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本丨古都绍兴游记(三题) - 世说文丛

陈瑶本丨古都绍兴游记(三题)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东经120度和北纬30度的交点上,有一座历史古城。2500年前,古城出了一位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国王,一举打败了他的宿敌吴王夫差,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他就是越王勾践。与此同时,这里还出了一位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这个地方起初叫会稽,后来叫山阴叫越州,现在叫绍兴。

绍兴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文化昌盛,古迹众多,称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019年3月27日,我慕名来到绍兴。先后参观了鲁迅故里、沈园和兰亭。 

鲁迅故里不再“萧索” 
 
一条两边是粉墙黛瓦建筑的青石板街,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等与鲁迅相关的建筑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缓缓流过,几条乌篷船在水中晃晃悠悠。——鲁迅故里是一个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街区,是绍兴的“精彩”。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是百年前鲁迅对故乡的描述。现在的绍兴,街道整洁,建筑漂亮,经济繁荣,市廛热闹,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已经找不到半点“萧索”。我和朋友们在霏霏细雨中参观鲁迅故居:故居粉墙黛瓦,砖木结构,典型的江南大户人家的建筑格局,百年前的建筑修葺一新。我们参观三味书屋:书屋正中挂着松鹿画,画旁摆着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画像,鲁迅用过的桌椅犹在。我们参观百草园:古井旁一畦畦的蔬菜擎着碧绿的叶子,墙角边的几棵大树枝繁叶茂,在刷刷的细雨声中生机勃勃。我们参观了咸亨酒店:酒店建筑高大气派,内部装修高档,这是穷愁潦倒的孔乙己经常来喝酒的地方吗?鲁迅笔下的绍兴是百年前的事了,尽管还保留着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人物当年生活的场景,但是却不是当年的韵味了。时代在进步,“旧貌换新颜”,无论怎么刻意修饰,一个地方总会被时间涂上一些“现代的”特色。

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让绍兴有了浓浓的书卷气;现代的旅游开发,又使绍兴增加了浓浓的商业气。满街的商铺鳞次栉比,花雕、腐乳、霉干菜,连孔乙己下酒的茴香豆也成了各色商店不可或缺的畅销品!

一路看,一路想:鲁迅一生批判国民的丑陋,揭露社会的黑暗,从未见过赞扬祖国伟大歌颂当权者英明的文字,却不损其爱国,不损其伟大。其实,只有怀揣光明的人,才会去揭露生活中的阴暗;只有对国家民族满怀挚爱的人,才会去批评社会的龌龊。有人说:“纵观历史,真正的爱国者都是伟大的批评家;而一味地歌功颂德者,貌似爱国,其实都是投机钻营的势力之徒!”诚哉斯言!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奸佞覆乾坤。
微信图片_20200731111934_副本.png
  细雨中的沈园
 
小引
 
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二十岁时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左右离异。后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赵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唐以语赵,遣致酒肴。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摘自网络
 
沈园因陆游与其表妹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而闻名。南宋时的沈园是什么样子,恐怕现代人谁也无从知晓。郭沫若1962年的《访沈园》,看到的是“一片田圃”“平常院落”,还有“满畦蔬菜,一池萍藻”——种上了庄稼、蔬菜,荒凉得面目全非了。不知现在的沈园又是什么样子?既然来到绍兴,一定要去看看。趁参观鲁迅故里之余,我约了张兴妙老师等四人,冒着潇潇春雨,由鲁迅故里向东走不远,来到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这座宋代园林。园内有亭台楼阁、假山游廊、小桥流水、绿树翠竹,景色优美;有冷翠亭、孤鹤轩、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等建筑,古色古香。——原来不知什么时候,沈园已经重修过!

沈园.jpg

绕过葫芦池,来到一堵用宋朝旧砖新砌成的《钗头凤》诗壁,壁上题着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的《钗头凤》情真意切: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痛苦,“泪痕红浥鲛绡透”的酸楚和“错,错,错!”的悔恨,字字含泪。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的《钗头凤》满含幽怨,写出了对“世情薄,人情恶”悲痛,“病魂常似秋千索”的凄凉,和“瞒,瞒,瞒!”的绝望,句句带血!

