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丨夏朝史妄述(上) - 世说文丛

王晓强丨夏朝史妄述(上)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哲学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叙说最原始的问题。历史是用最简单的话,说清最原始问题发生的过程。
2023年秋末,我与葛一勇、王一峙、王蕾去石峁遗址观光。在神木高家堡古镇,听当地老人说,石峁遗址是“黄帝城”,听者多不在意,我却深以为然。《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称匈奴乃“夏后氏之苗裔”,也就等于说“匈奴”乃黄帝之后。因为夏后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夏代王爷的后代——“后”,古代帝王之谓;大约“后”在母系社会的时候用于称呼一族里最高威望的老祖母(‘后’就是‘育’字的简化),后来父系社会了,因为称谓的现实实际利益关系,和称谓的惯性,老祖母的称谓一时就移用在了父系社会一族之头头身上了吧?
我曾撰文说“大禹是第四代黄帝”,既然“夏后氏”是“黄帝之后”,那么“匈奴”就是黄帝之后。
但是,大概身处汉代“匈奴”,和汉代帝王争夺江山谁有合法统治权的历史当口,司马迁再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给“匈奴”立一个“本纪”,像“秦本纪”“项羽本纪”那样。这样看来历史上针对“匈奴”的“爱国”溢美之辞让人迷惑,但是作为司马迁的智慧、学问,对付这种迷惑完全游刃有余,譬如他可以把“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用这么简约的笔墨一挥带过,说明黄帝氏应该算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族氏,它的子孙呢?就以“匈奴”氏为“夏后氏之苗裔”之起点,任你自己脑补。实际周代人的历史就比较纪实。从《国语》《左传》《山海经》《竹书纪年》等书中,我们知道少昊、大昊、蚩尤都是黄帝氏的死敌,既然黄帝氏杀“两昊”而怎么又会“鲧之父曰帝颛顼”了呢?因为帝颛顼分明是“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的后代,是少昊氏尚处于母系社会之子,也是以母系社会立族的颛顼氏!我想司马迁一定根据鲧被祝融氏杀了,幻化成大鳖的传说(据《拾遗记·夏禹》载,‘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玄鱼,即玄龟。一说化成三足鳖),才把“鲧之父”弄成“帝颛顼”,因为到汉武帝刘彻时代,北方之神玄武曰颛顼的天域分配之说已经出现,“玄武”是只大龟鳖的理念已经定型了。如果果真,我惯用以图腾分种族的方式方法可能已经形成了,非是我等草民的简洁方法。
少昊氏民族集团大约活动于公元前5200年-公元前4400年,考古学年代应是北辛文化——距今六七千年,从公元前4400年前,少昊氏已经发展成为大昊氏,但其核心民族的遗民仍在,少昊时代的称谓仍然保留,他们和大昊氏,都是黄帝氏的死对头,并和大昊氏称为“两昊”,到后来传说的“炎黄争帝”之际,两个传承有序的民族,被得胜的黄帝氏杀了。
大致炎帝氏和黄帝氏为了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过战争。但是中华民族的正宗应该在东方沿海地区。中原地区固然被黄帝氏称为“东夷”,但龙凤崇拜、日月崇拜等等皆起始于此。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400年在山东省沿海地区活动。大约在公元前红山文化(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2800年)之晚期形成了玄鸟图腾,继后玄鸟图腾传入大汶口文化地区,成为“重黎氏”的图腾。“重黎氏”又称“祝融氏”。
“重黎氏”“祝融氏”是楚文化之祖,也是“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之祖,更是商文化之祖,也是秦文化之祖。
“重黎氏”“祝融氏”是杀了大禹父辈“鲧”的民族。
“重黎氏”“祝融氏”是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领袖民族。
“重黎氏”之“重氏”即伏羲氏,“重黎氏”之“黎氏”即女娲氏。女娲氏出自颛顼氏,颛顼氏也出自少昊氏。
公元前2357年前后,帝舜氏成功政变了帝尧氏,帝尧氏又称唐尧氏。唐尧氏是黄帝氏的后人。
所谓的大禹治水,时间在帝舜氏政变帝尧氏之后。帝舜氏政变是因为黄帝氏之后的执政人马不懂得天文学知识。天文学知识,是中华民族所以立族之本。天文学知识是由少昊氏总结发明的。少昊氏首先发现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现在在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仿制、复原的分至启闭观测墙,就是这场政变的证据。
大昊氏很合理地接受了颛顼氏治理的少昊氏政权,主要是颛顼氏将天文历法研究得更合理了。而且颛顼氏所以让大昊氏在伏羲女娲合理合法的接替了政权,就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基干,所以颛顼氏就命伏羲氏司管天文,让女娲氏司管地下民间事物。
