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一起在半岛诗坛玩,读到了他的诗。记得读到的第一首就很震撼,那首的题目是《唱给我69位不幸早逝的姐妹兄弟》,记述了1972年5月5日扑灭内蒙锡林格勒盟西乌旗宝日格斯台大火中壮烈牺牲的69位兵团战士年轻的生命。这首诗在青岛的出现让我有点意外。后来才知道,1970年,4320位青岛知青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而陈力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们曾经“同一个锅呀同一个炕 / 同一个沙疙旦上把歌唱”(《“信天游”一首情悠悠》)。
我无法想象
你白发的爹娘
在漫漫的长夜里
是怎样哆嗦着双手
将你的遗物
轻轻地抚摸……
——《唱给我69位不幸早逝的姐妹兄弟》
诗的表达真挚而细腻,催人泪下。也对那个“让一群无知的孩子 / 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 / 毫无代价地 / 轻轻抛舍”的荒谬世界提出了严肃的质疑。
这种思考的力度和燃烧的激情贯穿了他的全部诗歌。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不屑说的,他都说出来,不羞羞答答,不遮遮掩掩,不绕来绕去。艺术上不设置阅读障碍,诗歌的精气神就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直截了当。包括各辑的小标题,比如辑三的小标题“诗人当入世”。这辑的内容从小悦悦到卡扎菲,从云贵干旱到汶川地震,尽在其中。陈力是一个坚定的在场者,我们在诗中听到了他用嘶哑的喉咙在歌唱。
可即便如此
我还是想奋笔直言
我想说
我不满意
真的不满意
仅仅举办一次如此的祭奠
我更愿意看到
在一次国家的灾难后
我们更应该 举国
深深的反思
这次灾难
究竟有多少 属于不可抗拒的天灾
又有多少属于人为的祸患
——《请原谅,我不满意仅仅举办一次祭奠》
眼下,全世界都在抗击新冠病毒,而中国百姓自我隔离已经快两个月。此次病毒的产生以及流行的复杂过程带给人们多方面的反思,而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将是最有价值的反思。陈力的这首《请原谅,我不满意仅仅举办一次祭奠》是汶川大地震的痛定思痛,在今天读来,感觉更适合当下的语境。
此次疫情爆发后,全国的“诗人”又开始活跃起来,此次的活跃与十一年前汶川大地震的活跃很不相同,十一年前是泪是沉,尽管也有个别体验做鬼幸福的人,此次却多了一些昂扬的杂音。一些相熟的“诗人”朋友陌生起来,成了变色龙。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诗人”的真面目。
疫情期间发过一个朋友圈,大意是我从不站在某个制高点上去批判郭沫若,因为一是我学问没他大,二是我无法保证在相同的处境中我能做得比他好。疫情期间某些善变的“诗人”再次给我这种提醒,而此时岁月流逝,与郭沫若的时代已相隔半个多世纪。我在冷冷地看着跳上舞台表演的“诗人”们,我的近旁极有可能还有一双冷眼,是陈力。他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仅是文字的,更是做人的。
谁都会说愤怒出诗人,但当生活给了我们愤怒的理由时,愤怒却不见了。他说,“我 算不上什么诗人 / 可我知道 / 一个真正的诗人 / 心里 / 既应该有 柔柔的春风 / 更应该有 熊熊的烈火”(《为什么 容不下孩子的一个窝》)。我们看到了春风在劲吹,我们看不到烈火在燃烧。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石头一般坚硬的大胡子陈力,也有着柔情似水的一面。这构成了他诗的另一个主要内容。他的这本诗集原本命名为《我想邀你去湘西》,一个充满浪漫、温情的名字,看得出这块内容是他醉心写作的。后来有朋友劝他用《陈力诗歌选》做了书名。浪漫的恋情,感人的亲情,真挚的友情,都通过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陈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新世界,似在近前,却又遥远,在天空与大地,现实与梦幻间,拓得了有别于常人的艺术空间。阅读之后在感受到诗歌魅力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这些诗歌主要集中在辑二“不是情诗”中。
在《秋天的落叶——七夕诗话》里他写道:“现在 我就想好了 / 今年秋季 / 待到树叶飘落的时候 / 我一片也不去扫”;在另一组《山里 两条快乐的鱼 》的八首诗歌中,他写道:“今夜 我们 / 什么也不做 / 只数点星星,好吗 / 来,一颗 一颗 / 从东开始 / 一直数到西……”。不去扫落叶是为了跟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可以踩出好听的声音;而数星星的人,我们现在知道,除了孩子之外,还有两位60多岁的老人!现实生活可能一地鸡毛,但对于诗意栖居者来说,依然没有停止飞翔。如果不告诉你作者的年龄,从这些如年轻人一般甚至比年轻人更加热烈的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中你绝对不会判断出作者是一位老小伙。
《好想来生啊 能做一次你的哥》《来生 还要你做我的哥》,诗集中纳入了相爱的人的唱和,这种操作也够大胆,两首诗都是出自陈力兄之手,他自己给自己做了回应,他把一份热烈的爱留在了心里。当然,在陈力情感生活中占据C位的禾禾、袄袄一定也会在这本诗集中隆重出场,《禾禾的袜子》《亲亲的袄袄》等数首诗歌就是写给这两位外孙的。
孩子,家里只有你
才有这样“蛮横”的权利
拖一条板凳
横在门前
不许外公外婆
离开这里
为什么呀 禾禾
你怎么一点不讲道理
不许就是不许
我的话就是道理
禾禾
面对你的无理
我们真的
没了 一点脾气……
——《禾禾的权利》