在潇潇春雨中读着两首《钗头凤》,沉默良久。是陆母棒打鸳鸯,生生地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毁掉了儿子和儿媳的幸福,使得儿媳(侄女)唐婉早亡,儿子陆游半生浸泡在痛苦的思念中。如果她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也该悔不当初吧?伞上叮叮咚咚的落雨声叩击着我的心,这是上天的雨滴还是一对分飞鸳鸯千百年来断肠的泪涌?

出双桂堂,过问梅槛,心里涌来陆游晚年的述怀诗《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八百多年过去了,伤心桥下的春波依旧泛绿,不吹绵的老柳早已不见。和唐婉的爱情已经是“梦断香消”,陆游却还活在世上,他忘不了唐婉。他的后半生,一次次来到沈园,睹物思故人,抛洒相思泪!怀念他失去的爱,宣泄他心上的痛。我仿佛看见一位耄耋老人,分花拂柳,步履蹒跚,长吁短叹,老泪纵横!

是《钗头凤》成就了沈园八百年长盛不衰的令名;是沈园记载了陆游和唐婉刻骨铭心的爱情。历史的长河中,人世间多少往事都随着雨打风吹而灰飞烟灭,真正的爱情却像天上的明星,永远闪耀,熠熠生辉。

多情复多才的诗人啊!与唐婉的爱情悲剧令你伤心终生;王师北定中原的理想至死未能实现。你含着悲痛、带着遗憾以八十五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你死不瞑目!但是,你已经为中华大地留下了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和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着爱国热情的近万首诗篇!你是不幸的,更是伟大的!难怪后人赞你:亘古男儿一放翁!

“陈老师,走吧!”张老师唤我。我如从梦中醒来,匆匆随大家离去。雨还在下,湿漉漉的天,湿漉漉的地,湿漉漉的心里想着:封建礼教坏了多少美满姻缘,但愿人的权力能够得到充分地保障和尊重,让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微信图片_20200731142346_副本.png
 
兰亭墨迹千古流芳  
 
兰亭,是一座晋代园林,因为王羲之、曲水流觞和《兰亭序》而扬名中外。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而后几经改建,最后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风格的园林。                      

2019年3月28日,我们从绍兴出发,来到位于绍兴西南13公里兰渚山麓的兰亭。在浓密的竹树掩映中,先后参观游览了鹅池、小兰亭、曲水流觞、右军祠、御碑亭、兰亭书法博物馆等景点。   

昨夜一场春雨,洗刷得竹树一片翠绿,空气特别清新。沿着弯曲的小径,进入园林不远就是鹅池。一池春水,碧波荡漾,四周绿树翠竹,春意盎然。池中几只白鹅,有的在“曲颈向天歌”,有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池中游来游去。池畔一亭,三角形,亭内有石碑,上刻“鹅池”二字。“鹅”字铁划银钩,传说为王羲之亲书;“池”字则是其子王献之补写。“鹅”字略瘦,“池”字微胖。一碑二字,父子合璧。

微信图片_20200731142731_副本.png

转过鹅池前行,很快就来到小兰亭,碑亭为四角形。石碑上书“蘭亭”两个大字,为康熙御笔。文化大革命时,石碑被红卫兵“破四旧”砸成三段,虽然经过修整,但是并未复原,“蘭”字缺尾,“亭”字少头,成为一支很难看的“残疾碑”。是无法恢复原貌还是有意留下这款文化大革命的“伤疤”,用以警醒世人(让人们记住:这些年轻单纯的学子们当年为什么会丧心病狂到把破坏文物当成是革命)不得而知。

流觞亭边的“曲水流觞”是兰亭的中心景点,也是当年王羲之修禊的场所。一条清浅的曲曲折折的溪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四个字。