我之所以说帝舜氏政变帝尧氏很成功,哪是帝舜氏开始知道人民需要什么了——时至史前洪水期,在原始社会中,按节气种植固然重要,但让人民安定更为重要。于是,他命令共工氏“平治水土”——这是一种土木工程,需要动员民众推土建筑“大土台子”的工作。大土台子,中华民族的原创性城池——大土台子建筑成了,人民可以到大土台子上避水,一旦祸害的野兽来了,可以借大土台子避害,敌人来了可以更好地借它进行抵御。
这种堆土成为大土台子的建筑方法,文献上称之为“堙”或“湮”。
这种“堙”或“湮”的土方,文献上称为“息壤”。
“堙”或“湮”,本质上就是用土堵水。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上引文“鲧窃帝之息壤”,是说大禹的父辈“鲧”,仰仗着自己父祖辈胜利地打败“两昊”,是得江山者王之黄帝氏之民族集团的精英,动员人民建筑大土台子,使之成为各个小国家的地盘,哪知道“两昊”的顺位继承人帝舜不声不响的政变了帝尧氏,帝舜氏一下子又变成了“帝”——这说明帝舜氏政变成功了。帝舜氏认为建筑这种大土台子乃是建筑城邦,是反对中央之举,所谓的“不待帝命”,就是不待帝舜氏的命令——这也说明帝舜氏政变成功了,政变的结果是黄帝氏的天下,被炎帝氏的后裔政变了。帝舜氏就是炎帝氏的后裔。
帝舜氏“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传说鲧仰仗黄帝氏的第三代,建这种大土台子用时九年。殊不知帝舜氏政变帝尧氏之后,这时建筑大土台子的合法继承人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共工氏”,也就是说,鲧仰仗自己是黄帝氏的孙子,“不待帝命”建筑大土台子九年。于是帝舜氏命令自己的亲族之拥兵者逮捕了鲧,杀了。那时的反对叛乱的手段就是“杀”。
对于鲧来说,“不待帝命”,私自动员人民建筑城池,就是叛乱——这又说明帝舜氏政变黄帝的天下成功。鲧毕竟是黄帝的孙子。
据清乾隆二十八年成书的《郯城县志》对此事有具体的记载:“羽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左传》子产云:‘殛鲧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入羽潭’,即此羽山为殛鲧处无疑”。“羽山”就是鲧“不待帝命”建筑之大土台子上的国家。多年以前,我曾与清华大学教授华表去连云港之赣榆县境之“羽潭”去探访。传说这里曾有水潭,旱年、涝年潭水不涨不枯,“大跃进”年县里上峰欲开发水源,炸之,从此“羽潭”水退,仅成小股泉水,似有似无。上引《郯城县志》之“郯城”,即少昊氏后代“郯”子爵驻处。看来黄帝杀“两昊”, 和后来祝融氏杀鲧,有一段有待“戏说”的恩怨关系。因为“两昊”之大昊,是祝融氏的群众基础,其少昊,则是大昊的出处。大昊之所以在史前的中国近两千年不倒,就是他继承了少昊氏创建、创立的天文系统的理论。
炎帝氏是伏羲女娲进入山东龙山文化时代前后的一代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精英、领导人。据说炎帝故里即在赣榆县。2023年我再度探访此地,地区书记已换上一个貌美如花的女人。
根据文献,我证明帝舜氏政变帝尧氏政权是耶非耶?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鲧复生禹”,大禹在鲧所建的大土台子上出生了。过去注家对“复”字猜测甚多,殊不知甲骨文“复”字象形一个有土台阶备拾级而上的高高的大土台子。据《易经·复》卦的反映,“复”是一个有集市贸易的大土台子,这种“复”相当于今天的有市场设置的城镇。大禹既然出生自鲧所属的大土台子里,自然就是黄帝属国的国民。这一点是历来历史学家所忽略的!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帝”,据《尚书·尧典》所说,这个称谓当然是指帝舜。帝舜命令自己的铁杆族人“祝融氏”杀了第三代黄帝氏鲧,但是,鲧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工程师,他有充足的建筑大土台子的经验。他建筑了九年大土台子,负有众望,于是帝舜不得不用大禹“平治水土”。史书上说鲧如何如何不懂“平治水土”,纯属读书不细且又有上一代匪人任性洗脑的结果。史书上说大禹如何如何懂得“平治水土”,“禹疏三江五湖,……平通沟陆,流注东海。……”也是凭空穿凿,捏造事实。殊不知大禹和鲧一样,也是使用了“堙”或“湮”的堆土建筑大土台子的“平治水土”的方法
大禹的功劳一定是周王族夸大的,因为周王族是大禹的后代,吹点牛腿,是为了说明他们推翻商王朝夺天下、坐江山的合法性。
《淮南子·本经训》说:“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显然也是周王族歪曲历史的瞎搅和,殊不知共工氏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世职“平治水土”的族氏,在《淮南子》的记述里,他们竟然成了“振滔洪水”的坏蛋。帝舜所以用大禹而不用共工氏,的确是黄帝氏民族集团有工于建筑的工程基础,我们今天再回看石峁遗址的石城规模(图),如果今天人没有机械化设备,没有混凝土使用,其建筑水平,也不过如此而已(所以《尚书·尧典》之“流共工于幽州”的记载我不取信,因为共工氏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组成部分,帝舜执政了,暂时不用他们也就算了,这么会惩罚他呢?我认为这是记述大禹攻打“共工国山”获胜之后处理共工氏的事情,窜到《尧典》里了,否则不合乎逻辑)。

