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融居士丨佛教的诞生 - 世说文丛

合融居士丨佛教的诞生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大约公元前1500年,有一批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向东出发,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北部。

雅利安人是一个善战的民族,他们入侵印度是为了扩张领土,常与当地土著的交战。

古雅利安人信奉太阳神,以辐射形状为其象征,如十字。

这群雅利安人拥有宗教信仰优势,他们带来了“吠陀教”及吠陀文化,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建立了新的文明:吠陀文明,形成了新的宗教——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有三大纲领:

(一)吠陀天启:吠陀教是多神教,自然是神、祖先是神、英雄是神……

吠陀的意思是一种诗歌。远古部落祭天祭地,出门抢地盘之前,都需要巫师来施法。巫师也不能每次都唱一首诗歌。而这些来源于巫师的诗歌就叫吠陀,这些对自然对神的赞歌,总结起来,就是吠陀。在中国,这类诗歌就叫《诗经》,在欧洲就是《史诗》。

(二)祭祀万能。婆罗门教有这么一特点,延续了原始巫师的套路。不管遇到任何事都祭祀,而且其中有很多是血祭。

(三)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是“最胜种姓”“人间之神”,他们是一切世界和知识的垄断者。婆罗门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一切都是婆罗门教的神——“梵”创造的。

婆罗门教以这三大纲领为标志、确立了印度后来几千年的“四种姓制”(也有说五种姓制,只是认为第五层级的达利特不入流),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陀、首陀罗(土著人、农民)。

婆罗门、刹帝利、吠陀主要指入侵的雅利安人。

首陀罗主要指印度当地的土著农民。

达利特就是俗称的贱民,也称为不可接触人,只要指奴隶和战俘。

达利特只能从事被印度人认为最肮脏和卑贱的工作,如扫街及清洁旱厕、皮革加工、洗衣服、捕鱼等。因为他们被称为“不可触碰者”,所以出门时要随时摇晃铃铛,以告诉别人注意躲避,别被污染到;

他们走路时也要避着别人,因为他们不能让自己的影子落到路人的身上,更有甚者,有的达利特会带着扫帚,边走边扫掉自己的脚印。

目前印度还保持着严格的种姓制度,高种姓的人绝对不可以和低种姓的人通婚,低等级种姓的人即使再优秀也几乎不可能从事高种姓人的工作。

这种种姓制度已经严格影响了印度的民族发展。

婆罗门教本身就是服务婆罗门这个阶层的,所以婆罗门教认为雅利安人代表着一种先进文明,而当代土著是一种落后文明,这让有的部族接受不了,而且婆罗门教只有高种姓的人可以信奉,低种姓的人不可以信奉。

随着经济的发展,印度出现了很多的小国,类似我们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新的国王和贵族出现以后,很多贵族对自己不能信奉婆罗门教感到气愤,于是反对者聚集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潮流。

这时婆罗门教内部的分裂分子开始蠢蠢欲动,加上外界越来越凶的反对思潮,于是婆罗门教一直顺着恒河往下传。

时间来到公元前600年左右,婆罗门教内部就有人发现,出于对祭祀万能的严重怀疑,婆罗门教内部发生了大分裂。

有的公开进行反抗,在社会上形成了新的思潮——奥义书思潮。

婆罗门教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天神创造,奥义书则主张万物非神创,而是一种精神的产物。奥义书则把梵和我合一,从而追求一种人生目标,此观点类似中国道教的“天人合一”。

婆罗门教内部有识之士崛起,同反抗的沙门们一起,与婆罗门教形成了大对决,由此开启了印度文化史上的著名的沙门思潮。

沙门就是对当时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

佛教便从此时开始萌芽产生。

关于沙门的组成比较复杂,佛教说有96种“外道”。也就是佛教上常有“邪魔外道”的说法,指的是妨害证道的异端邪说。

但在当时所说的“外道”,就是指婆罗门教的所有反抗方。沙门中除了佛教之外还有其他派别,其中有六派对佛教产生很大影响,佛教史上称为六师外道。

而佛教是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产生,在人类文明史上此时间被称为“大黄金时代”或“轴心时代”,各地区思想家辈出,与释迦牟尼同时出现的,在中国有孔子,欧洲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当时印度反抗婆罗门教的沙门最后有三种主要的流派:

一是顺世论,主张人生难得,应吃喝玩乐,顺世而行;另一种为耆那教,主要修行方法是苦修和苦行;第三种是佛教,则是走中道,不苦不乐,没有分别。但是佛教在教义上也借鉴了其他法门的一些有益的内容,比如因果论、轮回和涅槃。

释迦牟尼不是本名,最开始的名字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佛陀的尊称,“释迦”是其所属部落的名字,“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有智者和英雄的意思。

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正是印度经过战争兼并后的三国时代。此时,反抗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兴起,也正是印度百家争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印度基本上是君主制,而释迦部族的统治采用贵族共和制,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种族制度的环境下,释迦牟尼会生出“众生平等”的思想。

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游学者一样,当时印度的修行者离家出走,外出修行也是一种潮流。

古代印度修行者通过禅定和瑜伽进行修行,禅定时滴水不进、粒米不食,只是静坐。

这也是源于古印度人对于一个自然现象的观察。

湿木头摩擦不容易着火,干木头因为没有水分很容易着火,火象征光明,光明象征真理,人身体大部分是液体就像湿木头,只要静坐着不吃东西,把身体的水分蒸发,变成干木头,就更容易悟出真理。

释迦牟尼准备悟道的时候,首先是从著名的外道,印度教“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伽罗摩子学禅定。

后来,经过苦修饿脱相的释迦牟尼逐渐认识到,悟道不悟道和空肚子打坐没有任何关系,心境不改而执着于打坐这一形式,是悟不到真理的。

他便放弃这种方式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的羊奶,体力恢复后在一棵菩提树下坐禅思维,七天七夜,达到觉悟,佛教称之为“成佛”或“成道”。

“佛”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这里的释迦牟尼虽悟到真理,但他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成佛,表示的是一种达到觉悟的心理状态,所以佛教上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找到他的五个侍从(当初佛陀离家,其父亲派了五人随行伺候)向他们讲述自己悟到的人生解脱的道理,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经称这是“初转法轮”,即第一次宣讲佛法。这五人称为“五比丘”。

释迦牟尼传教也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商人和王族。所以,他的传教之路便是印度史上最著名的商道。

所以,佛是什么?佛是佛陀。

佛陀证得了脱离人生痛苦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佛法。

佛法是一种觉悟的方法,让你人生美满,健康快乐,去除痛苦的方法,佛法是一种智慧,让你看透这个世界的智慧,是觉醒的能力。

也可以简单地说,佛法是让你怎么放下!

把佛法传播出去叫佛教,研究佛法的学问叫佛学。

我们信佛是相信这种方法,我们学佛是学习这种方法,我们修行是按照佛法的要求修正自己的行为。

而了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我自己理解是不可说,有缘的话你会深刻理解的。

佛法是觉醒的道路,佛僧和居士是全身心探索这种觉醒之路的修行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合融居士丨佛教的诞生》 发布于2020-8-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