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能看不能进的友谊商店 - 世说文丛

文史丨能看不能进的友谊商店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50412111428.jpg 1976年5月8日,李立平老师(前排右一)和九中杨树德主任及外语组长老师一起在上海中学学习交流期间留影

今年77岁的文史专家鲁海当年就曾看着橱窗里的“大金鹿”眼馋,但他买不到,甚至无法进到商店里近距离看一眼。
不仅鲁海进不去,普通市民也进不去。1965年开门纳客的友谊商店从诞生起,就被定位成一个涉外单位。鲁海回忆说,除了来青访问和旅游的外国宾客外,友谊商店的主要顾客是在青岛港停靠的各国轮船上的水手,希腊的、日本的、菲律宾的、苏联的,什么肤色的人都有,三三两两,边走边叽哩哇啦地说着外语。其中多是男性,只有苏联的轮船才有少许女海员,据说是厨娘。
每个国家的水手有不同的爱好,但青岛啤酒、工艺品和字画是这些外国水手的最爱。那时候装卸一条货船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水手们在陆地上除了友谊商店几乎哪里都不能去,因此四层楼里还有友谊饭店和友谊宾馆。外国人需要把手中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后,才能到友谊商店消费。
1978年,在图书馆工作的鲁海被借调到市委外事组工作,利用陪同德国客人的机会,他第一次走进友谊商店。
“那里边的东西真多啊,看着都眼馋,当时每家只在过年时供应4瓶的青岛啤酒,在这里敞开销售。”鲁海说。
当记者走进新疆路12号的四层楼房时,遇到了一名中年男子,他是友谊商店关停后留守的几人之一。尽管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他还是向记者简单地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友谊商店的盛景。1978年,他进入友谊商店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门口站岗。尽管只是个门卫,但当时只要能进友谊商店工作,用青岛人的话说“那是很洋相的”。
进入友谊商店后他主要跟外国人打交道,所有人进店的都需要通过政审,“基本上所有同事的父母都是党员,自己本人是团员才能通过政审。他干门卫的时候,曾拦住了许多想进去看光景的年轻人,”尽管当时不允许普通市民进,但商店里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瞪着大眼闲逛,这些人大都是商店员工带进来看光景的亲戚朋友。很多亲戚就曾沾他的光,到店里看过光景,产自瑞士的进口手表、珠宝、的确良布、洗衣粉、香皂都让他们啧啧称奇。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友谊商店最红火的阶段,友谊商店在门口装上了霓虹灯,这里可能是“十年动乱”后,青岛第一家安装霓虹灯的商店。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霓虹灯亮起,几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门口聊天的场景,总让人误以为身在国外。
李立平是青岛九中的外语老师,在70年代,经常到友谊商店门口等着,主动跟外国人聊天,练习英语口语,在那个年代,大街上很少能见到外国人。经常是一有外国人经过,后面就跟着一群孩子围观。
当时在九中教美术的李立平发现友谊商店的外国人特别多,爱好英语的李立平便主动与外国人聊天。
跟门卫混熟之后,李立平还可以到友谊商店里陪外国人买东西。坚持在友谊商店附近跟外国人锻炼了五六年口语后,李立平的英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从一名美术老师变成了英语教师。多年后,李立平笑称那里是青岛最早出现的“英语角”。

原载青岛早报 2008.9.17 6版“沧桑巨变三十年”专栏
(李立平老师供稿)

微信图片_20250412112024.jpg 青岛早报 2008.9.17 6版“沧桑巨变三十年”专栏


李立平老师的同学张月华看了这篇报道后,写下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全文如下:



当你风花正茂,
一支笔洒满画。
当你年龄稍长,
知识给你力量。

英语,新的道路。
改行,是你的渇望。
任凭,困难重重,
毅力,战胜一切。

一生賭定教育,
做过绘画老师,
做过英语老师,
已是桃李满天下。

如今,退休,
又第三次改革,
成为一个摄影家,
活跃在校园里,
最美好的镜头留下!

你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给了孩子们,给了教育。
你是我们的榜样!
你的晚年幸福美满!

(作者:张月华)

巧了,昨天中午,青岛九中部分师生相聚,在远洋广场对面的波螺油子小店小聚,相见甚欢,气氛融融,频频举盅(酒盅,谐音九中),回忆九中难忘的学习时光。在酒店内拍摄合影,告辞时走到店外,又意犹未尽,在门前合影留念。

微信图片_20250411160532_副本.jpg 前排左起:李立平、魏书训、胡黎扬,后排左起:于力、张勇、周晓方、王青荣

微信图片_20250411160524_副本.jpg 左起:胡黎扬、张勇、李立平、周晓方、于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文史丨能看不能进的友谊商店》 发布于2025-4-1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