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的说法获得了不少女人的共鸣,她们似乎都有冯唐触及的苦楚。
冯唐谈到的女人弱点与男人的“不靠谱”,是个事实存在,但这个事实存在却不具有普遍意义: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因为男人“不靠谱”带来的苦楚。不是所有的男人都“不靠谱”。
冯唐误以为“不靠谱”是男人的天性。但是人类的婚姻实践并不佐证这种说法,也就是说可能有“不靠谱”的男性,却不是所有的男性都“不靠谱”。
人性常识告诉我们,造物主造人并未赋予男人必然“不靠谱”的特性。人性意义上的逻辑是:人具有的天性能力可能在后天的养育中得到提高与升华。例如理性、善良、悲悯、情感、意志力、审美意识等能力,会在培养中更上一层楼。
天性能力可能得到抑制,例如恶、懒惰、贪婪、自私、嫉妒、权力欲、幸灾乐祸等天性,都可能得到抑制。人的天性能力可以被抑制、被淡化,却不能被根除。
但人的天性能力受理性的支配与约束,并不具有必然性。人的天性能力付诸实践,都是理性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说,如果人具有必然“不靠谱”的天性,就不是人了。
但人可能变得“不靠谱”,却不是天性的必然。而是后天的人受外界影响发生的人性异化结果。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说明以上所述的人性逻辑并不复杂:上帝叮嘱亚当夏娃不要偷吃园里那棵树上的果实。若偷吃那棵树上的果实,必定受到严厉惩罚。但是亚当夏娃经不住邪恶化身蛇的诱惑,还是偷吃了树上的果实。结果受到了严厉惩罚:被驱逐出乐园来到尘世赎罪。
圣经里的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暗含的人性逻辑太重要了!却往往并不被读者重视:
1.上帝告诫亚当夏娃不要偷吃园里那棵树上的果实。说明亚当夏娃可能偷吃,也可能不偷吃。如果亚当夏娃肯定不会偷吃,或肯定会偷吃,上帝的告诫就没有意义了。
2.蛇的诱惑实际上是对亚当夏娃意志力的考验。
上帝之所以告诫亚当夏娃,是因为亚当夏娃可能偷吃,也可能不偷吃。这完全取决于亚当夏娃自己的理性及意志力。
理性与意志力是上帝赋予亚当夏娃的能力:自我判断与自我决断的能力。以及自我克制的能力。
这种能力被古罗马的奥古斯丁在读圣经中发现,于是奥古斯丁写了一部《论自由意志》,揭示了人的这种天性能力。他将这种能力谓之曰: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含有双重意义:自我判断与自我决断的能力,以及自我克制的能力,也就是通常说的意志力。
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为解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即“人是什么”的问题提供了伟大的思路。因为古希腊时没有人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
欧洲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高扬的“天赋人权”,是欧洲思想家沿着奥古斯丁的“伟大思路”发现的。
但是后人解释“天赋人权”的存在理由时,避开了提供“伟大思路”的《论自由意志》,只是笼统地说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属于自然权利。
这个空洞的说法缺乏逻辑力量:根据什么说天赋人权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自然权利的本源是什么?
所以避开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谈天赋人权,天赋人权就没有了本源。天赋人权没有本源,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天赋人权便缺乏存在的理由。所以谈天赋人权因为避开了《论自由意志》而缺乏逻辑力量。
缺乏逻辑力量的说法,不管怎样天花乱坠,都是苍白无力的。
所以必须从《论自由意志》揭示出天赋人权。才有逻辑力量,才有说服力。
需要指出的是: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虽然是天赋人权的本源,却不是终极本源。终极本源在圣经的创世纪里——也就是奥古斯丁所说的原罪说原理:上帝是终极所在。体现上帝意志的圣经是终极力量所在。所以说是圣经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提供了所向披靡的逻辑力量。
绕了一个大弯说了半天,旨在说明冯唐所谓的“女性弱点”引出的男人“不靠谱”是男人的天性,属于没有终极逻辑力量支持的空谈。于是不难看出,“不靠谱”并非男人的天性。
既然“不靠谱”并非男人的天性,冯唐的批评就没有普遍意义了。他由此出现的所有说法都是苍白无力的!
