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生丨为什么谈话能治心病 - 世说文丛

苏永生丨为什么谈话能治心病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工作者主要采取谈话的方式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对于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人来说,这种方式多少有些不可思议:

谈话也能治病吗?

当然,谈话也仅适应于某些心理-精神方面的问题和疾病,如因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的情绪波动、焦虑、恐惧、忧伤等。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让求助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回忆引发情绪变化的事件,重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启发求助者从多个角度看待事件,并从诸多可选择的行动中,确定一个最有利最少弊端的去付诸实施。再根据实施后的反应,调整看法和行动,使自己的想法、行动更加与现实的情况契合。在这个过程中,求助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认识水平、处理问题的技能、意志和毅力都得到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也更趋向于正面。

作为一种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技术的现代谈话疗法,它的发明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科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于1856年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从医之后,弗洛伊德致力于神经与精神医学,起初,他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后来发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他认为,压抑在病人潜意识中的这些观念和欲望,无法从正常的渠道表达,就借助于癔症的症状表现,而治疗过程,就是将压抑的心理内容引入意识。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有些晦涩和枯燥,但他应用的谈话疗法却开启了现代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大门。

弗洛伊德创立并应用的自由联想法,有其独特的设置。他在自己的诊室里放一张躺椅,这张躺椅类似于一张床,让病人躺在躺椅上,弗洛伊德不是像今天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那样坐在病人的面前,相对交谈,他坐在病人的头后面,这样他能够看到病人的表情,病人却看不到医生。弗洛伊德这样安排的意图是缓解病人的紧张,好敞开心扉,无顾忌的说出头脑中出现的任何想法。

100多前的弗洛伊德时代,像今天一样,许多人怀疑谈话可以治疗。针对人们的疑虑,弗洛伊德向人们这样解释:“我们用话语可使人快乐,也可使人失望。教员用话语向学生传授知识,演说者用话语感动听众左右他们的判断。话语可以引起情绪,我们常用以为互相感应的工具。所以我们不要看轻心理治疗的谈话。”(《精神分析引论》)

上面说过,今天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绝大多数放弃了弗洛伊德诊室的设置,不再放一张躺椅给病人。但还是在弗洛伊德创立的谈话疗法的原则指导下工作,甚至也沿袭着弗洛伊德谈话疗法中的一些技术。

一般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容易把谈话疗法中的谈话想像成朋友、亲人之间的随便交谈,因而对谈话也可以治疗表示不理解或怀疑。其实,谈话疗法的谈话包含一些特殊的原则和技术。

举例来说吧,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谈话时,要持一种“不批评”的态度,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体验。
我国知名的心理治疗专家许又新在他的《心理治疗基础》一书中,说明这个问题。病人抱怨说:“我的母亲不理解我,也不关心我。”常人听到这话往往顿时火冒三丈:你妈把你拉扯这么大,一把屎一把尿,容易吗?你已经是快20岁的人了,你理解关心你的母亲吗?你替你母亲做过些什么?你母亲为你操碎了心,你想过没有?一开口就是抱怨,怪母亲不理解你,你良心何在?

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训练,使他们知道批评和教训只会引起病人的反感,甚至敌意,至少也使病人感到委屈。抱怨母亲,表明病人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困难,病人因此而苦恼。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不批评式的谈话,应是这样:你的苦恼我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和你一样,也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关心。这样就把病人的“抱怨”变成了一种“需要”,促使病人去思考:我的需要为什么没有得到满足?怎样才能使我的需要得到满足呢?

由此可见,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谈话,是在理解病人心理体验的基础上,再启发病人思考,从而跳出原先思维的狭隘圈子,采取一种与原先不同的与人交往的方式,在改善与他人关系的过程中,求得自己内心的安宁。

今天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虽然不全是运用谈话来进行,但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谈话。


苏永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苏永生丨为什么谈话能治心病》 发布于2020-9-1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