这是一幅充满温暖的天伦之乐图。如果问幸福是什么模样,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在很多高大的人面前,陈力没有投降,在弱小的外孙女面前,陈力彻底投降了,完败。这是世界上最悬殊的以弱胜强的记录,却是最幸福的投降。本诗截取了生活的一个片段,原汁原味,放弃技巧,放弃到拙,拙到大。最高的艺术一定是无技巧的艺术,所有艺术门类概莫能外。
陈力诗歌的另一块重头戏是山水田园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山水诗人陶渊明的这份性情陈力也有。陈力退休在家,有很多的时间在路上。从江南到西北到鄂渝川,处处留影,处处留情,处处有诗。同样一处所在,往往去人之所未去,闻人之所未闻,感人之所未感,诗人之所未诗。如《月牙泉》的泪,《和台儿庄的对话》的愤,《江南,寻找一家书店》的族人。
明明知道
不一定能行的
但我还是想邀你
我想邀你
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我想邀你去湘西——
要去 就要在春天里去啊
要去 就要在濛濛的细雨里
撑开一把油纸伞
伞下 只有我和你
要去 就要在秋日里去啊
要去 就要在淡淡的薄雾里
找上一个好船家
船客 只有我和你
也披着青蓑衣
也戴着绿斗笠
——《我想邀你去湘西》
机器时代,原来也可以有这样美的生活。木心是从前慢,陈力是现在也慢。科技在将人类的美好一点一点吞噬,每一次返归自然都比前一次更艰难些。但陈力在努力着,“明明知道 / 不一定能行的”,他也在努力。在走近油纸伞、青蓑衣、绿斗笠的生活,在走近吊脚楼,走近沈从文《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的湘西。当更多的人有了这份自然的情结,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这样一个“湘西”,大自然衰老的节奏或许会放缓一些。
当然,一个真正超凡脱俗的人未必非要去原始山林,所谓“心远地自偏”,即使没有这一些游走,陈力依然在远方。我去过陈力的两个家。一个是在崂山租住的房屋,那年,杏花开放的时候,他请我们几位诗友去家里玩,那时候青岛没有地铁,去到他崂山的家还很不容易,跋山涉水之后,远远看见山坳里绿树掩映中一点红瓦,那便是他的家了。游玩一天,大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我去的他的另一个家是他市里的家,厅里就是一面墙的书橱,餐柜的摆设非常古朴,任何一点装修都典雅用心。其中一处门边的木头是很原始的样子,陈力说这是当年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时做枕木用的,这等装修也真是没有谁了。诗集中有一首诗是《在这个城市的19楼上 我耕耘》,这应是每个现代人应有的情怀。
说说诗集的最后两首诗。
一个是写作时间的最后。写作时间最后的一首诗是写于2019年秋天的《这个秋天》,收入辑五“写在半岛诗坛”。这是一首同题诗,看到陈力的这首同题诗的时候我感动了。半岛诗坛是2004年起我们一起玩诗的论坛,微信产生后的这些年,网络论坛基本已经名存实亡。原半岛诗坛的朋友便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并且创办了一个公众号半岛诗刊,半岛诗坛藉此得以延续。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留了下来,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动,真正爱诗的朋友还是在一起。陈力平时在群里不说话,但倘有活动,比如同题诗,他都能注意到相关的信息并参与进来。
另一个是排序的最后。排序最后的一首诗是长诗《怀念那片湛蓝——为青岛一中建校90周年暨同学相识50年作》。这首诗也深深地打动了我。青岛一中是民国时期的青岛市立中学,是青岛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桥头堡,顾随、王统照都曾在此任教,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湖畔派诗人汪静之也在此执教。青岛一中有着良好的国学积淀和诗歌传统。这就让我明白了因历史原因没进大学的陈力兄的诗歌有别于这个年龄的诗作者常有的颂歌体和老干体的原因。陈力的诗大多押韵,似乎能看到郭小川的影子,但陈力的诗更讲究意境的美,看得出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着力吸收。有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青岛一中任教,1986年,我与语文组的老师主持举办了校园诗大赛,那些学生的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候在诗歌讲座中我会引用到,那些作品现在存在青岛一中的校史馆中,成为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一中人文精神的一次发扬光大,陈力兄倘若知道此事,也请为我点个赞。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抬头看了一下窗外,对面的红房顶以及稍远处的高楼已经在晨光里看得清楚,看来今天又是一个艳阳天。今年的天气就有些异常,我过去的57年记忆里,从来没有一个没有冰的年。青岛气候的一个特点是倒春寒,但才三月中旬,温度已经近20度,而且每日晴空万里。一边是美好的天气,一边是死亡的消息,全球的体育赛事都停止了下来,世界好像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变异。我感到一种隐隐的不安和期待,我希望这不安能够消失,这期待能够来临。
荷东,本名邵竹君,著名诗人,“青岛诗歌论坛”资深版主,有多部作品出版。本文是《陈力诗歌选》的序言。
2020年3月20日于海泊居
陈力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