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兄弟一样的同事 - 世说文丛

学周丨兄弟一样的同事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一辈子在一个单位,从青春懵懂到年近耳顺,其间阅人多矣,多数是泛泛之交,只有少数成为莫逆,越近桑榆,越觉珍贵。阿采、小曹(胖子)和我就是这样的兄弟一样的同事。

阿采大名张采生,胖子大名曹德兴。一个比我大几个月,一个比我小几个月。不过他们来台时间都比我晚,阿采是1987年中山大学毕业分配来的,人从广州来,带来粤港风,加上他黝黑的肤色,还真有点老广的风采,阿采之称几乎是他入台后的官称了。小曹是1986年从原分配单位调入台里的,那时胖子还是瘦子,“胖子”的雅号是许多年以后他发福起来才有的,不过也叫了很多年了,以至于很多人以为胖子生来就胖呢。

阿采分到单位,开始和我一个部门。他刚到青岛那一年夏天,赶上旅游大潮,受接待能力所限,青岛人满为患,成为一个新闻热点,新闻部记者对此进行了报道,也得到市领导的重视,我当时在对外宣传部,也很关注这个题材,想从更多层面对此进行一番报道。阿采报道后,我就拉着他一起采访拍摄,后来做成新闻专题《旅游大潮后的反思》。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合作,由此我被他称为“于老师”直到今天。其实,我知道,这个“老师”一大半是戏谑,一小半是一种念旧的情分。

和胖子合作,纯属拉郎配。当时都是单身汉,单身宿舍要啥没啥,晚上只能到办公室蹭电视看。有一天晚上,台领导沈福炬也到了台里,莫名其妙问我们平时忙啥,接着就给布置了任务,当时省里建设口要搞道路和社区环境评比,需要提供电视录像,沈让我们俩完成这个任务,我写稿,小曹摄像,由他给我们各自的部门领导打招呼。我们按照要求,先后拍摄了四流中路、人民北路和辛家庄小区,完成了三部小专题片。副市长李乃胜带着建设口的四位局领导到单县路广电大院后三楼审片,当时电视台很简陋,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加上台领导陪审,一间小屋坐得满满的,记得椅子不够用,我们站在一旁,还有一位副局级领导也是站着看的片子。片子看过后,李副市长让大家提意见,一位副秘书长提了不少意见,我和小曹边听边记,对他提出的好多不切合实际的意见毫不留情予以反驳,老沈坐在一旁一声不吭,任由我们耍彪。后来,李乃胜看到审片会成了电视业务辩论会,他也听出了其中的玄机,当即叫停,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一番感谢和鼓励后,高屋建瓴地提了意见建议。这时,老沈说了话,让我们按照李市长的指示要求,尽可能完善片子。后来,我们拍摄的三个地方在省里评比中获得很好的名次,不知道这与我们片子关系多大。因为不是一个部门,我们后来就没有机会再合作了。

当时我们住单县路39号院的单身宿舍,开始我们三个人是一个房间,后来我换了房间,但还在一层楼上。我们曾为了单身宿舍有张桌子、为晚上在食堂能吃上热饭、甚至为房间半夜进了小偷去和办公室领导要权益,为了这些鸡毛蒜皮,薛开勋局长专门给我们开会,那个时候,我们都年轻气盛,咄咄逼人,尽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敢于提出要求的心劲现在是没有了的。

我们三个,我是最不擅长挣钱的,阿采从广州回来,经营意识强,很快他就调到广告部,而胖子也经常走穴参加电视剧拍摄,再以后,胖子也到了广告部,手头都比我活泛,经常下馆子改善生活,因为我是挣钱的白痴所以每次都是白吃。有时候没那多钱吃馆子,就买只烧鸡打牙祭,白吃就不能不看“脸色”,我只能眼看他们吃滋味足的鸡皮啥的,而我只能吃点味道寡淡的鸡胸肉,尽管如此,今天想起来,那是我吃过最珍贵的鸡肉。现在不管哪种做法的鸡肉,都吃不出那时的味道,那份味道里面最珍贵的佐料不是别的,是一份情义。

我与阿采胖子比,除了来单位早一点,别的都晚,找女朋友晚,结婚晚,生孩子晚。最早结婚的是阿采,他妻子是中学同学也是名校毕业,郎才女貌,很是般配,每看到他们甜蜜缠绵出去约会,我很是羡慕,也从内心为他们祝福。阿采结婚后不久,胖子也结婚了,他妻子美貌贤惠,也让人艳羡不已。由于自身条件找对象困难,好友结婚了,我还单着,心里着急,可是缘分不到也是没法。后来终于临到我结婚了,阿采帮我找的酒店,并且给我付了菜金,胖子为我服务了一整天,晚饭又是他出钱在栈桥宾馆安排的晚饭和卡拉OK。那么些年过去了,我从没在他们面前真诚说一句感谢的话,我怕他们觉得我矫情。

我在家里是老大,但我对家里贡献很少,我的生活能力差,往往自顾不暇,遑论照顾他人,阿采和胖子在家里都是最小的孩子,阿采结婚后一直照顾老母亲,直到去年母亲以高寿离世,几十年如一日陪伴老人,这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辛苦的事,他做到了只享受幸福而从不抱怨辛苦。胖子父母兄弟都在济南,他对年迈体弱的岳母尽心尽力,让我敬佩。我父亲曾来青岛短暂住过几天,阿采、胖子请老人吃饭,如对自家老人一般。好多年春节,阿采都会给我一两瓶好酒,让我回乡孝敬我父亲。2013年春节我在美国,胖子专门到我平度老家替我看望我的父母。所有这些,我都忘不了,不敢忘,不能忘!

往事历历在目,很难一一叙说。我们曾经年轻,一起玩过、醉过、快乐过。如今想来,年轻时,更多的是对工作的投入,对实现价值的追求,都有一份媒体人的情怀。阿采创办过最早的创收节目,是地产栏目的创始人,以他的能力和社会交往面,如果早一点独当一面或许对单位贡献更多。胖子后来成为一档极有情怀的电视栏目《人生TV》的制片人,直到今天,他拍的节目还在网上热播,后来他又创办了《民生开讲》,这两档节目的生存时间在青岛台都属于长久的。我则游离于新闻、专题、报纸,间或有所收获,值得夸口的寥寥无几。

人老了爱忆旧,这是大可不必诟病的,因为,只有老了才有资格可忆。所以,我愿意忆旧,尤其是愿意回忆能让自己快乐、开心、念念不忘的旧人、旧事。我曾经有幸和一位老人生活过一段时间,听他说过最智慧的话就是:你们都没老过。人都年轻过,可谁曾想过自己老了会怎样?是啊,没老过,很难知道年轻的好。我常常想,回忆里的年轻时光,比经历过的真实要美好得多。如今,我们三个兄弟一样的同事都将年近耳顺,各有各的境况,阿采的孩子已经结婚,日子过得顺遂。胖子最近身体偶染小恙,让人欣慰的是恢复得挺好。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友情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与阿采、胖子之间的交往和经历过的种种,是我珍视的,我常常说:没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我们之间是不能翻脸的,否则代价太大!一辈子的友谊之舟,无论多大风浪都不能倾覆,我们之间的交情,已经化为各自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割舍,那就是对自己的过往的背叛,是对自己生命中珍贵部分的作践。


《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3.11.1 A8版转发  见报时有改动
组稿编辑:周晓方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兄弟一样的同事》 发布于2020-8-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