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丨远超“四大发明”的中国第一大发明 - 世说文丛

王晓强丨远超“四大发明”的中国第一大发明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四大发明”的说法,源自英国汉学家李约瑟。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创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学技术,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仪器。前身是司南。目前古董市场上“司南佩”玉雕,其真古董价值远远超越了发明的本身。我怀疑商朝灭亡,商民族是靠着指南装置远渡重洋,到了后来的美国。否则史前就不会有许多陨铁被当成玉石,雕琢成图腾圣物了。
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是中国。先民抽蚕茧得丝织绸,剩下的下脚以水漂絮,成为丝绵,丝绵的残絮可以制衣,还可制纸以写字。中国有一个“纸裤子飞到天上”的笑话,这个笑话就是这种纸的作用之证明。不过中国南方在6000多年前的桑皮纸发明更早。
至少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印章押印以证明的开始。印章如同一个个后世印刷的活字。不过将一个个印章粘连起来,印刷成衣物、书籍,必须得有丰富的想象。想象是自由的副产品,特别是商业给它了翅膀。
一说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于隋唐时期。 但是《易经·说卦传·第十》有:“震为雷……为苍筤竹,为萑苇。”“萑苇”孔颖达疏:“萑苇,竹之类也。”这“萑苇”就是芦苇,但古人显然一开始竹、苇不太分别。今本《吕氏春秋·本味》佚脱的一句话,说商汤王在得到人才伊尹时到祖庙为伊尹除灾祈福,曾“薰以萑苇”,对照“震为雷”的启示,我们知道,“薰以萑苇”,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到太庙里放鞭炮庆贺。这种以放前鞭炮为宣泄心情的习惯,到后世有了火药(草木灰加硝石、硫磺),将火药填到竹筒里,就是妥妥的鞭炮。火药没有管状的容体,不能有准确的方向,不会伟大。看来火药的传播,离不开中国人心情的极端宣泄。
教科书书上说:“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雕版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诚然!
“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教科书为什么忘记了中国第一大发明:有嘴的水壶呢?
有嘴的水壶不仅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更加速了人类史的进程。
窃以为中国有嘴的水壶,曾是全球文明的标志。
人微言轻的我建议,注意“中国有嘴的水壶”的发明,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唯一。
“中国有嘴的水壶”之发明离不开伏羲女娲的图腾崇拜。
要说明“中国有嘴的水壶”的发明,必须先交代伏羲女娲的龙凤图腾,和因为龙凤图腾的主体——以伏羲女娲顶名的发明和发现。
一、我们先民发现了竹子的妙用(竹子用为工具,大大缩短了中国人类进化的过程),先民无法追源第一发明人,就把它的发现冠名给了伏羲(《山海经·大荒北经》帝俊竹林的叙述,即我们先民利用竹子,而将发现它之冠名给了帝俊的记载)。
二、我们先民发明了绳索,《易经·系辞下传》:“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就是这个发明的记载。请注意“结绳”不是“结绳记事”之谓。绳索发明早在后李文化以前,如出土的那个时代的陶器,上面的绳索纹就是证明)。
竹子和绳索的功劳至伟,这让我们的先民就把伏羲女娲的图腾和竹子、绳索合一了。这一点非常重要,若不明白,会让你望图像学而糊涂,会止步。
伏羲女娲是传说上的“兄妹兼夫妻”,他们的图腾共有。所以,中华民族就把龙图腾和竹子、绳索合一了。也就是说,竹子往往借代龙蛇图腾,绳索往往也借代龙蛇图腾。

1图1·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龙凤合体之伏羲女娲像.png
图1 妇好墓出土的商代龙凤合体之伏羲女娲像

当我们看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猫头鹰头顶一只竹笋”的玉雕时,就会知道这是伏羲女娲合体像,这对“兄妹兼夫妻”,多图腾崇拜,崇拜玄鸟,也崇拜龙,于是猫头鹰(玄鸟的本鸟)象征女娲,竹笋在借代伏羲的前提下,又象征龙(图1)。

2图2·商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绳索躯体的龙(龙象征着伏羲女娲合体).png
图2 商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绳索躯体的龙(龙象征着伏羲女娲合体)

