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丨南行随笔之三:走近上海 - 世说文丛

阿杰丨南行随笔之三:走近上海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出如城不久,又上高速公路。
路边照例是黑瓦白墙,照例是郁郁葱葱,也有为数不少的别墅。路上的车辆明显增多。人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大上海的吸引力。这种情形越是接近上海越是明显,进入上海境内,高速路变成了拥挤的城市街道。在过路卡时,司机对收费员抱怨:这么多车还收费!
虽然头一天晚上睡得好,早上又起得晚,可上车后,看着窗外的景物的变化,加之是雨中,雨刷单调地摇动的样子,以及车轮与公路摩擦单调的声音,车厢里播放的录像嘈杂的声音,还是让人感到了困倦,不知不觉中又睡了过去,以致车子什么时候过的长江都全然不知。
等醒来的时候,车在一个收费站附近的服务区休息。
然后开始进入上海嘉定。密如蛛网的公路,诸多的指向标志牌,路边林立的大厦、新村、绿地,其间混杂着老式的低矮里弄,倏间向后退去,看得眼花缭乱。
虽然公路的车很多,但感觉到车速不慢,车辆有序、迅速地向目的地——上海北站开去。
工程师把我送到地铁一号线入口后就跟我挥手道别了。
出门的时候,担心来寒流,穿了不少,结果在地铁里遭了罪。挎包虽不大,但吴老板托我带的一个手提袋,里面的几本书却是越走越显重。进入喧闹的长长的地铁通道,立刻感到了一股热浪。里面多是年轻人,多是时尚的夏装,短袖、短裙、T恤、露脐装、低腰裤,潮水一般,从宽阔的通道这头涌向那头,又从那头推向这边,我只好顺着向前走的人潮向前,机械地跟在后面。
地铁售票处分排队和不排队两种。有硬币自然可以免除排队之苦。
我站在自动售票机前,看年轻人怎么操作,看了两三个,大致明白后,掏出硬币,学着他们的样子投入三枚硬币,按几个键,很快吐出一张IC卡。
但是在进入乘车口时却怎么也进不去了。任我怎么刷卡,系统就是不认。本来就热,一急,手忙脚乱,满头大汗。
来几位老者,边跟在他们后面,看他们怎么进去。谁知,他们也是第一次用!看来上海的老年人跟别的地方老年人一样,也是有高科技陌生、恐惧症啊!
最后来了一位清洁工模样的大姐,给我们示范,如是几遍,最后总算进了站。
上海的地铁较之北京,无论是站台还是车厢,都比北京高出一个等级,宽敞、明亮、大气,有现代感。没有北京地铁那种憋屈的感觉。
走出人民广场站出站口依然也要刷卡,比进站时顺利多了。但出得站来,面对蜘蛛网一般的出口,却无所适从。
最后大致选了一个一个口,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一幅上个世纪老上海的街景。这里是老上海博物馆,地铁与博物馆的衔接如此自然,实在出乎意料。——一列老式的有轨电车的横截面矗立在前面,截面的另一端是一面大镜子,从外边向里面看去,车厢显得很深,车厢里亮着昏暗的橘色的灯光,车上老式的长条椅泛着幽暗而温暖的光。这使我想起了幼年时期,穿一双蹩脚的小皮鞋,被父亲牵引着走过一条条铺满轨道的马路里弄,也乘过这样的像火车一样的有轨电车,车铃咣当咣当的响声好象就在耳边。那时,怎么也弄不明白,火车怎么开到了马路上,也搞不懂,车开起来为什么那样快,还不停地响着铃声。
那边,依稀站着几位神态各异造型各异身着老上海服装的人,那是艺术化处理的人的剪影。
有一位身着长袍的,是不是在上海滩开粥铺的来自无锡老家的祖父?恍惚间,像是穿越了时间的隧道,走进了当年的情景。
我站在这个活的博物馆的出口端详了好久,好久。
吸引我视线的,不仅是这些,还有类似老赵店铺里的舵轮,还有设计得非常精致的展览预告海报,装饰得异常精美的线条、木板,甚至脚下的路,都使我不忍挪步。
走出地铁-博物馆,拾级而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极度繁华的场景。层数大约有四五十层的数幢大厦,随着阶梯的逐步上升一点点显露出来,像是要向你压过来,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震慑的感觉。满眼的苍翠,满视野的人群、车流。那种感觉,在青岛的香港中路找不到,在北京火车站找不到,只有几十年前的群众性集会,那种十几万人的集会,才依稀有一点点眼前的感觉,——也仅仅是人多这一点有点关联,而街道、大厦、车辆,这些大都市元素构成的整个空间交织在一起所显示出来的那份大上海的从容、雍容、淡定却是到过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对面是上海的工人文化宫,也就是当年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世界,但是现在已没有了当年的那份热闹,——历史把一切隐藏了起来。