据史书记载: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当时名流在兰亭修禊(禊读xi。修禊:到水边春游)。他们分坐溪水两岸,让酒杯沿着溪水慢慢漂流,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作诗,作不出的罚酒三杯。活动中作诗两首的有11人,作诗1首的15人,16人因没有作出而被罚。所作37首诗汇集成册,名曰《兰亭集》。众人推举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写成《兰亭集序》。其字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气质典雅华贵,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清骨秀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曲水流觞周边景像一如《兰亭集序》所描绘:“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曲水流觞边的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曾任右将军,因此人们称他王右军。祠内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院子中间是回廊围绕的方形墨池,池中建有墨华亭。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中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两廊墙上镶有隋唐以来书法名家所书《兰亭序》石刻数十幅,作者有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郑板桥等,还有开皇兰亭、定武兰亭。虽然都是《兰亭序》,书法家们却在模拟王羲之的笔迹中融入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是《兰亭序》的墨宝荟萃,是《兰亭序》版本大全,真的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异彩纷呈又各有千秋。

面对着这精美的书法艺术,我往返观摩,仔细拍照,在这里,花去了我游园最多的时间。
流觞亭北有幽美的“御碑亭”建于石台上。御碑亭八角重檐,亭中立一巨大的“御碑”。碑的正面是康熙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书风秀美,雍容华贵。碑的背面是乾隆手书1751年游兰亭时的即兴七律《兰亭即事》,书法飘逸。此碑正反两面的碑刻乃祖孙两代皇帝所书,又称祖孙碑。——两位皇帝的诗作平常,字却写得不错,应该在书法史上,给祖孙二人留有一席之地。

文革时,驻扎在兰亭的血吸虫防治所的医生们,听说红卫兵砸了兰亭碑又要来砸祖孙碑,他们连夜在碑上涂上石灰,再用红色油漆在正面写上《送瘟神》,背面写上毛泽东语录: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红卫兵见状不敢动手,御碑才得以保存。今日能看到完整的御碑,还真得感谢当年那些机智的医生们。御碑亭后有佳木葱茏的小山,景色十分优美。   

从御碑亭前行,出园林北门,一带清浅溪水,绕兰渚山潺潺流去,是为兰亭江。过桥来到对岸,沿江左行,有新建的“兰亭书法博物馆”。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四周竹木苍翠,环境清幽。馆内除收藏和展出古今书法精品外,还设有书艺交流厅,每年清明节在这里举办书法大会,仿效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看到曲水流觞和《兰亭序》,想起了教我写字的邵同章老师。72年前的清明节,他临终前最后一次和我们谈话,就是倚在病榻上向我们讲述王羲之曲水流觞写《兰亭序》的故事。那年邵老师82岁,今天的我,恰好也是82岁…… 

【附1】冯承素版兰亭序  

微信图片_20200731111913_副本.jpg

【附2】绍兴地灵人杰

绍兴老酒馥郁芳香,蜚声中外,多次在国内外荣获金牌和优等奖状。 

起源于绍兴的越剧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的山水极佳,有会稽山、吼山、鉴湖、东湖等美景。自古就有“东南山水越为首,天下风光数会稽”之说。

绍兴的名胜古迹众多,有夏朝的大禹陵、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兰亭、陆游题写《钗头凤》的沈园、鲁迅故里,还有周恩来祖居,王羲之、贺知章、蔡元培、秋瑾、马寅初等人的故居。

绍兴历史上究竟出过多少名人,谁也说不清:除了前文提到的勾践、西施外,东汉哲学家王充、三国时的文学家嵇康、晋朝书法家王献之、唐代诗人贺知章、南宋诗人陆游、明代哲学家王守仁都是绍兴人。到了近代,绍兴名人更是不可胜数,出现井喷现象: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鉴湖女侠秋瑾、人口学家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历史学家范文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散文家朱自清、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当然,还有现代文学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周树人),他们都是绍兴人!仅《中国人名大辞典》就收录绍兴籍名人500人以上。

试问:在人才辈出方面,中国有哪个城市能够与其争锋?绍兴称得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陈瑶本丨古都绍兴游记(三题)》 发布于2020-7-3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