但是政变成功之后,众人向帝舜推荐大禹任职司空”工作。研究甲骨文“昔”字象形,我知道我国史前曾有过大洪水时代(‘昔’字象形太阳底下有大水),洪水的漫灌毕竟是人类生命的威胁。大禹毕竟是出身自工程师国的精英。于是帝舜面对着即将继承鲧去“平治水土”大禹,说:“好啊!禹,你族有平定水土的经验,还要努力做好这件事啊!”大禹在感谢行礼的同时,推荐了姬稷和巳契。舜帝可能顺势也就答应了。
我认为以往的史学家也忽略了大禹向帝舜推荐姬稷和巳契的情势。
周姬是自称“缵禹之绪”的周王族(见《诗经·鲁颂·閟宫》),如果大禹是第四代黄帝氏,大禹推荐的姬弃,就是黄帝氏的子孙、大禹的本家。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周弃亦为稷”,但是他在大禹的推荐下,代替了伏羲女娲氏族集团里炎帝氏的后代叫“柱”的神。这一点也是历来学者所忽略的。换句话说,帝舜氏、炎帝氏所有的“稷”官一直以“柱”的名义行使管理粮食、管理粮食生产,但是到了大禹“平治水土”的时代,大禹执意换上了自家叫“弃”的人。这“弃”是周王族的祖先。商汤革命推翻了夏朝,大禹立的“稷”官又换上了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以“柱”的名义行使权利的人;周朝成立,“稷”官又换上了以“弃”的名义行使权利的官。看官,仅凭“稷”官的族属,可见史前社会,不是“聋子的耳朵”,虚设的。帝舜再任用姬稷时对“姬弃”的训勉,是语重心长的:“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大禹向帝舜推荐的“契”,是商王朝汤武以前的第十三代祖先,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主干民族的精英。时至炎黄争帝过去时间不久,炎黄两个民族集团融合尚未趋于无间。大禹推荐“契”担任“司徒”工作,可见他也看到了当时“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见《尧典》)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的确是由黄帝氏民族针对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之农耕生活的战争所引起。这必须让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典型代表人物参与“政协”领导工作。“契”自然是必要的人选。当然这之后商王族兴起的准备工作这时也开始了启动,公元前2071年以后,在启的儿子太康时代,因为贪图享乐、被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一代领袖后羿驱逐。这在我的“妄述夏史”的中篇要着重提及。
关于大禹的伟大,《尚书·禹贡》已有很重复的介绍,《礼记·大道之行》也有一定的介绍,《孟子·天下之生》《孟子·舜往于田》等有关章节更有理想主义的拔高。我既是“妄述”,就不必跟着起哄了。
我重点把焦点集中在黄帝民族集团和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民族代表性战争上。虽然我的论述多围绕着神话,但神话的某一点,往往真实超过真实。

