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丨梵高的眼睛 - 世说文丛

胡香丨梵高的眼睛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一年多以前,我家小宝不太费手的时候,临了两幅梵高。画得当然不好,该能修改的地方也没再修改。因为画得好与不好,根本无所谓,也仅仅是给手找个事情做的事,就算我临得再准确,我也回不到130多年前法国圣雷米时梵高的星月夜中去。而我更好奇的是梵高的眼睛和他对大自然的感受力,他的观察视角很奇怪,构图很奇怪,更重要的是深邃夜空中低而近的旋转的星晕与月晕、流动的星云,寂静而动感的夜空,他是怎么看到,或感受到的?
梵高一定没有去过天文台,一定没有动用过任何延长人身体功能的科技器械,因为那时才刚刚出现现代科技意义上的天文望远镜,还不成熟,而且昂贵。
在此三十年前,也就是1859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卡林顿天文事件曾轰动世界。卡林顿是富豪,在那个工业革命向科技革命过渡的时代,人们对高科技仪器的热衷成为一种时尚。这位富豪花5000英镑在伦敦郊区给自己建了一座私人天文台,用新兴的昂贵的技术尚不成熟的天文望远镜实现了用仪器白天观日这件事,发现了太阳黑子和耀斑,并成功捕捉到维多利亚时代夜空中的那一抹绯红,第一次完整跟踪和记录了黑子移动闪耀事件——也就是后来人们称谓的卡林顿事件。最神奇的是,这次太阳黑子闪耀事件引起的全球低纬度极夜之光,在当时中国清代咸丰年间的地方志中也有记录。对科技和史学方面学术含量较高的东西,我总是似是而非很难一下子弄明白,就连转述有时都怕自己对某个词语原意吃不准而引用失误,所以就直接复制粘贴一段网文资料原文吧:

“秋八月癸卯夜,赤气起于西北,亘于东北,平明始灭。”
(《栾城县志》)
“九年(咸丰九年),七月夜,红光起于西北,亘于东北,经三夜始散。”
(《获鹿县志》)

栾城(县)区和鹿泉(县)区,都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行政区域内,北纬大约为38度,算典型的中纬度地区,一般来说,也属于极光很难光顾的地区。
这两则地方志记录者与观察者大约也都没有动用任何仪器,都纯属肉眼观察到的吧。
如果说卡林顿事件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在科技仪器运用方面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那三十年后,这幅《星月夜》就是梵高这位穷画家自130年前寄给我们后世人类的另一张邮票,提醒我们在科技极度发达和过于依赖仪器时,不要被这些东西遮蔽了我们自身身体功能对事物的观照与感受能力。
这幅《星月夜》构图里,最突兀和奇怪的元素可能就是左下角的这棵丝柏树,它比那些村舍建筑包括教堂尖顶都高大,墨绿色的树枝顶部一直朝上延伸,直至尖尖地伸向夜空深处,梵高通过这样的构图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棵丝柏树就是地球与宇宙的对话?
而他又是如何感知到的呢?
几年前了吧,似乎在哪篇网文里留意到一句话,提到梵高的构图,尤其是那些麦田画,大部分都是俯视角度。他是怎么做到的?那时又没有无人机拍摄仪器。他大概一生也没有乘坐过任何热气球之类的飞行器,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梵高的俯视麦田和仰望星空的这些画作,将这个独自俯仰天地的穷画家多么美妙和丰盈地呈现给我们。好一个万物皆备于我的大美之人!他的人生如此贫困和悲催,而他的灵魂该有多么富饶和欣悦,为我们呈现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充满热烈激情的美丽画作。
时至今日,我们对梵高画作的研究与热爱或许足够激情高涨,趋之若鹜,但对于梵高本人这一悲欣交集的人生范本的阅读与研究,可能才刚刚开始,远谈不上充分。这种阅读,不单单指比如我学生时代读过的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记本《渴望生活》和梵高写给弟弟的书信集《亲爱的提奥》。
要知道,这幅美妙而绝无仅有的《星月夜》,是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完成的。他一生曾两度被迫进精神病院治疗的经历当然也尽人皆知。这是另外的话题。
因为前文提到卡林顿事件,我也顺便提一下自己多年前肉眼观日的体验。那应该是2014年年底的时候,当时我在读荣格的《红书》,里面讲到荣格在某个原始部落,看到酋长每天早晨都做的一个类似晨祷的动作时问他在做什么,酋长答:我在替人类帮助太阳升起。这句话我当时并没多想,现在我的理解也不一定对,另说吧。
当时我就突发奇想,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时,站在窗前,闭上眼睛看太阳,让自己整个身心沐浴在晨光中,奇怪的是,我在太阳瑰丽光晕的里面看到了不同布列的斑斓明亮的各色光斑圆点,我不大好描述,有时会凭记忆用彩色铅笔在小卡片纸上记录一下。那些小卡片现在还在,翻出来,录在下面。
这个记录当然非常简陋,颜色和形制也都是个大概,不会太准确。一则,我没有绘画和绘图基础,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甚至连自己看到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仅仅是一时兴起而已。这一组图最下面附录两幅在卡林顿事件那篇网文中看到的青岛观象台关于太阳黑子观测的专业记录绘图。
我一直没有机会和条件到任何一个天文馆(台)调取仪器观测记录,做个比对(似乎也没必要)。所以,我不能确定的是,这些斑点影像是被观照的太阳本身所呈现的,还是在太阳光映照下我这个观照者自身所呈现的?如果是前者,这些记录就会跟仪器记录有一定程度上的重合;如果是后者,就不会有重合,而是因人而异。这是我曾经一度想要去找一个公开对外开放的天文台,请教一下专业人士或调取当日仪器观测记录,比对一下的原因。但是因为条件所限,生活颠簸,后来也就放弃并忘记了。
由此我知道“绿太阳”“紫日”“黑太阳”等,都并非仅仅是文学性的和虚构的,而是真实的。
双十二是个奇怪的日子,因为在这一组记录中,12月12日的那一天,里面的斑点全部是黑色的。其他时间虽颜色各异,但都很斑斓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了,也都几乎已经忘记了。说起来,这些都是闲话与闲画,没有太多意义。我的一生几乎是废弃的一生。大约因此才会时不时地对一些完全不能当饭吃的小孩子才会感兴趣的“闲事”突然发生一点兴趣,过后,说忘记也就忘记了。但我反复在笔记本扉页上抄录过特伦斯一句话:我是人,人类之事与我莫不相关。

2023年4月14日于黄陵

流水日记(五)

20141226日—20155月)

 

我是人,人类之事与我莫不相关

——特伦斯(Terence


图片1.png 这是年初还是去年年底,跟在线油画公社唐应山老师公开课画的

图片2.png 这是去年十月跟艺库颜老师公开课画的

图片3.png 这一幅是几年前了吧,自己照猫画虎胡画的

QQ截图20240626141315.png

在太阳瑰丽光晕的里看到的不同布列斑斓明亮的各色光斑圆点

QQ截图20240626141639.png

在太阳瑰丽光晕的里看到的不同布列斑斓明亮的各色光斑圆点

图片4.png

青岛观象台太阳黑子观测记录

图片5.png

云南天文台太阳黑子观测记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胡香丨梵高的眼睛》 发布于2024-6-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