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婉如丨55年后的使命之行(二) - 世说文丛

姚婉如丨55年后的使命之行(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赵家岭村

赵家岭,是我们在1970年的深秋之际,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被强制遣返到昌乐县鄌郚公社一个最偏僻、最贫穷的丘陵小山村。这个改变了我一生命运的日子是1970年的10月28号,农历九月二十九。
鄌郚的山会,就是秋后最大的集市。农历九月二十九是鄌郚秋后最大的山会,也就是最大的集市。
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一路上颠簸着用了近一天的时间把我们送到了鄌郚公社驻地,卸下了我们不多的家什,卡车就走了……我们跟着爸妈站在这个从来不知道的地方恐惧茫然地等待着,其实也不知道是在等什么,只是知道从此以后我们再也回不去青岛了,青岛已经成为我们日夜想念的过去的家乡……
过了不知多久,赵家岭派来了大约有10个人,他们推着独轮车来到鄌郚公社,装上我们的家什,我们跟随他们一起走向那个未知的地方,从鄌郚公社驻地到赵家岭村有六华里崎岖的山路,我们走了大约足足有一个多小时才到了这个偏僻贫穷的村庄,不知道这里是那么的贫穷和落后还是后话。
一进村子,独轮车队把我们放在了大队部门口,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们又一次等待着被安置,因为这里的人们都太穷了,没有人家有多余的房屋可以让我们住进去。这时不远处传来一阵唢呐声和一片哭嚎声,走近了渐渐地看见一群人全身上下都披着白麻布,像鬼似的身影,令我当时才7岁的弟弟吓得紧紧抓住我妈妈的衣角,躲在妈妈的身后,脸上充满了恐惧和不安,我们哪里看见过这种情景啊?这就是在赵家岭留给我们的第一晚的印象,这个情景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尤其是我弟弟,这个恐惧笼罩着他以后的整个人生。
后来,经过大队协商,决定把我们安置在李好忠的家里,让他家腾出两间屋子给我们住,李好忠是一个佝偻人,应该是患有强直性脊柱病的患者,早已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靠他的两个闺女(大妮子、二妮子,我们叫她们大姐姐、二姐姐)下地干活养着他。
当我们走进这个暂时栖身之地的屋子时,天哪!屋里比外面的天还黑,四壁皆是烟熏火燎留下的痕迹,黑咕隆咚的,只有一层纸糊的窗户只有白天能从外面透进来一点点亮光,这巨大的落差让我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无奈,我们只能开始慢慢地接受这个事实和适应这里的一切。
2000年,我和妹妹陪着爸爸曾一起回到鄌郚,因为我爸爸的不辞辛苦的付出改变了鄌郚人的命运和生活。他一直惦记着自己的辛苦付出,还有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赵家岭,不能忘记在赵家岭的日子里,那些好心善良的人们给予我们的帮助。于是我们又回赵家岭看望了那些父老乡亲。尤其是李好忠家的两位姐姐。
初来乍到,我们从未到过农村,更不知该怎样在这里生活下去,是李家的两位姐姐帮助了我们。
首先要是拾柴拾草,用炉灶做饭,我们啥都没有,两位姐姐让我们烧她家的秫秸和她俩搂的草。接下来就是要去挑水吃,我和爸爸去鄌郚供销社买了一个担张(扁担),一副白铁皮做的水桶和其他家把什。
赵家岭是一个极其缺水的丘陵山村,全村只有一口水井,这口井在沟底20多米深的地方,我和妹妹开始学着去井口打水,打水需要摆桶,是要用担张的钩钩去一个桶放到井里左右摇摆,摆到水后再使劲往上拉,担张才能把水打上来,无奈我们年纪太小,没有力气去摆这个水桶,我们常常是根本就无法把桶提上来桶又掉进井里,这时只能等着有人来挑水帮着我们把桶提上来,有时我和妹妹两人抬着一桶水艰难地爬坡抬回家。
这次再回赵家岭,又去看了那口井,依然在沟底,依然路很难走,不知道当时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后来有一个好心的年轻农民董桢主动帮我家担负起挑水的活,每天挑一次水够吃一天的了,2000年回赵家岭时特意去看望了他,我们不能忘记在我们最困难无助的日子里给予我们温暖和帮助的好心人。
大妮子、二妮子更是我们的恩人,那个地方农民的主食就是地瓜干和地瓜面、玉米面和在一起熬制的煎饼,她俩就主动担负起了帮我们推磨和摊煎饼的使命,一直到我们离开赵家岭……至今想起来,我们姐弟仨还都很想念她们,感恩她们对我们的照顾和帮助。
这次55年后的使命之行,除了要去看看我父亲亲手创办的鄌郚乐器厂和鄌郚镇设立的鄌郚乐器发展展览中心,另一个重要心愿就是再回赵家岭看看大妮子,现在活着的人只有她了,我们一行人开车来到赵家岭,虽然山路已不再颠簸,但是在去往赵家岭的途中一幕幕往事顿时涌上心头……
大妮子依然健在,二妮子已嫁到外乡。我们来到大妮子家里,我和妹妹齐声叫她“大姐姐”。她顿时就反应过来了,把我们迎进屋里。
我问大姐姐:“你还记得我们在这里的事儿吗?”她说:“记得nang!你爸爸你妈妈说‘拉琴拉琴’”!我们紧紧地拥抱着大姐姐,表示对她姐俩的感恩之情!
朴实的大姐姐,因为岁月的侵蚀,已经没有了多余的表情和语言,只是喃喃地讲着她和我们在一起的过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一直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叫什么呢,只知道是大妮子、二妮子……
在村头的一个山墙下坐着一个大约70多岁的老人,同行的同学问他,你知不知道赵家岭从青岛来的姚家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说:“知道呢,他们仨的小名俺村里都知道啊!”
赵家岭,不是我们的故乡,却是留给我们最深刻记忆和难忘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50415115904.jpg
微信图片_20250415115923.jpg

大姐姐说,这个房子早已不是我们当年住过的房子了,那处屋子早已拆了翻盖了。

微信图片_20250415115929.jpg
微信图片_20250415115933.jpg
微信图片_20250415115937.jpg

那口沟底的井。现在的井口已经变小了,远处的南崖是我和爸爸在1972年的腊月初八,在大雪中迷路后滚下来的地方。那也是我第一次想到了死亡……后续请关注。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姚婉如丨55年后的使命之行(二)》 发布于2025-4-15

评论

  1. #5
    Smart 游客

    期待后续

  2. #4
    梦梦飞絮XBB 游客

    往事并不如烟! 表情

  3. #3
    梦梦飞絮XBB 游客

    此文朴实无华真实的记录了一个小孩子因为家庭的缘故改变了年幼的命运轨迹,令人窒息泪目! 表情

  4. #2
    梦梦飞絮XBB 游客

    此文朴实无华真实的记录了一个小孩子因为家庭的缘故改变了年幼的命运轨迹,令人窒息泪目!

  5. #1
    jwm 游客

    朴实无华的语言,详实细腻的细节,引人入胜,仿佛置身其中。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