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邮票和一枚火花,都来自邻国的日本。邮票下端的“早稻田大学大隈讲堂”,说的正是早稻田校园内的地标建筑。火花显示的“早稻田”罗马字WASEDA以及带有“大學”篆体字样的校徽,也让人感受视觉图像的有效传播。邮票和火花,一个是实景的效果,一个是图案的展现,两者相得益彰、各具特色。
大隈讲堂的全称,是早稻田大学大隈纪念讲堂。这是为纪念早稻田大学的创始人大隈重信而建,并于1927年正式开馆。讲堂的左侧,是一座125英尺(约38米)高的钟楼。之所以定位于125的数字,是求得与大隈重信所倡导的“人生125岁”的论说相互契合。
大隈重信认为,只要很好地照顾健康,人就应该能活到125岁。这个理论的根据在于,生理学家认为任何动物的寿命都应该是其生长期的5倍。当一个人到25岁时生长发育成熟的话,那么其寿命应该达到125岁。大隈重信的这个“人生125岁说”,在他所处的时代受到很高的评价和推崇。
作为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大隈重信(1838-1922)曾担任日本第8任(1898)和第17任(1914-1916)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明治维新后,大隈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遂提出“教育比政治功业更伟大”的口号。1882年10月,他创办“东京专门学校”。十年后,早稻田学校的名称出现。二十年后的1902年9月,学校升格并改称“早稻田大学”。
早稻田大学以追求“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造就模范国民”为建校宗旨,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宋教仁、廖仲恺等众多重要历史人物在内,拥有在早稻田大学求学的时代印记。这体现出一所日本大学与近现代中国之间的紧密关联。
相对于教育事业的成就,大隈重信在担任首相期间的改革,更是推动了日本近代工业的发展。不过,在大隈担任首相的第二任期内(1914年4月16日至1916年10月9日),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及随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出现重大的历史性变化。
1914年8月,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向德国宣战,目的是攫取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9月2日,日军绕道龙口强行登陆,发动青岛战役。11月占领青岛后,大隈重信内阁通过《对华交涉训令提案》,提出对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这是日本谋求合法占领山东的外交尝试,并且意欲全面控制中国命脉的侵略性条款。
12月3日,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就此向驻华公使日置益发出训令。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递交包含“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绝对保密,尽速答复”。
早稻田大学的大隈讲堂前,竖立着一尊大隈重信拄着拐杖的铜像。严肃的面部表情到底表达什么具体的心境,恐怕无人知晓、没人能猜得到。
如果大隈不当政只任大学校长的话,原有的历史会被改写吗。
原载 rossen
2025.4.10 00:01 青岛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