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丨无声的音乐,无字的诗——访姜世钰先生 - 世说文丛

阿杰丨无声的音乐,无字的诗——访姜世钰先生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5月15日,《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发表一篇人物速写(《水彩画家姜世钰速写),介绍的是知名水彩画家姜世钰先生,作者是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生王紫薇同学。
这篇文章的由头,来自正在海泊路上洛川家美术馆举办的姜世钰先生的一个水彩画展,本想去做一次专访。但那几天,眼疾还没完全康复,戴着墨镜到人家家里不太礼貌,不戴呢,强光又受不了。“人物”周刊马上要发稿,需尽快定下来。咋办呢?我想到一个“省事”的办法——上网去搜,找到一篇署名王紫薇的相关文章,是评介姜老师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文章,作者是青大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大致浏览了文章,感觉还不错,主要也是看到“美术学院研究生”这几个字,感到放心,专业人士写的,总比我这个外行可靠吧。我便托朋友联系王紫薇,很快,王紫薇同学联系了我,发来一篇文章,我稍加处理,就发表了。
发表后,总感意犹未尽,就想到现场去参观欣赏一下。与姜老师约定周一(20日)下午在洛川美术馆见面。
其实,我很早就认识姜老师。那是1990年代末期,当时通过民革一个叫葛陆(已故)的处长与隶属于民革的一个中山书画研究会有频繁的联系。我协助葛陆组织并参与了一些书画家的笔会活动。参与者有高小岩、蔡省庐、苏伯群等书画家,也接触了姜世钰老师,只是不太熟。
20日下午,我有机会与姜老师面对面。姜老师在同为画家的夫人周老师的陪同下专程来到美术馆与我见面。他身体硬朗,86岁了,除了有点耳背,精神头很足,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姜老师很小就开始学画,他11岁时到观海一路的青岛美专,想报名参加专业学习。但美专是中专,需初中毕业才可以。不过吕品先生说,你画的不错,既然喜欢,就晚上来当旁听生吧,于是,姜世钰作为旁听生经常去听课。后来姜世钰认识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肖峰,肖老师建议姜世钰学习英国水彩,因为水彩起源于德国,发展于英国,在当时英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水彩画体系,还涌现出很多知名的水彩画家。从那时起,姜世钰便希望看看英国水彩到底是什么样子,也盼望长大能去英国学习深造。
一次偶然的机会,姜世钰获悉朋友有一本英国水彩画册,只是人家第二天上午十点的火车就要回北京。姜世钰把书借回来一睹为快,并临摹了一个通宵。当时没有现成的水彩纸,他就用普通办公纸,把画册上的作品全部临摹了下来,第二天一早把画册给人家送回去。他把画册上关于英国各画家的风格、技法、色调的介绍都浏览了一遍。那时他刚过20岁,年轻、记忆力好、过目不忘,为日后水彩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这天姜老师带来了他当年临摹的那些水彩画,看了的确令人钦佩。
看过姜老师水彩画的朋友赞曰,他的画严谨、唯美,是地道的英伦风格的作品。尤其是树,姜老师画的很传神,画家晏文正先生在世时曾对姜老师说,你的树画得太好了,你就画树!
姜老师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现场写生完成的,多数作品里面都有树。姜老师说,他注意到,树在一年四季以及每天早中晚的不同时间,还有雨天,雪天,各种气候,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实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所以,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气候,他都会出去写生。
姜老师笔下的景致,有一种朦胧的美,画草垛,画雪,光线运用恰到好处。说到画雪,展厅里就有一张雪景,周老师介绍说,这其实是真实的雪景,不仔细观察,捕捉不到这种画面的。这幅作品是下雪时现场画的,画面上飘撒的就是真实的雪花落在纸上形成的痕迹。
姜老师强调说,学画有多种渠道,临摹能够少走很多弯路。因为一块颜色如何体现,有多种因素。如果自己去摸索,可能要花很长时间,而每一块颜色在和其他的颜色组合时,怎样才能恰到好处,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才能解决。临摹可以减少时间,事半功倍。从感性到理性,往往学到教科书上学不到的东西,所以临摹是很重要的学习手段。他说,作品里,一块颜色很漂亮,为什么好看,就是要跟周围的颜色协调,包括亮度、面积等问题,综合到一起,理解了,你的画就会上一个台阶。他提倡大家多借鉴,有选择、多思考,针对性地学,不要盲目。
我问姜老师是否系统地整理过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写生体会。一旁,姜老师的夫人说,他有点时间就出去画画了,他把时间全用在室外写生了。青岛很多地方,崂山、栈桥、中山公园、八大关、海水浴场、汇泉等处,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就在我们见面的前两天,他还去公园和海边画画呢。
姜老师喜欢音乐,喜欢世界名曲。五十年代,是青岛艺术的黄金时刻。那时,青岛民间有个唱片欣赏会,中华基督教会主办,在浙江路。每个周六的晚上,七点到九点,播放世界名曲,唱片欣赏,由11中的邓老师,教会的董牧师,还有市立医院的高大夫。这几个人参与主持,每放一个唱片都进行讲解,谁的作品,哪一年创作的,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姜老师每个周六必定去听。艺术是相通的,借助音乐有关调子的概念,相应的理解一年四季,每个时间段,都有独特的表现。
姜老师还喜欢看书,喜欢读世界名著。他看了很多书,这对绘画帮助很大。姜老师经常对学生说,不要觉得拼命画就能画好,还要涉猎姊妹艺术,包括音乐、戏剧、电影、舞蹈,这些都是相通的。特别是文学,会丰富你的想象力,可以用音乐的调子来统一你的画面。因为时间不一样,光线不一样,形成的色调也不相同。
不仅是基本功,好多东西对画面的充实,可以让别人在看你的画时产生联想,引起共鸣。这些年,他一直尝试去表现这些。画家姜宝星曾说,姜世钰的画有情调,有诗意。肖峰在给姜世钰画册写的序言中评价道,他的画是“无声的音乐,无字的诗”。
姜老师认为,从感性到理性,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画的为什么漂亮,要揣摩,跟周围的环境有关。
姜老师画了数千张水彩画,仍在不停的画。他感觉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世界艺术的沟通越来越方便,新的画种,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样的,我们没底。不同的年代,产生的感受不同,人们欣赏的层次也不同。有个矛盾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是满足大家的需求,还是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去创作呢?
谈到绘画形式和方法,姜老师说,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工具和方式,大胆的尝试新材料的运用和新科技手法,以及借助许多辅助材料和工具,来达到想要的效果,以追求画面的完美。同时也不能丢弃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使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
2001年,加拿大邀请姜老师去多伦多办个展,展览时间正是十月枫叶最美的季节。其间他利用一切空闲,抓紧写生画了38张。主办方很感动,专门给他开辟一个展室,展出了他在多伦多的写生作品,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赞扬!并吸收他为安省美术会会员。
有一年,他带学生去中山公园写生。画到傍晚要走时,发现夕阳的余晖覆盖在湖边的土坡上,景象美得让人陶醉。就在那一瞬间,他抢画了那张“余晖”。
三棵树是他经常写生的地方。有一位画家曾写过一篇介绍三棵树的随笔,在中山公园西南角,耸立着三棵巨大的法国梧桐树。这里,是室外写生的好去处,凡是青岛的绘画爱好者,无一不受过它的洗礼,被誉为“青岛艺术家的摇篮”。遗憾的是如今仅剩下两棵残缺不全的老树。
说话间,济南的万老师专程来看画展。于是众人起身一起观展了。姜老师和夫人陪着我,在每一张画作前驻足,给我讲解每幅画的创作背景和特点,令我感动。

