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在我回澳洲之前,得知有人写了一本书,记载了鄌郚乐器厂的创办过程和发展历史,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该书的作者。原来他是我们被遣返到那个最偏僻最贫穷的丘陵小山村赵家岭的人。他了解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当时,我和父亲在赵家岭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我父亲凭借自己的双手制作了一把大提琴,这消息从赵家岭传到了鄌郚公社,鄌郚公社决定起用我父亲,以改变鄌郚贫穷落后的现象。公社经过反复研究与讨论之后,最终决定在建筑队的基础上创办一个以制作小提琴为主的乐器厂,我也因此成为了乐器厂年纪最小的童工,当时才14岁。
很多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从小就学小提琴,但是没人知道我还会制作小提琴,更没人知道我们那段经历。
在鄌郚乐器厂发展展览中心,我看到了那把我亲手安装调试的小提琴,一时间感慨万千,现在还健在的当年的创业者已所剩无几,他们也都感慨不已,我们一起回忆起那些年的艰难岁月和经历,他们都说:“乐器厂的创办,除了你爸爸是最大的功臣,也有你的一份无人可以替代的不可磨灭的功劳啊!”
感谢《琴弦上的歌》一书的作者保留了鄌郚乐器厂的创办背景和历史,没有忘记我父亲对鄌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现任鄌郚镇书记是当年公社书记的孙子,他很谦虚,一直称我为阿姨,一再表示不能忘记我父亲的贡献。
此行,感慨不已,但更多是感到一份责任,有必要将当年父亲创业时的筚路蓝缕记录下来,这种创业精神传承下去。于是感到了沉甸甸的使命。有关详情,我将陆续写出。
为作者的使命之行、为鄌郚人的感恩之举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