一、《山海经·大荒北经》载:“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郝懿行解释说:程州可能也是国名,类似于“禹攻共工国山”这样的情况。程州,应为“程州国山”。
《国语·楚语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伏羲、女娲氏)世叙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官……”这个“程伯休父”,是伏羲女娲正统子孙,本应当继承伏羲女娲之司天、司地的世职,因为夏朝、商朝都是用伏羲女娲的后人来担任“司天、司地”的工作,为什么周朝不用伏羲女娲的后人管天管地呢?不用,在我程伯休父看来,这就是导致周朝国运出了问题的原因。
我们通过这种曲折援引,知道“程州国山”的“程”是伏羲女娲出于“重氏、黎氏”族群。“重黎”的切音是“程”,“程州国”是伏羲女娲的大本营,“山”是夏代国家的称谓,“山”就是共工氏建筑的大土台子,也是夏代城池的别名。“程州国山”,就是伏羲女娲国山、家山。大禹显然也不是颛顼氏的后代,因为女娲氏就是颛顼氏的后代,难道蒋介石能去轰炸溪口蒋经国的母亲吗?可见大禹的父辈鲧,立场分明的以黄帝氏的身份攻打伏羲女娲的后人重黎氏,亦即祝融氏,他们不是一个种族的人。勿怪文献上说:祝融氏杀鲧。由此看来炎黄争帝之战的确带来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大禹向帝舜推荐“契”来当司徒,不是讨好帝舜。
二、《山海经 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㱙涂之山,青水穷焉。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㱙涂之山”和“云雨之山”,就是㱙涂国山、云雨国山,地方可能就是今天连云港市栾山地带,这一带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历代“群帝焉取药”的地方,自然也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民众的聚集地。“帝”在这里当伏羲女娲历代族群的领袖讲,所以大禹要军事攻击这里。攻击这里,可不是到这里砍伐树木。是兵法少见的“断药灭敌”法。
栾树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图腾树,今天被各地园林普遍种植的绿化植物。“群帝”,或就是历代继任“帝”的人。 栾树又名黄金槐,属于无患子科植物,药用价值较高,古人认为这种树非常神奇,甚至称它为“大夫(医生)树”。栾树的花、果实和树皮均可入药。栾树花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等症状。栾树的果实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过敏的特性。黄酮类化合物还能帮助增强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栾树、树皮、根部也被应用于治疗。树皮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伤出血、肠道出血等情况。栾树的根部能够缓解关节疼痛,被广泛用于风湿病的辅助治疗。既然是“群帝焉取药”的树木,就是民族继续存在的依靠;古人愚蠢,认为自己的头头死了,自己的民族也就活不长了。大禹“攻”其栾树的生长地,其用心当然是在削弱敌对民族的力量。