当我们看到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太阳树之“太阳树上爬下的绳躯龙”时,就知道绳躯龙不是什么怪事情,因为伏羲女娲发明了绳索,他们图腾崇拜龙,龙崇拜叠合了绳索崇拜,就应当这个样子(图2)!
据愚见,最少在赵宝沟文化之前(公元前5350年-公元前4420年),我们的先民已经有了龙凤造型规范的自我制约:龙凤造型,必须“龙中有凤、凤中有龙”。
所以当我们看到商代的鸟头龙时不要过度解释,那不过是条即将“飞龙在天”的龙。龙生了翅膀也不一定是什么“应龙”。北京故宫“九龙壁”雕塑生了鸟爪的龙,就是“龙中有凤、凤中有龙”的最好的注解。
伏羲女娲,按母系社会在先,父系社会在后的原则,少昊氏生了颛顼氏,颛顼氏生了女娲氏,少昊氏生了伏羲氏,伏羲女娲组合而成重黎氏,这就是伏羲氏亦即大昊氏排序在少昊氏、颛顼氏之后。不过莒州博物馆的学者一定要把大昊氏排在少昊氏前面,不知依据何在。
少昊氏鼎盛时期相当于北辛文化(公元前5200年-公元前4400年),大昊氏鼎盛时期相当于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2500年)。
说了这些,我们可以反过头再来说一说“中国有嘴的水壶”。
在葫芦崇拜地区,一切盛水的陶制容器,都在仿生葫芦。有说葫芦崇拜是伏羲女娲崇拜的反映。实际葫芦为之图腾,只是葫芦仿生成功,追究其创立者,只能大约是共同的老祖宗而已,而这老祖宗也只有冠在了伏羲女娲头上罢了。
在史前社会,老祖宗伏羲女娲已经是社会领导的精英了。大汶口文化之社会,是承袭了少昊氏之北辛文化的社会,少昊氏是已经掌握了“分、至、启、闭”等等节气的社会。少昊氏的继承人颛顼氏,是将测定节气之技术传承给伏羲女娲的精英,这时父权社会也渐渐形成了。这时少昊氏传人重氏,和颛顼氏的传人黎氏,因为都是少昊氏的传人而组合为重黎氏,他们同族婚,因而有传说他们兄妹兼夫妻。在他们同时代及后世,有不少的伏羲女娲同体一身的图像,间接证明了他们有了男男女女交合一起促进繁衍的民族发展谋略。也许他们意识到宣传他们的谋略甚有必要。于是有了中国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有嘴的水壶,作为他们宣传这种谋略的载体。
换句话说,有嘴的水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个水壶是伏羲女娲的合体之内在的追求,即为代表少昊氏鸟崇拜和代表大昊氏龙崇拜的结合体他们宣传的用心。
这把水壶的设计目标是祝福伏羲女娲兄妹兼夫妻永远不会分离?太肤浅了。还是不管条件如何,作为男夫女妻的家庭关系和任务永不分离?对于这个问题我曾朝思暮想,答案是:这水壶的设计目标是,作为男夫女妻的家庭传承关系永不分离。这就是伏羲女娲以他们二人为代表的民族集团之领袖的希望。
传说伏羲女娲创立了夫夫妻妻的婚姻之道。原来这把水壶的设计目标竟如此:男女作为夫妻的关系永远不要分离!中国在大汶口文化时代,虽然文字发明没有推广起来,但这把水壶的设计,竟然成了图像语言!
在生活状况极其艰苦的史前,人口繁殖就是生产力的扩大,这正是领导精英谋略之策,这等谋略,决定了生产力的实现与否;
这把“有嘴的水壶”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史前社会的精英们非常伟大,他们意识到了人口繁衍的重要意义,尽力地提倡男女婚姻,聪明绝顶,绝不是愚不可及!

3图3·山东长岛县北庄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鸟鬶.png
图3 山东长岛北庄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鸟鬶

图3是1983年山东长岛北辛文化白石村类型一期文化层遗址,此处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年前后的灰陶鸟形鬶。它通体仿鹥凫形,引颈昂首,尖喙,小圆耳。腹宽肥扁圆,底平,设三矮足,前二后一。脊背两侧各有一个作为把手的凸起,呈翅形。尾竖起,呈上阔的喇叭形,是为流口。说它仿鹥凫形,是它生着可能是海鸥的喙,鸭凫的身子。重要的是,它的头上异质同构了非禽类所有的耳朵,而且它的颈上系了一根绳索,这绳索又绕身体围了一周。
看它具有后来大汶口文化鸟鬶体现“阳成于三”的三条腿,和它凸起的两个把手呈翅形,这和大汶口文化产生的同类型翅形器耳似,而它鬶体也拟形水禽,这几点应该说明它产生的年代在大汶口文化鸟鬶之流行形状之前——若准此,它可能已经把绳索崇拜与龙图腾崇拜合一了:它的设计者希望绳索亦即象征龙蛇的人物,能够与其常在,控制这个图腾圣物。
换一种表述:此水禽图腾的颈上系了一根绳索,是不是那时母系社会行将结束,父系社会发动的男性有意控制一切的理念抬头:他们想倚傍图腾达到自己的愿望,而让图腾接受男人们的约束,于是有了超越图腾和母性的力量,有意把绳索和象征男性的龙合一了?