看来冯唐并不知道:婚姻中岂止女人有弱点;男人就没有弱点带来的自作自受中的苦楚?答案是:男女都有各自弱点,这些弱点造成的苦楚。
男人的弱点很多,其中在选择女人为妻上,太看重女人容貌便是个后患无穷的弱点。
据一位长期从事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专家讲:“漂亮女人婚后不给丈夫戴绿帽子的,连百分之十都不到”!专家接下来的话说明她对男人也很有研究:“有钱男人若不养小三,他肯定会去嫖娼。男人好色不淫者凤毛麟角,坐怀不乱人恐怕没有”!
听了专家的话感到震惊,百分之十都不到,岂不说明:漂亮女人给丈夫戴绿帽子是个普遍现象。
她又进一步谈道:“有个家庭条件、工作条件、经济条件,都很优越的青年,对给他忙活找对象的父母说:不要太漂亮的!父母听后愕然:难道找丑的?青年说:看着顺眼的一般人就可以了。那位青年接下来的话,让我这个研究婚姻问题的专家听了不能不刮目相看:漂亮妻子好是好,往往守不住妇道:即便她不勾引男人;男人也会勾引她。这是普遍现象。既然知道可能戴绿帽子,何必娶来家自找苦恼?”
专家的上述一番话让人深入反省:男人是强者,女人是弱者,这是人的天性。女人把男人视为自己的依靠,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怎么能把这个道理,说成是女人的弱点呢?
既然男人“不靠谱”不是男人的天性问题;那就是后天的人格问题、人品问题、道德问题、教养问题,乃至精神、思想、文化修养的问题了——这些问题都是后天应该解决的个人品性。何况“这些问题”并非仅出现在婚姻家庭中;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冯唐仅盯住女人的弱点与男人的“不靠谱”说事,对社会普遍现象视而不见——说明作家冯唐的视野与洞察力都有待提高。
作家创作小说既要写人,又要写社会,况且人都是社会中的人。
冯唐应该看看鲁迅的《阿Q正传》,为什么阿Q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的文学形象?鲁迅不仅写了阿Q的天性,还写了阿Q天性被社会异化后体现的“国民性”。
当很多学者感叹“今日的阿Q随处可见”时,反倒彰显出阿Q不朽的文学形象光彩!
冯唐若能从阿Q这个文学形象受到启发,就会深省到他讲的“女性弱点”与男性的“不靠谱”并非天性,而是受社会影响产生的人性异化现象。
既然这样,那么冯唐言之凿凿的“婚姻不过是一段旅程”就不是他说得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篇有待做好的大文章。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未重视这篇大文章。
婚姻不仅是(被冯唐否定)人生的救赎之路;还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人性的检验;对情感的深化与升华;对意志力的磨炼与考验。
如果说家庭是家庭成员避风的港湾,那么这个人生在世不可替代的港湾,却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由家庭成员用理性力量与情感力量打造出来的。
一个人爱上一个异性人并不难。难的是永远爱这个人。
如果说爱情是理性不在场的情感现象,那么永远爱这个人则是理性力量持久的不可或缺的证明了。这种理性力量既是天性的使然,更是敬畏意识永远在场的成功。而敬畏意识只能来源于信仰的力量。
前边讲到的“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是源于这个社会普遍地没有信仰而缺乏敬畏意识。
冯唐虽然在有信仰的世界生活过,但是他提出的“女人弱点”、男人“不靠谱”及“婚姻不过是一段旅程”的论断,说明他在信仰世界白白待过了,并不清楚:人性、理性、情感、爱情、婚姻、家庭、敬畏意识、宗教信仰等这些多么重要的概念,涵有多么丰富而又深邃的意义!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