跟内侄林联系上了,但他在浦东,下班过来得六七点钟,所以得先住下。穿过繁华的西藏路,凭着对里弄小巷的熟悉程度,左拐右转,在平望街找到一家门脸不大的小旅店。这里虽是一幢新建筑,但其形制却类似老上海的阁楼,楼梯很陡,窄窄的。房间不大,比当年在北京大栅栏住过的稍大一点,价钱还说得过去。
逛大上海去喽!放下打得发烫的手机,不再理会没完没了的短信息,放下“行李”,脱下赘衣,只穿一件衬衣(这可是冬季啊!),悠然地汇入了海量的人流。
走出平望街,向南,是广东路,接着是云南中路。这里有一条小吃街,看着就舒服,比较一下青岛、天津、北京、济南或见过的别的什么地方的小吃街,这里究竟是不一样,到底哪里不同?站在路口的牌楼下端详,看两边各店中傍街而坐的食客,建筑的区别是有,但更重要的,我以为是细节,临街的落地窗,窗与墙的衔接,门边与窗边的衔接,门前石阶与行道的衔接,以及路两边店家风格的呼应,一切那么随意、自然、流畅,所以就吸引了诸多的回头客,所以就有了人气。要是时间允许坐进去亲身体验一番,想必会有更不一样的感受。
折返回来,是著名的福州路。一条文化味道很浓的路。书城、书店、逸夫舞台。接近人民广场的路口,是西藏中路与福州路的路口,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像是什么大型集会刚刚散场。红灯亮的时候,道路两边等待的人大概有上千人。绿灯一亮,两边的千把人一下子汇聚到了一起。
更热闹的场景在它的周边,西藏路、福州路、云南路。大世界是没有了,但在不远处,崛起了莱福士,记不得是哪个跨国公司的总部在这里,还有不少大公司。正门大厅内不知道是做什么的,试探着往里走。
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鱼贯而入,又不断有时尚男女出来,脸上写满惬意、适意。大概是一家影院?疑惑地继续向里面走,没有人阻拦我,也没有看我,很自然地站着,或走,或看,有人打手机,有人拥着情侣,笑,或说,有人边走边吃。两边,挂着写有洋码子的招牌,认得几个。像是一个青春卖场。下得地下一楼,是小吃城?各种见过的,没见过的,洋快餐,中式小吃,港台的,日本的,欧美的,空气中飘散着异样的浓香,不太喧闹,但每个店面都是高朋满座,柜台烤制的肉发出吱啦吱啦的响声,香气四散,馋得我直流口水。忽然想起了青岛的佳世客或者家乐福,但规模还要大很多,原来是一座SHOPPINGMALL!
我在肯德基门口等你。这是我给林的短信。
我就在肯德基啊!
我茫然,人民广场门前的这个肯德基门脸不算大,客人也不多,上海人可供选择的美食店很多,光顾洋快餐的人是有数的。要说也好找。
算啦,到书城吧。也是,肯德基在这一方不大的区域里,竟有三四家之多。不像青岛,在一个相对集中的范围里,一说肯德基肯定就知道位置了。呵呵,这是大上海啊!
我在书城门口,您看见我了?内侄发条短信。
远远地看见了这个帅气的阳光小伙。上衣是戴帽子的休闲装,下穿牛仔裤,背一工装包。干练,洒脱。
找个地方坐坐?林提议,仍是地道的青岛话。
好,你熟,到哪?
那边有家振鼎鸡,很有名的。
是一家新加坡开的,平常人很多,要预订,今天人少。
林现在浦东一家德国独资企业做主管。但老板是假洋鬼子,没有老外。最初,这位德国留学生在车间做技术工程师,老板看好山东人的敦厚、实干精神,年初提拔他做了一个大部门的主管。
会上海话吗?
不会,听是能听懂。其实不奇怪,好多上海孩子的普通话比方言要地道。在上海的上百万知识青年中,相当一部分是林这样来自北方的毕业生,因此不会说上海话不奇怪,不会说上海话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当然更不影响他们找对象。曾向一位老妈妈问路,阿拉港普通话伊弗能听得懂,但有的小孩子却连上海话也不会讲了。有一个小外甥,一口地道的普通话,不加说明,真的不知道是地道的sanghainin。
林的下一个目的是到家乡这边发展,他看好环渤海圈的无限商机。也想回到越来越年迈的父母身边。想起了他小的时候,依偎在我怀里睡觉,好象就在昨天。
跟林从饭铺出来已是夜幕降临。他要赶回浦东,再晚就没有车了,最快也得将近一个小时。但是他还是带我到明朝要上车的地方,春秋航空的乘车点去考察一下线路,早上五点天还不亮,他担心我找不到。
春节回去见。他跟我挥手告别后,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里了。
我登上高架桥,脚下,灯海、车海、人海、夜上海,灿若银河,摩天大厦接入云天,摩肩接踵地排列,灯连成片,似高不可及,那阵势,那感觉,叹为观止。(待续)

原载轻博客2007-11-25 22:12

微信图片_20230624170620.jpg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杰丨南行随笔之三:走近上海》 发布于2023-6-2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