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论宽恕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论宽恕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耶稣说,当有人得罪我们时,我们应当饶恕对方,不只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太18:21-22)。在希伯来文化语境中,“七”是表征完整的圣数,耶稣将七次宽恕的基准线骤然拉升到七十个七次,实则是用数字的无限突破击穿人类对宽恕的有限量化,直指人性深处,很多时候,宽恕真的难比登天,正如C.S.路易斯所说:“人人都认为宽恕是个好主意,直到他需要执行这个主意时……”在现实困境中,遭遇背叛的丈夫或妻子、经历伤痛的病患者、被恶意中伤的各色人等,他们的伤口都构成了独特的宽恕难题。卢旺达大屠杀幸存者伊玛丘蕾在《宽恕的极限》中写道:“宽恕不是把沾血的刀递给凶手,而是停止让仇恨的毒液继续腐蚀自己的灵魂。”这种撕裂中的抉择,展现出宽恕最本质的悖论——它既是对他者的赦免,更是对自我的救赎。伊玛丘蕾最终明白了:“当我终于停止质问'为何是我活下来'时,真正的宽恕才真正开始。”是的,当我们开始计算宽恕的次数时,暴露了人仍困在交易式伦理的牢笼中,这种计量思维,本质上仍将宽恕视为可消耗的道德资本,而非真正的宽恕本意。真正的宽恕应当是“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 5:45)
《马太福音》中那个关于宽恕的次数令人震撼——从有限度的七次到无限量的七十个七次,耶稣用一个天量数字重设了人对宽恕的计量单位。当我们凝视这一个个单个的“七”和“七十”个“七”时,看到的不仅是宗教诫命,而是一场颠覆性的灵性革命,更是人性深处最剧烈的撕扯:在维护尊严与放下仇恨之间,在自我疗愈与施恩他人之间,在人性本能与神圣呼召之间,每个渴望践行宽恕的人都必须穿越幽暗的峡谷。恰如房龙在《宽容》一书中所揭示的:人类历史本质上是“为宽容而战的历史”。
马太福音中“七十个七次”的诫命,不仅要消弭对他者的仇恨,更要破解人性最深处的自我囚禁,真正的宽恕始于与自我的和解。这种双重向度的宽恕需要打破双重枷锁。 宽恕不仅仅针对他人,更多的是根植于对自我的暴政——有些人常用远超“七十个七次”的标准苛责自己,却拒绝给予自己一次真诚的赦免。早期教父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揭示的困境,正是这种双重标准的写照:他一面以上帝的无限仁慈宽恕他人,一面用永恒地狱的想象折磨自己。现代神经科学发现,自我谴责与谴责他者共享相同的神经回路,人类大脑的杏仁核在遭遇伤害时会本能启动防御机制。这种生理性反应使得宽恕如同逆流游泳,需要持续对抗生物本能,以至于《诗篇》作者将罪疚感描述为“我的骨头枯干”。这种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角力,印证了C.S.路易斯在《痛苦的奥秘》中的洞见:宽恕是“理性对野蛮情感的驯服”。
在宽恕的实践迷宫里,需要走出双向地狱。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施害者的忏悔能力,往往取决于其自我宽恕的勇气。前种族隔离警察范德马克在听证会上崩溃:“我用了十五年才敢承认,那个开枪的恶魔就是我自己。”这种自我认知的重建,符合房龙对宽容的界定——它本质上是“对自己的诚实”,是穿透双重谎言的利刃。
基督教传统中的“爱仇敌”诫命常被误读为逆来顺受,而真正的宽恕必须包含正义的维度, 教父约翰·克里索斯托早就警告:“无智慧的宽恕可能成为恶的帮凶”。因此马丁·路德·金在蒙哥马利抵制运动中一面坚决抵制种族隔离,一面在祷告中为迫害者求平安。美国科罗拉多校园枪击案遇难者家属在庭审中明确表示“宽恕不等于免除刑责”,同时为凶手家人设立奖学金。这种“带着正义的宽恕”“需要狮子般的勇气与羔羊般的温柔。”它为人类开辟了第三条道路,既守住人性尊严,又超越仇恨循环。
主祷文中“免了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的祷告,为宽恕提供了终极依据。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记录一名黑人妇女在听证会上面对杀害丈夫的白人警察,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心灵挣扎后选择宽恕。心理学家沃辛顿在《宽恕与和解》中记录了卢旺达大屠杀幸存者伊玛丘蕾后来收养了杀害自己孩子的胡图族凶手的三个孤儿,这种超越仇恨的选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回忆伤害——重建人性认知——利他行为”的螺旋上升过程。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中强调,信徒能宽恕的根本动力在于“先被神赦免的体验”。这种恩典优先性的认知,将宽恕从道德重担转化为感恩回应。犹太哲学家阿伦特指出,宽恕的超自然性在于它能打断“行动——报复”的因果链。这种“打断”不是对正义的否定,而是如科罗拉多校园枪击案遇难者家属在凶手面前,选择宽恕时所说的“我们拒绝被仇恨定义”。
在终极意义上,宽恕的本质是复活的预演。当耶稣在十字架上“父啊,赦免他们”的祷告撕裂了仇恨的帷幕,也拉开了救赎戏剧的大幕。当耶稣用钉痕手触摸多马,喻示着真正的治愈不是消除伤疤,而是在裂痕中看见神圣临在。当曼德拉在自传中写下“我用了27年时间,才学会与罗本岛上的那个愤怒青年和解”,他揭示的正是,自我宽恕不是终点,而是承载恩典的器皿。当卢旺达图西族妇女收留胡图族孤儿,这不是对伤害的美化,而是在黑暗中点燃星光,不是对正义的放弃,而是在废墟中种植盼望,这种看似非理性的选择,实则是超越计算的人性光辉。当我们在血泪交织中说出“我宽恕”,就已然在参与那终将到来的更新——在那里,所有的伤口都将成为荣耀的印记,所有的宽恕都将成为救赎的冠冕。

赦免.pn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论宽恕》 发布于2025-3-2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