4图4·大汶口文化的鸟鬶.png
图4 大汶口文化的鸟鬶

大汶口文化之代表性标志是陶质鸟鬶。这种鸟鬶往往和拟绳索纹一体不分(图4)。图4是 1977年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之大汶口文化的鸟鬶,它是当时凤鸟的造型。当时凤鸟承袭了少昊氏凤鸟的造型,少昊氏的凤鸟是翳凫,即野鸭类的长颈凫类。图4这只翳凫的尾巴短小,一望而知是短尾凫类。作为凤鸟,它的造型必须遵循凤鸟造型的标准原则:即“龙中有凤、凤中有龙”的原则(这原则应该是掌握在制陶巫师的手上,当时制陶是“国之大事”,是祭祀的重要载体),所以这只模拟的凤鸟身上的“凤中有龙”既然不是龙蛇,就一定是龙蛇的借代之体。
于是先用陶泥模拟竹子片,再以它模拟翳凫翅膀的鋬手。这样“龙中有凤、凤中有龙”的龙凤造型之原规范守了。

5图5·山东龙山文化的鸟鬶.png
图5 山东龙山文化的鸟鬶

图5是1969年日照两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鸟鬶。这件鸟鬶的鋬手模拟绳索纽结而成,鸟鬶腹间两条凸起的旋纹,是在模拟竹子的节——鸟鬶仍是模拟长颈水鸟,绳索的柄和簋腹的竹节凸起,是在连续借代龙。龙和凤之异质同构,说明这是“龙中有凤、凤中有龙”之原则下的产物。

6图6·小河沿文化的龙凤纹饰鸟鬶.png
图6 小河沿文化的龙凤纹饰鸟鬶

图6是小河沿文化遗址出土的鸟形簋饰龙容器,它是承袭红山文化的产物,距今3000多年。它拟形水鸟,身上装饰以盘龙纹。我们用它为例证,是因为它的时间更接近夏代。

7.png
图7 商代的青铜人面盉

我怀疑人面是拟商汤王八世祖冥,他公元前1857年在位。传说他治理洪水以身殉职,被夏朝帝王封为殷君,《国语·鲁语上》:“冥勤其官而水死。”他被后世称他为水神。它的造型最能反映中国茶壶初期的内涵,如:
它生着商代龙特有的角——此角模拟麋鹿将生新角前的角,商代的龙角多作这种角,因而它可以借代龙角。
它戴着象征鸟头的覆头巾帽——这种巾帽是表示它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族族神。
它的耳朵有孔,说明它是珥蛇的民族之神——珥蛇即戴象征龙的耳环或龙形的耳环;戴耳环民族的族源,在田野考古中不难追寻;它就是我妄说的“太阳家族”之族神。
它生着商代龙凤特有的玄鸟鸟爪——玄鸟的本鸟是猫头鹰,猫头鹰的爪一般有覆爪毛,图中鸟爪的上方有翘起的勾状物即此覆爪毛;玄鸟爪可以借代玄鸟亦即凤鸟……
此盉显然就是龙凤合体器皿。
最主要的是,这件盉的盉之流口在拟阳具。我们的先民将葫芦拟女人时,本希望女人使用葫芦器皿后,能将葫芦多子易生之特性吸收在自己的身体里,能如葫芦般多多产子。最后又发现男子在生育活动中地位十分重要,这个人面盉的阳具,正暗示盉里的液体是生命繁衍的原素。这可以证明这种有嘴的水壶设计之理念,是为了促进男女和合繁殖。

