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先生丨关于七月七 - 世说文丛

卧龙先生丨关于七月七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又到七月初七,一般普通人对七月初七的直接感知是“七夕节”和“中国情人节”。

但是如果你真正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七月初七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首先,是人类对数字七的敬重,中国人也如此。中国文化最初对七的意思断定是“转折”“断点”,也就是指由阳变阴的转折点。

由此,中国文化围绕数字“七”有很多说法,最通俗的是农村上“七七坟”“北斗七星”“七窍”“七仙女”,还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等,到现在经常说的“七年之痒”。

西方人对数字“七”也很敬重,比如基督教就说上帝分七天创建世界,所以一周为七日,逢周日必须休息做礼拜。

而中东阿拉伯数字的“7”,更是直接就是表示出了“转折”的意思。

第二,是中国人对“重数”也非常重视,比如“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就是七重吉祥日。

“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吉祥日。

“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

在我们的算盘上,每列七珠,就是对这种思想最好的诠释。

七月还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中国人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第三,就是我们所说的“七月七”七夕节了。

七夕节最初的诞生是古人出于对天象的崇敬。也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这两个三角形两点的星团,在每年的七月七前后的星云显像似有“天桥”相通,于是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实际上中国人的“七夕节”更多的则是对“生殖繁衍”的崇拜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向往。而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也是近来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而硬套而上的,无非是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加点佐料而已。

说实话,无论是西方的情人节还是东方的七夕节,从节日的故事内容来看都是悲壮和苦痛,都是生死别离,所以这样看来,情人节也没有什么好庆祝的。

说是这样,可按传统中国文化,在七夕节晚上拜“七姐”,女子沐浴,特别是“洗发”“穿七巧”“接七夕露”“储七夕水”“拜牛郎”“结红头绳”“晒书晒衣”等却都是好彩头。

至于那些非婚男女借七夕节之由行那龌龊苟且之事,在这吉祥日中应该是可悲可怜和亵渎神灵的。

以前和大家专门说过什么是“情人”。

“有情人”都是“有缘人”。缘分很重就成了夫妻。所以要珍惜夫妻的缘份,别使它成为“缘分”。

说到情人必然要说到爱,俗人的爱是“迷”和“我执”,高尚的人爱是“责任”,觉悟的人爱是“慈悲”。

慈是给别人快乐,悲是拔出别人的痛苦。

以慈悲之心对待夫妻感情、爱情、工作、社会、亲戚朋友,你会得到什么?

苏格拉底说过:你付出多少力量,一定会得到同样的返回力量。牛顿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国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卧龙先生丨关于七月七》 发布于2020-8-2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