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与外国人在国外沟通的言语表达 - 世说文丛

张勇丨与外国人在国外沟通的言语表达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40124090314_副本.jpg

最近几天,网络流出一条中国人与英国人在伦敦某火车站的公共区域进行争论的视频。因为只是旁听而非亲身见证,仅以浏览的八分钟现场影像为例,就国人在英语环境中的具体实践而迈入的误区,罗列几个关注点如下:
一、词汇的准确使用
开始时,有一名女声前来做说明。但使用的disclosable(可披露的)还是disposable(可任意处理的)描述不清。当然,外国人还以为是与disco舞蹈相关的什么词儿。
争论的焦点,是公共区域的被拍摄。涉及到的男声,不断强调的image right,看起来是“肖像权”之意。实际上,法律层面的肖像权与portrait rights的用词关联。而以影像、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也可归入image的范畴。
同样,男声提到political agenda(政治议程)的专业词汇。且不论它的内涵如何,口语化的日常用语带出如此专业的政治学词汇,恐怕一般人是理解不了的。
还有Don’t shoot him,字面上能够做出“不要开枪打他”的解读。事实上,这又是汉语式的表达“不要拍(摄)他”的惯性说法。
二、句式的正确选择
提到句式,最容易使用汉语的思维做相应的英文表达。比如,第二个女声说道,You can not say like this way,who are you,why you say like this way(你不能采取这种方式说话,你当你是谁呀,你为什么这样说话呢)。
从人物的讲话内容上看,中国人讲的英文非常容易理解。但外国人的表达过程中,往往带有连读、吞音、俚语等各种因素的干扰,让没有实际语言环境的听众较难把握。当中国人的句式让自己人明白时,外国人未必就能跟得上,这为产生新的分歧制造障碍。
三、问话的合理方式
在学习外语时,为了营造一种语言环境,教育者往往会编制出某种适应的情景和场合。比如,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几岁了等等。这个“你叫什么名字”的What is your name,这次正好被男声套用了。
当双方的谈话到了争论的程度时,一句“你叫什么名字”几乎成了讯问的开始。所以对方马上反问,你叫什么名字。自设的问句,当被问质问时,发问者又做出你有可以回答、也有选择不做回答的权利,反而将此追问自我弱化。
四、接话的自然技巧
两方的言语沟通,除了擅于发问以创造话题做深入的交流之外,对于回应对方的言辞,也要有恰当的认识和应对的技巧。
入乡随俗,来自“当在罗马时,就如罗马人一样去做”的文字表述。对方提及这个谚语,是在提醒公众场合的视频拍摄要参照当地的法规。但男声马上反问,你是罗马人吗。这让双方的认知,一下子就发生平行式的偏离。如果跟上一句,作为伦敦人,你能告诉我应当怎么做吗。这是否更合题意,并能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状态呢。
五、语气的正常表达
因为视频没有展示到底怎么“触摸到了她”,只是男声突然震怒且大喊“停止触摸她”。随之的理由是,You are not the same age,please do not touch her(你不是同样的年龄,请不要触摸她)。换作你被告知如此,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碰触到,你能有什么感想呢。
原本只是拍摄的问题,现在变成模糊的肢体触碰。男声就此发出的一系列祈使句后,让现场的气氛骤然紧张。起初要求对方道歉,继而引出种族问题,最后成了歧视的定性。Please educate your self(请你自己教育一下吧)的脱口而出,像是老师给学生下了命令。
六、体态的灵活运用
皱个眉、耸个肩,适当减轻咄咄逼人的肢体语言,可能比不断地摆手势要表达更实际的效果。视频突出的一只单纯的手在动,加上一直在重复的言语句式,这让争辩过程起不到任何压制对方的作用。
相反,因为你的一个动作的不断展示,且被对方刻意地模仿,无疑是在增加蔑视的程度。虽然男声对此也是嗤之以鼻,但模仿本身又令这位男声无可奈何。
七、思维的基本逻辑
从最初的“声音和图片不能被拍”到肖像权需要得到保护,从表层的触摸动作上升到针对国家存有歧视,从商议的口吻发展到愤怒的斥责,甚至是要诉诸法律行动,这就把原本细小的问题扩大到更宽阔的视野。不得不说,这种事态演化和升级的状况,脱离了它原本的核心问题和基本的逻辑框架。
跳跃式的以点带面和上纲上线,受听方自然产生排斥的心理和自我防御的警觉。就问题论问题,需要对问题本身做出认识、判断、评价、应对。究竟什么是肖像权(即男声所谓的image right),需要在发问前弄清概念。特别是所在国的法律条规是怎么阐述和判定的,首当其冲需要尽可能地搞明白。
八、论争的终极目标
几个回合的双方论争持续下来,还是引来两名巡逻警察的及时介入。根据当地警方事后发布的声明,它只对1月19日发生的事件表达知晓,且实际状况也最终得到降级处理。显然,由于语言交流带来的理念差异和文化冲突,有关方面并不希望上升为敏感的外交事件。
与人为善是中国人的处事态度。互相尊重与平等互利,又是与世界和平共处的传统之道。这条视频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带给世人的启示,不光是在国际舞台上要尽最大可能掌握话语权,最基础的和最根本的一门语言的学习把握和恰当运用,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由此想起,当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曾经在联合国大会上使用鞋子敲桌子,表达一种异样的态度和特别的诉求。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同帝国主义战斗的典范和英雄。时至今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需要被世界更好地、全面地了解。同样,现代化的中国要真正走向世界、融入全球范围的大家庭,也绝非是喊喊口号、一蹴而就。
实力,来自发达的经济、优越的制度、灿烂的文化、超前的科技,当然更要有勤劳的人民、拼搏的精神、和善的气质、远大的目标为有力的支撑。正如马克思所言之“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也就是说,在有效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之前,掌握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不言而喻。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与外国人在国外沟通的言语表达》 发布于2024-1-2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