8图8·商代的龙凤合体卣.png
图8 商代的龙凤合体卣

图8,河南省博物院藏的商代龙柄鸮卣,柄上的两头一身龙和作为玄鸟(凤鸟)本鸟的猫头鹰,这就是龙凤合体,以利于繁殖的强调。
传说帝喾之妻简狄吞玄鸟卵,生了商代的先祖契。可见生了契的简狄是女娲之族,也是伏羲之族,这因为他们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是同族婚——伏羲女娲是兄妹并夫妻的传说,折射的是同族婚社会状态。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女和月母之国(即女娲氏)”图腾为“䳃”,《大荒西经》说出自“女娲之肠”的神人图腾为“有冠”的“狅(鵟)鸟”(凤首鸮),“䳃”“鵟”即猫头鹰的别名。
由象征龙凤合体之鸟鬶而发展来的酒器,在春秋战国之际曾名叫“鸱夷”。这种盛酒器在商代有各式各样形状,它们大致器物像鸟,然后配上有龙或龙的借代物之图像,或在有龙纹装饰的器皿上安置鸟。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由楚逃吴,为吴国建立了功勋后,因同事谗言而被吴王夫差赐死,死前说了一些绝话激怒夫差,于是夫差“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鸱夷”,《史记•邹阳传》“子胥鸱夷”《集解》引应昭曰:“以皮作鸱鸟形,名曰鸱夷。鸱夷,皮榼也。”“榼”,酒器。按:“夷”通彝。《礼记•明堂位》:“灌祭,夏后氏以鸡夷。”郑玄注:“夷读为彝。”“灌祭”乃浇酒类液体入地的祭祀形式,“鸡夷”就是鸡彝、鸡形的盛酒容器。“彝”,甲骨文象形手捧鸡、鸟;后为一些盛酒器皿的借代。“鸱夷”即鸱鸮形的彝器、酒容器,是商代王族祭祀的特定容器。显然在伍子胥自杀的时代,它已普及,有的已经变化成为皮制的了。《艺文类聚》卷七二引汉扬雄《酒赋》“鸱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复藉酤”,说明它在那时流行的情况。


9图9·日本白鹤美术馆藏商代的大保卣.png
图9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商代的大保卣

图9,日本白鹤美术馆藏雄鸡形(凤鸟)龙抦卣。这当然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龙凤相合水壶。

10图10·日本白鹤美术馆藏商代的龙凤合体卣.png
图10 日本白鹤美术馆藏商代的龙凤合体卣

图10,日本白鹤美术馆藏立凤盖龙抦卣。这也是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龙凤相合水壶。

11图11,周初晋侯墓出土龙凤合体尊.png
图11 周初晋侯墓出土龙凤合体尊

图11,晋国第一代国君唐叔虞制作的龙凤相合有嘴水壶。这件有嘴的水壶较为复杂,值得一说:唐叔虞是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它是中国历史掌故“桐叶封弟”的弟弟。这位“弟弟”被封为“唐国”(后来他的儿子改名为晋国),这唐国原是帝俊一支儿子实沈族的居地——这一支伏羲女娲子孙,大概是商代今三星堆太阳神庙管理祭祀的民族;大象可能是他们的重要图腾;看商代末期图像,大象是商民族的一种重要图腾,有可能和龙图腾一样重要。商纣王的军事实力,本来远远大于周武王,然而商纣王坚持古代战争道德,夜晚忌讳出兵作战;商纣王他们坚信,如果战争中搞偷袭,会导致“利于不息之贞(偷袭,只会利于没有生命的人存在——《易经·升·上六》)”但是谁知周武王正好利用了商王族战争理论的乳腐,用夜袭的战术消灭了商军。乃至于商纣王可怕的大象部队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周武王可能认为象神保祐了自己;再加上唐叔虞的封地原有的伏羲女娲子孙们(实沈一族)固有的大象崇拜,自己既然封到了大象崇拜之地,也要“入乡随俗”于是也就把大象视为龙类,制作水壶时将大象和龙异质同构,于是这件龙凤相合壶就成了这种很奇特的龙之样貌:在凤鸟的后屁股上异质同构了一个大象的头;这匹象实际就是龙类。更因为周王族憎恨玄鸟(本鸟猫头鹰),所以周王族另造了一只凤鸟:孔雀的头、项,及身躯。可见这只鸟头似流嘴、大象鼻子为支脚的壶,仍然属于龙凤相合水壶。这是谙于图像学的人所难知的。

