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宣丨神州风景名胜N首(18-20) - 世说文丛

张宣丨神州风景名胜N首(18-20)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8.如梦令·华山一条路

峰险山奇多见,绝壁悬崖云卷。
松树立高山,风雨百年犹健。
山半,山半,仰望阶梯千万。

微信图片_20240305095923.jpg

19.玉楼春·武夷山

遗址汉城多古物,铁器青铜皆出土。
瓦当文字殊珍奇,岁月沧桑千载速。   

耸起削崖葱郁郁,石刻摩崖余百处。
架壑船棺板虹桥,茶树红袍犹古朴。

注:城村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西南1公里,发现于1958年。遗址年代约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10年之间 。遗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 城址呈长方形。 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城的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为当年的城门。从出土的4万余件具有强烈汉代风格的文物来看,说明两千多年前福建就已具有较高的冶炼铸造和制陶等工艺水平。                                       
所谓“架壑船棺”是古时候聚居在武夷山一带古越族入葬俗的遗物——一种形制奇特的棺柩。船棺外形分两类:一类为两头翘起如船形;一类方形其状如盒,俗称“函”。1973年9月,在武夷山观音岩崖洞取下船棺一具,称“一号船棺”现存武夷山市博物馆。经碳14测定,这具船棺已历时3800多年。1978年9月,在白云岩取下另一具船棺,棺内尸骸上下盖垫人字纹竹席,竹席下用木棒和竹片作“册”字形垫托,头部两侧填塞细棕,身穿大麻、苎麻、丝绢棉布衣。这具船棺距今3400多年。二具船棺的棺木都是用武夷山生长的楠木制成。
武夷山架壑船棺的遗存,为研究福建省先秦历史和探讨古越族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尤其是,在三千多年前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武夷山的先民们又是怎样把一具具船棺吊上悬崖绝壁间的洞穴里进行安葬,至今仍然是个谜。                 
茶树红袍犹古朴:茶树大红袍,是指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20.桃源忆故人·阳朔西街

青山绿水围城绕,店铺门楣广告。
如织游人喧噪,闲逛挑珍宝。
背包老外寻窈窕,几许妹子嫽俏。
米粉西餐精巧,入夜添情调。

注:阳朔西街是一条有1400多年历史的老街,位于桂林市南面63公里,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漓江边最美的城镇,它始建于隋朝。在阳朔成为县城时,这条街也不过是200米长,由于是位于县城的西面,所以称之为西街。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沈彬的诗歌就描写西街附近的碧莲峰,“陶潜彭泽五株柳,潘岳河阳一县花。两处怎如阳朔好,碧莲峰里住人家”。现在的西街,早已不是以前的200米小街道了,不到1公里的街道,由石板砌成,呈弯曲的S形。房屋建筑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浓厚。街两旁所有门户都是商家店铺,家家门楣屋檐则是广告招牌,街上人头攒动,店铺顾客盈门。这儿不仅有古董字画、金银器皿、民族服饰、手工作坊、民族风味小吃。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居然还有许多洋人开的正宗咖啡店、点心铺、西餐厅。街上摆满了各种旅游纪念品。西街是外国人在中国最密集的一条街,又被戏称洋人街。也是中国最大的外语角,其涉外婚姻比例之高为中国之最。为此,旅游界专家、学者称之为中国的“地球村”。近年来阳朔旅游的“背包老外”均超过5万人。他们大都是学生、学者或打工族,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他们逗留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一般住三五个星期。住的时间最长的是荷兰的麦克先生,他1991年来到阳朔,除了办签证以外,一直住在这里写作。美国的杰米先生5年间来过8次,同是美国人的特里先生则一家4口住了10个星期。他们到居民家租房住,自己买菜做饭,学做中国菜、学习中文,回国时还带走了成套的中国炊具、餐具,说是要经常学着做中餐。“老外”多了,住的时间长了,也就难免衍生出一些爱情故事。短短几年间,竟有七八十个“老外”与阳朔青年男女喜结连理。
阳朔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夜晚风情万种。街道上人声鼎沸,都是前来观光的游客。原本不宽敞的路中间也被小商贩们占领。两边的酒吧炫彩的灯光吸引着人们,各色的美食、表演、卖小特色玩意的店铺,好不热闹,巷间还有驻唱歌手飘来的动听的歌曲。                   


张宣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宣丨神州风景名胜N首(18-20)》 发布于2024-3-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