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李约瑟难题——答客问(一)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李约瑟难题——答客问(一)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问:时下国人越来越不讲科学了。所以不少学者呼吁:重提“李约瑟难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不过,关于“李约瑟难题”,大部分人认为是李约瑟首先提出来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
记得您曾经在有关文章中讲过:“李约瑟难题”不是李约瑟首先提出来的。那么,“李约瑟难题”是谁先提出来的呢?

答:不但普通读者认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本人提出来的;学术界里大部分人也这样认为。五年前我在《读书》杂志上发表文章纠正过这个流行的错误说法。

众所周知,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十分发达,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全球化之前、在哥伦布航海事业之前,李约瑟是怎样比较出“中国居世界领先地位”?)。李约瑟因此完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学术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所以说一直服膺在“中国古代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个说法中的李约瑟,不可能自己提出“李约瑟难题”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李约瑟也确实不是首先提出“李约瑟难题”的人!国际学术界之所以会形成“李约瑟难题”,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七十多年前,李约瑟的研究生中国女学生鲁桂珍问李约瑟:既然中国古代科技十分发达。为什么后来的中国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

面对研究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李约瑟没有、也不可能立刻做出解答。因为陶醉在中国古代科技十分发达中的李约瑟,压根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研究生的突然提问,让李约瑟一时不知所措。

后来李约瑟把研究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写进了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并给出了他个人的解答——中国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是由于:

中国文化里没有关于自然界的观念。
中国文化是实用主义文化,不适宜搞科学理论研究。
科举制度扼杀了人的创造力,使知识分子都追求功名利禄。
中国的“封建官僚”(其实是皇权中央集权制)政治制度限制了科学的发展。
中国没有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科学必须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产生。

显而易见,李约瑟对于“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的上述解答,有道理。但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让人感到李约瑟的解答缺了什么,似乎没有从根本上说明问题,没有给出铁板钉钉的答案。

后来国际学术界很多对“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感兴趣的人纷纷试图解答这个问题,都没有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但学术界对这个难以形成共识的问题却有了新的经典表述:“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

1976年,美国的肯尼思·博尔丁将这个学术界没有形成共识的“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定义为“李约瑟难题”。

问:您在谈中国文化的有关文章中,曾经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有科学家、学者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古代无科学”。其实这个断言触及的根本问题与“李约瑟难题”是一回事。但那时候的国际学术界为什么没有就这个问题形成大家关心的思想追问呢?

答:最早指出中国古代无科学的人,是科学家任鸿隽1915年发表在中国的《科学》杂志上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
后来科学家竺可桢、现代儒家代表人物冯友兰,也发表文章认为中国古代无科学。他们提出来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主要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个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国际学术界不可能讨论常识。二来落后中国的科学家、学者那时在国际上并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对任鸿隽等人提出的“中国古代无科学”,没有人往深处去思考“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这个问题后来之所以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与李约瑟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大学者有关。指出这一点不是庸俗,而是事实。

问:中国学术界为什么没有沿着任鸿隽那代科学家提出的问题讨论下去?

答:我想可能源于两个原因——
一个是那时的中国学术界有能力谈“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这个问题的学者极少。这个问题涉及到中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领域:既要深谙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更要对产生科学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科学发展史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文化素养与造诣,是没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界接受西方文化不过是西风东渐后才几年的事,科学还是新鲜玩意,中国知识分子还处于鼓吹科学的初始阶段!何况西风东渐初起时的中国学术界,还停留在四书五经的狭小圈子里,还无科学可言。在这样落后的文化基础上的中国学术界,不可能出现大批有能力谈这个问题的人。那时的中国没有能力就这个问题形成全社会的思想讨论,也是必然的“情理之中”的事了。另一个原因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一直不得安宁。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整个中国处于“救亡压倒一切”的民族危难中。各大学及研究机构都处在战火的威胁之下,连正常的教学工作都困难,更遑论搞什么文化研究了。至于像钱钟书那种躲进“孤岛”里的学者,不大可能有心思考虑这类问题。

问:李约瑟生前,国际学术界就“李约瑟难题”一直议论纷纷,没有形成共识。李约瑟去世时,“李约瑟难题”仍然无解。“李约瑟难题”持续了多少年?

答:对“李约瑟难题”,国际学术界议论了将近七十年没有明确的答案。也就是说,在二十世纪里,“李约瑟难题”一直困扰着国际学术界。直到新世纪后,香港中文大学陈方正教授的《继承与叛逆》在2009年问世,才终于结束了“李约瑟难题”的讨论。

问:《继承与叛逆》对李约瑟难题给出了让人信服的答案吗?

答:《继承与叛逆》并没有对“李约瑟难题”给出什么答案。作者用七十万字梳理了人类科学发展史——当然就是西方科学史。陈方正是中国文化研究专家,长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这样的功底说明陈方正教授深谙中国文化。他翻阅了各国大量的、古代的、中世纪的、近现代的、包括阿拉伯世界的有关科学史的书籍资料。历经十年的努力探索与研究,终于发现:“科学出现在西方,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逻辑结果;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必然现象。”这个惊世骇俗的论断向世界宣告:“李约瑟难题”是个不成立的伪命题!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即便存续一万年,也不可能产生科学!谈中国文化产生科学,犹如谈男人生孩子一样,是十分可笑的!

问:但是李约瑟高度评价中国古代发达的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李约瑟虽然是世界著名学者,但他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这个概念是很成问题的。其实,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叙述的那些科技现象,严格说都不属于科学,是技艺。常识告诉我们,科学定律经过一定的演变过程可以转化成技术。这种新技术必定带来生产力的变革。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属于科学转化来的。实际上绝大部分技术都是经验的积累。所以,技术在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一种经验积累的知识。众所周知,经验与科学并非一回事。经验是从实践中积累的知识。科学不仅仅是来源于实践,而是对实践中的某个现象进行理性探索、数学计算、逻辑论证、实验检验后,得出的真理性结论。这个真理性结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没有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属性,经验是有条件局限的,仅有相对性。失去这个条件,经验就没有意义了。

凡是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经过数学计算出来的、又是用数学方式予以表达的。但技术不一定有数学计算,也不一定可以用数学表达。所以科学与技术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李约瑟把科学与技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连在一起成了科技,是个什么概念?拿科技概括中国古代的技艺水平状况,能说明本质问题吗?中国古代原本就没有科学,哪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不客气地说,在这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面前,李约瑟有点昏头了,他连什么是科学也忘记了。狭义上的科学定义是:利用数学手段、逻辑论证及实验方法,探索、研究自然界规律,并得出相应定律的学问。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书的书名与内容其实不能自圆其说:既然作者在解答“李约瑟难题”中,承认中国文化、社会制度等环境条件不可能产生科学;但作者的书《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个书名里,却又暗含着中国古代有科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问:既然“李约瑟难题”是个伪命题,现在不少人重提“李约瑟难题”还有什么意义呢?

答:重提“李约瑟难题”本身已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李约瑟难题”含有的“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近现代科学?”这句话的潜台词——传统文化没有科学——很有警世意义:甚嚣尘上的国学热中鼓噪一种没有科学的文化,难道不是很发人深省的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李约瑟难题——答客问(一)》 发布于2020-8-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