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路边一片火柴皮 - 世说文丛

张勇丨路边一片火柴皮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40607211324.jpg

有过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经历,之后的处置方式,正如那首熟悉的儿歌所指。然而,大清早在人行步道发现的一片被压扁的火柴盒外皮,让清晰的“泊头”二字引发对火柴产地的追记。
 
伸开压扁的这片草板纸直接印刷而成的外皮,盒体两面简体和繁体汉字的右上角显示带圆圈的R,即英文“注册”的首写字母。显然,泊头是“注册商标”。下端的“泊头市明光火柴厂制造”,表明的是具体的火柴生产厂家。
 
京杭大运河,穿沧州而过。位于沧州西南三十多公里的泊头,历史上曾经“商贾凑集,筑城于此。并置新桥驿,俗名泊头驿”。泊头,即停船的码头,其名称由是而来。
 
不难看出,火柴盒的另一面是一条河与一座桥的场景。大概率是,图案与当地的自然风貌相关。据悉,泊头明光火柴厂成立于2010年1月,地址在泊头市廊泊路路西,经营范围包括日用安全火柴的生产加工及销售。
 
言及泊头地区火柴的生产,以1912年设立的永华火柴公司为肇始。经过民国时期的几次演变以及建国后的进一步发展,泊头火柴拥有“亚洲最大火柴厂”的美誉。然而世纪之交,经营困顿,终于在2010年企业宣告破产。
 
据此推断,泊头明光是传统的火柴热土飞出的一只凤凰。电子商务的时代,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即可发现明光火柴琳琅满目的产品,并且能够快速送到你的家门。时不时还会发觉,“百年工艺,薪火相传”的宣传语句,已成为当今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典范。
 
百年工艺,见证一段火柴生产的历史。在这条以“洋火”为起点的民族工业发展的道路上,抚今追昔,我们应当冷静地思考,火柴得以制作、产业得以发展、技术得以更新、市场得以开拓的时代大舞台的背后,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和坚定的自主创造力到底发轫于何时、潜藏于何地。
 
与此同时,以薪火相传为名,历经百年的来路,特别是在面对和迎候奋进前行的挑战时,一代代火柴人他们本身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又将体现在哪些方方面面。
 
若把薪火相传仅仅局限于发火物的重复制造,这种传承便失却它所包孕的丰厚涵意。就如同地面的一片火柴外壳,我若忽略、必有他人拾起。或是最终被保洁人员夹入清扫的囊中而作回收的垃圾处之。
 
大众收藏,决非局限于数量的堆积。有时候,还要做品质的思考、目标的探析。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路边一片火柴皮》 发布于2024-6-7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