1图1·汉画像石里的九头龙图腾像.png 图1·汉画像石里的九头龙图腾像

三、《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禹攻共工国山。”郭璞注云:“言攻其国杀其臣相抑于此山。”《海外北经》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图1,汉代的九头龙图腾),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大荒北经》载“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四、据收入《四库全书》之《唐国史补》引《山海经》说:大禹治水时,淮扬一带有一个水神名叫无支祁。它兴风作浪,无恶不作,肆无忌惮地残害百姓——它只要吹口气,就遍地洪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它形似猿猴,缩鼻高额,白首青躯,金目雪牙,脖子一伸可达百尺,且力大无穷,能敌九只大象。且行动敏捷,灵活地出入于水中。但大禹制服他,大禹下令把无支祁的脖颈上锁上绳索,鼻子用一个大金铃穿住,镇压在淮水下游的龟山之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这是今本《山海经》里边脱落的记载。
记述人不知道伏羲女娲民族集团有猴图腾。例如甲骨文帝舜、帝喾的名字就是象形一只手掌向上的猴子。“俊”“喾”也就是伏羲女娲不分彼此的名字。这只猴子不仅是明代小说《西游记》的主人公,更是共工氏的民族图腾。它“吹口气,就遍地洪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正是说共工氏“平治水土”反而掀起洪水的政治谣言,也是黄帝之后政变以帝舜氏为代表的虞朝之合理合法性。中国有些神话多为最终夺取政权者的编撰,挺有意思的。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这是说共工氏就是大名鼎鼎的祝融氏,也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中坚民族。
《列子·汤问》记载“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汤问》记载的共工与颛顼氏争帝的故事,也就说明了《国语·楚语下》的记载为什么到颛顼命伏羲女娲“分主天地”之后无所作为的原因了(颛顼命伏羲氏司天,命女娲氏司地):原来伏羲女娲(重氏黎氏)联合起来以后,可能不从颛顼氏的权威,撵走了颛顼氏,形成了伏羲女娲民族集团。
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记载:“共工夸步十日,四时(缺失两字,似缺失‘以立’)……有宵有朝,有昼有夕。”“步”是推步的意思,属于历象的范围。“十日”,指甲至癸十干。经过共工的“推步十日”,世间最终“有宵有朝,有昼有夕”。这也是说伏羲女娲继承了颛顼氏的历法之学,成为了有国家民族存在的理论基础,也有了治理天下的合法依据。但是一天不容二日,颛顼氏被伏羲女娲否定了,可能迁徙到了兴隆洼文化区域了(兴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年-公元前5200年)。所以,古人将共工氏列为“民害”,视为古代昏庸、暴虐的亡国之君,如《荀子·成相》记载:“(大)禹有功,抑下鸿(洪水),辟除民害逐共工。”总之,我们澄清古史的纷杂,可以肯定共工氏就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核心民族。
《管子·揆度》载:“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这是说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之共工氏,面临着天下浩瀚的洪水之下,反而仰仗着洪水以“隘制天下” 。这只能说明黄帝民族集团的后裔建筑大土台子“平治水土”之工程方案,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夏朝必将取代“虞朝”。《国语·周语下》记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上引文之“其在有虞”,这是我认为是夏朝代替“虞朝”的共工氏而“坐天下”的舆论基础。
请注意上引文《海外北经》之“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大荒北经》之“相繇……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都是说,大禹消灭“共工国山”的借口是共工氏制造“泽溪”“ 源泽”——即制造大洪水。是借洪水的背景,创造合法的借口消灭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舆论。大禹也是个挺卑鄙的人。
仔细玩味《大荒北经》《海外北经》记载的相柳(相繇)被大禹消灭之后“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对照两个大同小异的记载,我认为“众帝之台”“群帝因是以为台”的“帝”,指的应该是以后夏朝一辈接一辈、一群又一群的帝王。如果我的说法可准,那么这个“台”就是今天的石峁遗址。

2图2·石峁遗址之“黄城台”——民间所传的“黄帝城”之瓮城(摄影马夫).png 图2·石峁遗址之“黄城台”——民间所传的“黄帝城”之瓮城(摄影 马夫)

如果果真,石峁遗址是夏朝的第一个首都。夏朝称首都为“居”,石峁遗址是“黄帝氏之居”,是大禹用石头块砌起来的城池(图2石峁遗址之“黄帝之城”是瓮城)。
大禹用石头块砌起来的城池,是黄土堆积的大土台子之一次技术创新。有可能是受到有虞氏(共工氏)太阳神庙的技术启发。
大禹用石头块砌起来的城池,其石头是共工氏亦即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之神庙之拆下的。
今石峁遗址上面使用的、有石雕的石头,都是祝融氏太阳神庙上的构件。祝融氏就是重黎氏,就是共工氏。因为,按照神话传说,太阳是伏羲女娲生育的。

3图3·被大禹毁坏的虞朝太阳神神庙里的“日头”造像.png 图3·被大禹毁坏的虞朝太阳神神庙里的“日头”造像

夏朝灭亡了,祝融氏是商王族的姓氏。商王族将大禹毁坏的太阳神庙重建起来,建筑地点就是今天的“三星堆遗址”。三星堆巨大的蟹眼翅耳青铜面具,就是大禹毁坏的太阳神神庙里的太阳——日头塑像(图3)。商王族的国徽就是大禹毁坏的太阳神庙的太阳神巡天像。这商王族的国徽今称“饕餮纹”。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晓强丨夏朝史妄述(上)》 发布于2025-1-9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