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川丨祭海 - 世说文丛

韩嘉川丨祭海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南风像春天的旗帜一样,呼啦啦地将大地卷起一片迷茫。过去这应该是一个农人们忙着耕地的时节,而今却是一个修路的时节。平展展的柏油道路挖开了再修,而原野上见不到人影儿,轰隆隆的机车扬起漫天的尘土,我想这大概就是现在北方的春天了。春天渔民们要出海打鱼的时候,便要祭海,于是四乡八村的人们便依照风俗赶来走亲戚。旧风俗里,渔家准备了三牲祭品,女人们做了上好的食品祭拜海龙王,然后有好事的人凑了四邻八舍的份子钱,去请了戏班来唱三天大戏,这便是祭海了。祭祀活动就是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所以祭祀的具体表现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或致敬。祭祀在中国人头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说法,并将其作为五经之要事,“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所以大凡天地万物,日月星辰、风雨雷云、山川五祀,四灵人鬼等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这祭海风俗,大抵出自如此之源。
时已过午,幽幽的风中,果然见到若干车子从祭海的村落方向开来,大都是微面之类的,且都不是事儿催着似的急火火的。想必是在亲戚家里酒足饭饱之后,正带着老婆孩子往家赶呢。极少见到高级轿车,想必那些乘坐高级轿车的主参加过了祭海仪式以后,都早已赶往城里吃酒楼去了。仅有丁字形街道的村子里已是一片萧瑟之相,贴在门板上的饭店字样大红纸已被风呼啦啦地刮下来半边。海滩上被沙土垫起了一片平整如广场的地方,大抵便是祭海仪式举行的地方。风阴阴的,扯着旗杆与松枝扎的彩门幽幽地响。潮水已经退出很远,有人在滩涂上闲逛。那些祭拜过海龙王的渔船上插着黄色带有龙的图案三角旗,已经驶离了海岸,泊在不远的海面上,南风正烈,船儿也摇荡得正忙。
野台班子是莱阳京剧团的大篷车,下午的戏还没有开始,而戏台的一几个人正在按惯例敲打家什,一通通锣鼓敲打下去。里面居然也有年轻的女孩子,她边敲打边将眼睛向远处的海面上瞭望。台下已经坐满黑压压的人群,在阵阵锣鼓声中,人们没有再增多,也没有减少。一张张紫铜色的脸膛儿木然地仰望着台上,尽管台上空空荡荡。他们大致都戴着宝蓝色的八角帽,穿着深颜色衣服。大概闯荡大海久了的缘故,即使坐在另一边的女人与孩子在吵闹,他们的脸上依然波澜不惊。
戏台子是用拉道具的卡车车厢从三面延伸了出去搭成的,风将台帷刮得哗哗响。而演员们正在卡车后面的一间小石头屋子里化妆,门前丢着几口箱子,一个化妆成古代武士的小伙子,正一只脚踏在箱子上吸烟。
龙王庙里的香火在祭海的日子应该很盛,当今哪个寺院不是整日摆着信仰的盛宴,香烟缭绕,应接不暇?在远古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界具有生命及神奇的算力,因而每向山川草木、江湖河海表示敬畏,求其保佑和赐福,故而形成原始的信仰。人们相信,宗教祭祀能保证猎物的捕获、季节的正常序列甚至庄稼的丰收。这种基于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一旦习以成俗,便成了节日的雏形。在龙王庙那小小的只有几平方米的院落里,中间的方桌上摆满各种祭品,龙王塑像的两旁,一边是书童,另一边是卫士。香炉里也并没有多少香灰,看守的人寂寥无奈地隔墙向外窥望。我去买香烛,卖祭品的说五块钱两套,一套是一扎香一叠草纸。既要替大海与渔人烧香,那就入乡随俗。可这烧纸的习俗却是应该用来祭奠亡灵的……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有把人的“灵魂”分为生灵和死灵的说法。人生存时灵魂存在于身体的各部分,灵魂脱离肉体,人便得病,灵魂完全脱离肉体,人便死亡。睡眠是暂时的死亡,而患病则是生灵一时被恶神所夺,尚可争取恢复,一旦恢复不了便是死亡。死灵有善恶之分。生前积善或有功者,其灵顺利进入天府、灵界,而横死者的恶灵则到处游荡,没有归宿,彷徨徘徊于人间,作祟生人。如因急病、自杀、他杀、横死等恶死的魂,则徘徊于死所附近作祟……好像这烧化的纸钱就是安抚那些不得安宁的魂灵的。
风依然在不倦地刮,走在村子的街道上,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难道我曾经来过这里么?记得某位台湾作家在描述一处乡镇景象时,说的也是似曾来过,而他说的是前世曾经来过。人真的有前世么?就像祥林嫂反复询问“灵魂的有无”一样,人们在期盼来生吗?
女人前世的缘分嫁给了打鱼郎,那是人世间几种高危行当之一,渔汛到来的时节,也是渔家女人心绪高悬的时候。女人们享受丰收的喜悦,同样要付出心灵痛苦折磨的代价的。不知道寡居的女人在烧化纸钱祭奠海上幽魂是在什么时间,可渔家女人心灵底色上的悲怆,是难以掩藏的。譬如男人们要出海的时候唱三天大戏,要阅尽人世间的人情世故;譬如亲戚赶着这一天走动,难说其中没有惜别之意;面向海龙王烧香磕头,摆供品,祈祷的是她们的心愿;女人们用高超的技巧做出几十斤重的在风中不会开裂的大馒头,那是供行海人乘风踏浪的……
风幽幽地在街巷里走。那条街确是似曾见过。那位台湾作家的小说中,讲述的是“寄生”,就是前生的某些事情还残留在记忆中,所以查遍今生所有的经历,确实没有来过那个地方,然而却对上百年前的事情记忆幽深且记得每一个细节。而在这个有着五百年祭海活动的小渔村里,我却似曾来过……一条丁字形的街道,迎面是超市,至于门头打的是什么招牌没有意义,或者说,供销社,百货公司、超市,仅仅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叫法而已。在这里的超市,恰恰是旧时供销社的样子。几十年不变的中国农村,寄生着千年不变的风俗。而祭海者祭奠的是海上幽灵的归宿,女人们的心灵装着的是大海,海水的腥咸能不能说是融进了渔家女人的泪……祭海,曾经被禁止过,因为那是迷信。祭海确实是迷信,风俗中象征的意味儿重了,便是迷信。而面对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的威力,迷信是对生灵平安的期待,更是对留在海上幽灵的尊重。
尊重生命的行为是神圣的。官员们“政绩”欲念太强,什么事情也想与招商引资、与旅游联系起来,把渔民们的“祭海节”也与政绩联系起来,其政绩与对生命的尊重,孰重孰轻,官员自然是清楚的,问题是大家都迷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韩嘉川丨祭海》 发布于2025-3-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