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丨龙眼必凸——读房兆祥的文物藏品有悟(中国图像学苗圃) - 世说文丛

王晓强丨龙眼必凸——读房兆祥的文物藏品有悟(中国图像学苗圃)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拙文《我们雌雄同身的祖先神》里,称蝉(知了)为“日鴾”。这是因为蝉有个民间的名字叫“日暮”,因而拙文顺势杜撰“日暮”为“日鴾”。
在学术上,我首先认定蝉是太阳鸟之类。民间传统名字叫蝉为“知了猴”“知了龟”。“猴”和“龟”的名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因为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一种重要的图腾是猴。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之女娲,来自帝颛顼,颛顼氏图腾“玄武”这“玄武”基本上是龟。山东潍坊地区骂人到了祖宗有“日恁老猴”的强调,颇值得一倡三叹。“知了猴”显然不指蝉的若虫。否则“龟”指什么?“猴”“龟”似乎都暗示了蝉的出身,蝉应该是伏羲女娲的一种后代,是龙和凤两种图腾的综合体。看商代的大量和蝉捆在一起的青铜器上的图案(图1),断定它是太阳鸟之类。既然是太阳鸟,它就是一种凤鸟。伏羲氏主图腾是龙,女娲氏主图腾是凤。他们的儿女非龙即凤。按我总结的中国成熟了的龙凤造型原则是“龙中有凤,凤中有龙”,既然蝉是凤鸟类,它在商以前的造型里一定有龙的标识。果真,我们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出土的玉蝉身上找到了依据(图2-1)。当然这样的依据不止出现在商代(图2-2、图2-3、图2-4)。自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300年-2000年)前后,中国玉蝉的雕刻尤其注意“龙眼必凸”的创作理念。伏羲女娲图腾共有,知了猴即是凤鸟一类,知了猴长着龙眼而“龙眼必凸”,理所当然。
唐代诗人虞世南有一首五言绝句《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般认为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这解释一看就是“八股式”教科书的套路。如果作者能读一读沈从文先生的《古代古代服饰研究》,就不会重蹈“八股式”思维了。这首《蝉》是把身居高官的洋洋自得和蝉饰金博山(图3-1)及秋蝉三事叠合在一起的诗。我在这里之所以取此诗入拙文,是想叫大家知道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历史地位——蝉就是一种太阳鸟。就因为它有太阳鸟的经历,所以才会被魏晋、南北朝高级大官当成国家公服的帽徽——国家的官员,就是太阳鸟的代表人。到了隋唐,这种以蝉为国家高官帽徽的制度仍盛,作为官僚虞世南才会吟出“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这样的自命不凡的诗句。
这里得纠正一个“八股式”教科书的谬误:“垂緌”应该释为薄纱一样的蝉冕,如晋朝张协《咏史诗》:“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注》:“蔡邕《独断》曰:‘太尉以下冠惠文,侍中加貂蝉(侍中,相当中央常委。貂蝉,官帽上装饰貂尾巴,还在官帽中间带上知了猴装饰的帽徽)。’”“垂緌”在这里形容罩在官帽竹撑子上的黑纱。竹撑子,相当于今天大盖帽内的铁丝撑子。古代官帽的撑子是竹子做的。古人往往以知了猴的翅膀形容黑纱的透明。“疏桐”,字面说秋桐稀疏,实际暗示知了猴是凤凰鸟一样的存在:俗谚“凤凰非梧桐不栖”。当我们注释到这里,就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下文“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官大,说话管用,岂像一个寒蝉借着秋天的风吱吱地叫唤!
我们提供的图3-2,是唐代画圣闫立本画的《列帝图》中的隋文帝——他戴的冕旒中间有以蝉为装饰的金博山。这种金博山的真实面貌在图3-1里,是辽宁北票市西官营镇馒头沟出土的,北燕宗室大臣冯素弗冠子中间以蝉为装饰的金博山。这已经证明蝉远在商代以前有太阳鸟这样的历履。
言归正传。为什么说在商王武丁王后妇好墓的出土玉蝉身上找到了“龙眼必凸”依据?
本文命题“龙眼必凸”的判断基于我对这个事实的认定:
1.今天仍有“虾兵蟹将”这么一个词汇,“虾兵蟹将”本是指着龙王的一众兵丁而言,在神话《西游记》里对它们的描写最为突出:龙王统领着“虾兵蟹将”,龙王当然是虾兵蟹将的同类。龙王的眼睛是不是和虾蟹一样呢?虾和蟹的眼睛都是挑在一段肢节上,可以180度旋转,上下左右活动,龙王行天,很需要眼睛上下左右转、四面八方看,龙王长这么一种眼睛没有什么不好。“龙眼必凸”是也。
2.唐兰先生在《论大汶口文化之的陶温器》〔1〕里说,大汶口文化典型器皿三足陶鬶是爵的原型——我判断三足陶鬶就是三足金乌传说的假想蓝本,陶鬶就是“凤鬶”;在我的拙论中国龙凤造型必须有“龙中有凤、凤中有龙”的判断下,认定三星堆那三个大大的青铜人面就是作为龙崇拜的伏羲和凤崇拜的女娲生出来的“日头”,因为伏羲女娲是兄妹兼夫妻,他们生了太阳和月亮,“日头”就是他们作为太阳的儿子。所以三星堆商代的日头生着翅膀一样的耳朵,虾蟹一样的眼睛;这眼睛遗传了伏羲氏龙崇拜和龙化身的生理特征,这耳朵遗传了女娲氏凤崇拜和凤化身的生理特征(图4-1)。对此,我的间接证据是商代二里头文遗址出土的青铜酒爵(图4-2),那青铜爵的爵体,就是一只三足金乌的变形,爵体口沿上面的两根柱(文献名叫“衡”)就是龙眼:难道这“龙眼”不是三星堆那三个大大的青铜人面的虾蟹式的眼睛吗?“龙眼必凸”是也。
3.“龙眼必凸”,在商代图像中多见,如三星堆商代遗址出土的凤鸟、龙的眼睛不乏实例,这因为凤鸟图腾、龙图腾都是伏羲女娲传人的圣物,“龙中有凤、凤中有龙”是必须的。再后世图像中屡屡见到“龙眼必凸”的龙凤之外的圣物,如汉代太阳神祝融的雕像(图5-1);在房兆祥先生家见到一个汉俑头,我说这是地地道道的“小龙女”雕像,原因是它的眼睛被塑成“龙眼必凸”的样子(图5-2)。想一想,一个赋予金庸许多想象的小龙女形象,怎么可以突出着双眼呢?但金庸的确不知古人想象中的龙,是“龙眼必凸”的吓人。
4.对妇好墓出土的玉蝉“龙眼必凸”龙眼的说法似有些反常;它颇像一个半圆形的馒头。但这件玉蝉的创作者,一定明白那时的蝉有太阳鸟的使命,所以这玉蝉的眼睛就夸张得“像一个半圆形的馒头”,“馒头”下面甚至还有一圈眼皮。
5.“像一个半圆形的馒头”之龙眼绝非我兴之所至的忽悠,蝉的头转动十分灵活,可以向前或向后自由转动,可能被古代的人理解为它的眼和虾蟹之功能一样,能够180度转动。到了汉代,一般玉蝉的眼睛多被雕成虾蟹眼睛之状:其球形的复眼被一根虾蟹眼睛一样的肢柄挑着(图6)。由此推想,中国古老的工匠往往以恪守传统为己任,汉之玉蝉的虾蟹眼睛必是在模拟往昔想象中的龙眼。故而商以前的玉雕蝉眼睛已经有了“龙眼必凸”的加工概念。
许多现代学人看见古代富贵人家墓穴中常常出土玉蝉,不免稀里糊涂地猜想,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人们把一枚玉蝉放入死者口中,是以求死者得到庇护和永生。这是说蝉在中国古代被赋予复活和永生的象征意义。殊不知蝉自商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太阳鸟的意义,人们将它放入死者口中,求的是死者像太阳一样,能够熄灭之后再度光明,循环不止。
房兆祥先生收藏了很多玉蝉他(图7),有石家河文化时期的,还有战国和汉代的,其上面有些线刻的似云似心东西,其含义正待我深入探索。

