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日本老火花,核心图案是个菱形的标识。其中的两道弧线,将菱形分割成左右相背而行的箭头,以及上行下落的符号。如果没有K.KOBAYASHI的对照,难以想到它是汉字“小”的图案化表现。小,代表1905年成立的“小林燐寸制造所”,其创办人小林吉右卫门的罗马字即为K.KOBAYASHI。
1916年,日资背景的明石燐寸工场在台东镇设立,成为岛城火柴工业的肇始。次年,创办人明石惣五郎将工场转让给小林吉右卫门,从而出现以山东火柴工厂为名、以明石惣五郎为经理人的企业构架。与此同时,日本火柴大王的泷川家族创办的青岛燐寸株式会社也在曹县路筹建,并且于1918年7月正式投产。
从1918年日资的山东火柴和青岛燐寸相继运营,到1928年民族工业的振业火柴和华北火柴分别在曹县路和利津路步入生产的轨道,前十年是完全的日资一统天下。从1928年起的近乎十年间,迎来本地民族火柴工业的大发展。
当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1938年6月7日出版的八版《青岛新民报》,在第六页的下端有一则“豆腐块”大小的广告。落款地址的“青岛馆陶路三十四号”和经营商号的“小林洋行”,似乎看不出它有什么特殊之处。然而广告中的菱形标识,正是小林燐寸的Logo。
伴随山东火柴工厂在今华阳路与昌乐路交界的西南投入运转,1918年下半年,由村井八百吉和小林吉右卫门等人共同投资的东鲁燐寸株式会社,选在山东火柴对面的工业地块设立。至1920年,东鲁燐寸和山东火柴又正式合并。到1925年,两厂则合二为一。
关于小林洋行,1935-1936年版的《交通部青岛电话局号簿》已有“馆陶路三四”和“小林乃”的地址和负责人登记,这表明小林洋行在1938年之前已经存在。而报纸广告的小林洋行显示了与小林燐寸相同的公司标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者存有某种必然的内在关联。
以三部电话为代表的杂货部、谷肥部、大隆公司,分别代理销售建筑材料、糖类、纸张、油类、机械车辆、农产品、化肥、油料等。从多种产品的类别看,有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也有用于出口的农产品。日资背景的小林洋行,显然归属进出口贸易商之列。
如果说小林洋行与山东火柴工厂之间的关系并未在报纸广告中讲明,那么 1940年2月5日《青岛新民报》的“祥阳公司”广告,则直接表现出以“青岛火柴公司商事部”为名号的经营实体。
青岛燐寸株式会社,是典型的日式名称。在本地化经营过程中,青岛燐寸还采用了“祥阳公司”和“祥阳火柴公司”这种中式的称呼。它的经营地在河南路七号,证明已到了前海栈桥的区域。而其“营业科目”除了典型的“工业药品”和“铸造原料”等诸多品种外,还特别显示以“乐霸多”为品牌的一种“洗污油”。
“祥阳”与“公司”的中间,是其特有的标识。如果圆圈代表的是太阳的话,那么左右延伸的三条横线大致是祥(ショウ)、陽(ヨウ)两个日语汉字音读的片假名首个字母シ和ヨ的图案化展示。
火柴可归入杂货的范围,因此不排除小林洋行和祥阳公司售卖其各自出品的火柴的可能性。不过随着日本侵华程度的加剧,从1943年起,日本占领当局将火柴原料征作军用后,迫使部分火柴厂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作为日资大厂的山东火柴,则为达到战争的需要而改作了专门的军用工厂。
两则普通的报纸广告,透露的是特定历史时期,日资企业在岛城的经营之路。然而工商业活动的背后,总也抹不掉的是旧有时代的坎坷经历和普罗大众的艰难痛楚。不能忘却的除了战争本身之外,尚有阳光之下可看得到的点点滴滴以及半遮半掩依旧感受到的真真切切。
2023.12.5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