最后声明,我不懂美术,上述随笔是根据我和姜老师对谈整理的。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另外,说一个小插曲。提到学画的悟性时,我提到了当年在青岛九中美术组,跟着韩湘浦老师学画,也曾到上述的三棵树去写生,但我悟性不行,不开窍,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吧,老也跟不上,终于退出了。而当时美术组的同学,如刘青砚,现在已是山东艺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了。姜老师知道刘青砚。要是当年我一直学下来,现在说不定也是一个什么知名画家了,哈哈。

QQ截图20240522082008.png 姜世钰先生接受访谈

微信图片_20240522083326_副本.jpg 姜世钰先生向我逐一介绍画作

微信图片_20240522083336_副本.jpg 姜世钰老师夫妇与我合影

QQ截图20240522083730.png 姜世钰20岁时连夜临摹的英国水彩画

QQ截图20240522081858.png 姜世钰老师在向我介绍其作品

QQ截图20240522081737.png 姜世钰作品,崂山写生

QQ截图20240522081926.png 姜世钰1962年中山公园写生

QQ截图20240522081808.png 姜世钰作品

QQ截图20240522081819.png 姜世钰作品,青岛石老人

QQ截图20240522081833.png 姜世钰作品,中山公园人工湖畔

QQ截图20240522081844.png 姜世钰作品,多伦多写生

QQ截图20240522081907.png 姜世钰作品

QQ截图20240522081916.png 姜世钰作品,崂山写生

QQ截图20240522081955.png 姜世钰作品,雪中的二浴

QQ截图20240522082119.png 洛川家美术馆承办的部分展览

QQ截图20240522082110_副本.png 洛川家美术馆门前的指示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杰丨无声的音乐,无字的诗——访姜世钰先生》 发布于2024-5-2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