,所以他是工农之间有这么一个联系,所以围着青岛外围有很多纱厂。他大概就这三条,一个是团队,一个是福利,一个是原料,棉花原料,他搞的纱厂附近农村都种棉花,他鼓励种棉花,这是他的特点吧。

问:华新纱厂一共四家,第一家在天津,青岛华新纱厂当时起步挺艰难的,您知不知道这个过程细节?
周:青岛华新纱厂在华新纱厂四个纱厂里头是最新的,机器比较新。

问:那当时日本当局好像不让他开业,有没有这个细节,你知道吗?
周:没有,开的时候日商是日商的,那时候还在日本没有侵略青岛以前,所以日本管不了他,日本经常跟他在商业上竞争,在商业竞争上竞争不过他,他挖日商的墙角挖的很厉害,就是挖工人什么的,这个人爱国。

两代人“实业救国”的梦想与实践

问:当时周学熙在天津还有学校?
周:对,周学熙在天津搞的工作太多了。你比方说银元袁大头那都是周学熙给铸的,中国的金融业是周学熙整个开头给搞起来的。

问:周学熙当年您说过到日本去考察过,他主要是考察什么?工业方面吗?
周:就考察日本为什么从明治维新以后就复兴得这么快,当然以工业为主。

问:他有什么收获吗?有没有什么记录?
周:有。

问:那您记不记得他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周:他主要的感觉就是实业救国,就是四个字,实业救国,他的书是写给袁世凯的。后来他搞金融,搞实业,周学熙搞得都不错。

问:周学熙和周志俊是父子关系,但是他们在实业方面的理念好像还不太一样是不是?周之俊还是比较新式的吧?
周:对。

问:您对此有了解吗?
周:周志俊和周学熙在“实业救国”上观点一致。但是周志俊是下一代,他接触的技术,接触的办法更新一点,就是这么回事。周志俊就是靠青岛华新纱厂起家,然后在上海搞了一大摊子。解放以后响应党的号召,上海这块就扔下了,又回到青岛。

问:那周志俊也曾经多次到国外去,尤其是以1933年为时间最长的一次,走了很多国家。
周:他就是考察看看。

周家与青岛

问:周家与青岛这个城市的结缘很早,周家最早是从周馥开始就与青岛结缘了,您能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吗?
周:对。周馥是这样,因为李鸿章受贬以后周馥辞职了,周馥觉得不公平,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把台湾割了,可是他签约的时候,慈禧不点头能签约吗?光绪不同意他能签约吗?可是到那个时候不好讲了,光绪必须正确,慈禧绝对不能有错,所以都扣在李鸿章身上了,这个本身就不公平。所以到现在为止,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公平,说李鸿章卖国了,人李鸿章卖国,慈禧不同意能签约吗?光绪不同意能签约吗?所以不能光怪他一个人。这样李鸿章就辞职了,周馥也就不干了,说有病不干了。不干以后去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扬州,他在扬州留了一个宅子。一个到青岛,在青岛留了一个宅子。

主持人:周馥到青岛的时候是做山东巡抚的时候?
周:不,山东巡抚已经辞下来了。

问:我知道,他第一次去青岛,是做山东巡抚的时候?
周:对。

主持人:那个时候他对青岛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是吧?
周:他对青岛的印象很好,他知道这是港口。当时慈禧(光绪)比较精,(批准青岛设军港)青岛是港口,港口非常重要。

zxx.jpg 周学熙

微信图片_20230511082010.jpg 周骥良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周骥良访谈录——对一次电视采访记录的整理》 发布于2023-5-1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