1.png
图1—1·商代青铜弓形控缰器上的“日鴾”神。“日鴾”神神貌近似商朝国徽上的祝融,显然它与祝融一族,是伏羲女娲的后人

图1—2·商代弓形控缰器上的蝉神和太阳纹
  
QQ截图20240119082626.png
图2-1·左,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蝉的眼睛。图2-2·中,石家河文化罗家柏岭出土的玉蝉。右,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出土的玉蝉。石家河文化玉蝉显然注意到了眼睛的强调
  
QQ截图20240119082635.png
图3-1.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以蝉为装饰的金博山。金博山上面两只龙眼有意做了强调。图3-2·唐闫立本画的《列帝图》中的隋文帝——他戴的冕旒中间有以蝉为装饰的金博山

QQ截图20240119082644.png
图4-1·三星堆出土的商代“日头。”图4-2·二里头文化青铜爵。青铜爵模拟“三足金乌”,它口沿上的龙眼显然就是三星堆“日头”的眼睛

QQ截图20240119082652.png
图5-1·青岛汉画博物馆(平度馆)太阳神祝融像。图5-2·(左、中、右、)汉代的凸眼睛小龙女残件(房兆祥藏)。祝融是伏羲女娲之后,生着龙眼理所当然。小龙女生的眼睛,是祝融的眼睛,更是汉代人沾边龙图腾人家的女生

QQ截图20240119082701.png
图6·汉代的“汉八刀”玉蝉。玉蝉的眼睛是特意模拟虾蟹节肢动物属的眼睛

QQ截图20240119082710.pngQQ截图20240119082710.png
图7·房兆祥收藏的玉蝉之一部分

注:
〔1〕唐兰《论大汶口文化之的陶温器》,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2期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晓强丨龙眼必凸——读房兆祥的文物藏品有悟(中国图像学苗圃)》 发布于2024-1-19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