12图12·周初的龙凤合体尊.png
图12 周初的龙凤合体尊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鸱夷”,龙凤相合应是它传统的内涵(图12)。似乎商代的入面盉(图7)那种龙上凤下的格局,也会变为凤上龙下。如西周的鸟盖人足盉变为凤上龙下(图13);陕西陇县边家庄出土:春秋早期秦国的龙流、龙柄凤盖盉(图14)等等也是龙上凤下的格局。当然这也不是一种固定的格式。

13图13·西周的龙凤合体尊.png
图13 西周的龙凤合体尊

14图14·春秋早期秦国龙凤合体尊.png
图14 春秋早期秦国龙凤合体尊

15图15·故宫博物院藏战国龙凤合体尊.png
图15 故宫博物院藏战国龙凤合体尊

图15,我们从故宫博物院藏之战国早期错金龙凤盉(龙柄、鸷首、凫身、四足)等,和战国晚期春成侯龙凤盉(龙柄、鸷首、凫身)等,可以得知,作为后世茶壶前身的东周盉,龙与凤结合,正所谓“龙中有凤、凤中有龙”仍然是其造型坚持的原则。后世的茶壶基本的凤身龙柄似乎渐渐形成了趋势。

16图16·东汉时代的龙凤合体壶.png
图16 东汉时代的龙凤合体壶

图16为故宫博物院藏东汉时代的龙虎相合壶。壶的流口有立鸟,壶的执柄为虎形龙——禽类代表凤鸟,龙蛇代表龙,龙凤相合,这基本就是近代茶壶的造型之前提。

17图17·晋代的龙凤合体壶.png
图17 晋代的龙凤合体壶

图17,晋朝的鸡首(凤首)龙柄水壶。中国本来是莲花崇拜的国家。汉代以后因为佛教的传入,“莲花生佛”使中国的莲花崇拜更上层楼,中国这时的食品器皿上开始装饰起莲花来。喔,莲花生可以祐护民众繁衍,龙凤相合可以利于民众繁衍,两种愿望合一,吉利无涯。

18图18,北齐时代的龙凤合体壶.png
图18 北齐时代的龙凤合体壶

图18,南北朝时期之龙凤相合并装饰以莲花瓣的水壶。

19图19·唐代的龙凤合体壶.png
图19 唐代的龙凤合体壶

图19,唐朝的鸡首(凤首)龙柄水壶。到了唐代,到了唐德宗时,人民因为皇家贵重牡丹,牡丹花又参入了凤首龙柄水壶的装饰当中去了,成为中国几千多年来热爱不衰的装饰洪流。

20图20·近代的龙凤合体茶壶(淄博美陶产).png
图20 近代的龙凤合体茶壶(淄博美陶产)

图20,现代茶壶是史前龙凤相合祭器的延续——龙柄、鸟首依然可见。

21图21·德国的龙凤合体茶壶.png
图21 德国的龙凤合体茶壶

图21,德国梅森茶壶(制造年代:1723-1724)。1710年,位于德累斯顿西北的小城梅森,建立欧洲第一瓷厂。德累斯顿作为梅森瓷器的发祥地为世人所知,纯手工制作的精美瓷器自此开始誉满全球

这是一个非常稀有早期的梅森瓷带盖茶壶,距今已近300年,是梅森刚刚建厂的产品,可以完整保存至今,极为罕见。
我们已经忘记自己祖先茶壶造型的初衷,乃是让龙(龙)凤(女)合体之祖先的希望,得到绳绳子孙的结果。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中国人“多子是福”的传统观念,至少是大汶口文化时代的精英已经谋划好的人口繁衍计划之成果。达到这种成果不易,破坏它却非常容易。
礼失之于朝而求诸野,近300年前,德国人却能循规蹈矩,将壶嘴拟作鸷鸟(凤鸟)的头,甚至壶柄都谨慎的拟作中国传统抽象的“S”形龙。只是我还不知道,中国有嘴的茶壶是怎样被外国人接受的?难道他们也明白中国史前人类,把人口繁衍当成生产力增加的谋略吗?
但是无论如何,茶壶待客,是文明开化的物质条件。热水冲茶,不止是一种健康之享受的分享,它可能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既是文明的标志,又是生活上的不可或缺。
我说远超四大发明的中国第一大发明,是带嘴的水壶,如若看官有异议,就请看一看世界所有的带嘴水壶,能脱离了中国这一大发明的影响乎?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晓强丨远超“四大发明”的中国第一大发明》 发布于2025-4-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