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汪莘《水调歌头》——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 世说文丛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汪莘《水调歌头》——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宋代词人汪莘,因对《抱朴子》一书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的论述深表赞同,而在一个无月的中秋夜填作了一首感叹今古月光不同的《水调歌头》。

词中说:“君看少年眸子,那比婴儿神彩,投老又堪悲。”词人以婴儿、少年、老人的眼睛神采之不同,来说明如今的月亮终究不如古时明亮的道理。

然而,《抱朴子》一书的原文是这样的:

俗世多云: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广,今日不及古日之热,今月不及古月之朗。重所闻,轻所见,非一世之患矣。

这段话明明是在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厚古薄今的价值观念,而不是褒扬古代、贬低当下。当今世界是人亲眼所见的,古代世界的样子则只能依靠传说获知,在古人的价值观念看来,依靠传说的时代远比能亲眼所见的时代更优越——连月亮都是古时的圆,这是一种“患”,而不是优势。

是以,汪莘这首《水调歌头》如此赞同《抱朴子》中的反讽之言,只怕是词人错会了古书之义。他提出的“衰老者的眼眸更缺乏神采”的类比,以人类社会的“古今”尺度衡量天上星球的天文时间,在今人的观念看来也无异于以蠡测海。

然而,将思维投向深空与永恒的过程本身,却毕竟赋予了全词深刻的灵性气质和古今苍凉感,词人因此感受到了“今人但见今月,也道似琉璃”这般人类感官与客观世界的差异。末句“别有一轮月,万古没成亏”,更是词人在进入玄思的深广海洋之后,于无意间触摸到的、近乎于柏拉图的“理念”以及康德的“物自体”般的本体世界。

水调歌头
[南宋]汪莘

东坡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本于李太白问月云:“今人不见古时月”,本于抱朴子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抱朴子所言,非绮语也。深思而得之,诚有此理。嘉定元年中秋日,因赋水调,其夜无月。

听说古时月,
皎洁胜今时。
今人但见今月,
也道似琉璃。
君看少年眸子,
那比婴儿神彩,
投老又堪悲。
明月不再盛,
玉斧亦何为。

约东坡,
招太白,
试寻思。
凭谁斫却,
里面桂影数千枝。
忆在无怀天上,
仍向有虞宫殿,
看月到陈隋。
别有一轮月,
万古没成亏。

(选自《全宋词》第2189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汪莘《水调歌头》——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发布于2020-8-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