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座文学丰碑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座文学丰碑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有朋友看了英语电影《王子复仇记》后,向我提了不少有关《哈姆莱特》及作者莎士比亚的问题。因为《王子复仇记》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改编的。
中国知道莎士比亚的人不少。但看过《哈姆莱特》书的人就不多了。况且中国人知道的莎士比亚,也仅限于“英国著名戏剧家”这一点上,其他的有关莎士比亚的知识就不知道了。
英国有史以来出了三个无与伦比的文化巨人。一个是科学家牛顿,一个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丘吉尔,再一个就是文学家莎士比亚。但是多数中国人对莎士比亚的了解几乎是空白。所以我把朋友提的问题综合后,写了这篇文章,是为作答。也供一般读者参考。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也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戏剧。主人公哈姆莱特被誉为“人类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形象”。
整部剧讲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亲报仇的故事。
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与复杂性格,在复仇过程中体现出的内心冲突与精神挣扎,以及带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弱点的形象。所以四百年来流行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塑造文学形象最卓越的大师!”
中国文学理论界对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莱特》流行着这样的评价:《哈姆莱特》宣扬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旋律人文精神;再现了欧洲在资本主义前夕的封建统社会末期残酷的本来面目。
这种上纲上线的“宏大叙事”说法,除了表达笼统、空洞的抽象理论外,永远说明不了:为什么《哈姆莱特》成为世界文学界公认的顶端名著的问题?为什么《哈姆莱特》会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既终结了文艺复兴运动,又开启了欧洲二百年的启蒙运动?
这些在学界广为人知的问题,彰显了那些空谈《哈姆莱特》的文学理论家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并未看到:莎士比亚这部代表作中蕴含的“哈姆莱特命题”才是《哈姆莱特》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哈姆莱特命题”是剧中主人公的一句台词:“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这句简单通俗的台词为什么会成为“哈姆莱特命题”?这要从《哈姆莱特》问世后在欧洲引起广泛而又强烈的巨大反响说起:
《哈姆莱特》是在十七世纪第一天问世的。这部剧一上演就把观众震住了。欧洲人纷纷奔走相告:《哈姆莱特》拥有起伏跌宕变幻莫测的精彩故事与无与伦比的震撼力量!
很多观众在王子复仇带来的精神震撼中,却对主人公哈姆莱特的那句“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应该考虑的问题”挥之不去,陷于久久不能自拔的痛苦思考中……
欧洲人看了《哈姆莱特》后,为什么会有痛苦的思考?这要从文艺复兴运动的另一维度说起:
文艺复兴之所以会迅速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为什么会爆发有关。
文艺复兴运动爆发前的欧洲,在教会推行的禁欲主义中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文化、科学、经济等,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没有进步与发展。欧洲人不仅过着清贫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也处于单调枯燥中。那时的欧洲人连男女相爱、夫妻相欢都受到教会的条条框框限制。更有甚者,夫妻同床每周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其余时间不能同床。
教会推行荒唐的禁欲主义做法,都是打着上帝的旗号。因为那时的欧洲受到纸张与印刷术的限制,圣经被教会垄断了,其他人读不到圣经。
所以教会打着上帝旗号说的话,欧洲人都信以为真,都误以为教会推行的禁欲主义是上帝的意志。这是禁欲主义能在欧洲存续数百年的根本原因。
同样的反面道理是:十六世纪以批判教会滥发救赎卷为起点,避开教会直接听从上帝教诲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能一呼百应,遂成席卷整个欧洲的群众运动,主要是那时的欧洲解决了纸张与印刷术,欧洲人能读到圣经了!欧洲人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
教科书说欧洲中世纪处于黑暗、落后、反动的时期。这个说法虽然言过其实,但是中世纪前期的教会推行禁欲主义确实是个历史性的错误!窒息了欧洲的文化、科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欧洲人的正常生活。
所以当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看到十字军东征从阿拉伯世界带回来的承载古希腊文化、社会生活的典籍后,发现古希腊人在没有条条框框限制中活得自由自在,十分幸福!于是彼特拉克写了长诗发出了“我要过凡人的幸福生活”的呼声!这个呼声得到了全欧洲人的积极呼应。
不管是彼特拉克的“我要过凡人的幸福生活”,还是欧洲人发出的积极呼应,暗含的反对教会禁欲主义是十分明显的,反映了欧洲人对正常生活的迫切需要。这是“我要过凡人的幸福生活”遂成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之根本原因。
于是长期遭受压抑的欧洲人的生活欲望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一泻千里!
这种生活欲望的释放很快形成全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生机勃勃的活力!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于是后来的史学界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了“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说法。但是,生活欲望既是社会全方位活跃与繁荣的活力来源;也是社会人容易走上邪道的强大动力。
欧洲人正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释放了生活欲望,开始走上随性所欲、纵欲无度、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邪道。
最流行、最不可思议的是:原本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上流社会人,在朋友间,在聚会上,在闲聊中,竟津津乐道婚外恋与异性床笫之欢的乐趣及体会。
几乎所有的人类对床笫之私都视为不可言说的羞秘之事。但是那时的欧洲人,交流床笫之欢的体会,竟成为一种恬不知耻的时尚。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到了如此鲜耻寡廉的地步,离步古巴比伦灭亡的后尘就不远了。
古巴比伦曾经是个先进、发达、繁荣的国家,是两河流域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怎奈后来的国王心血来潮,向全国倡议发展卖淫商业以活跃国民经济。
于是卖淫嫖娼生意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卖淫生意如火如荼地繁荣起来了。
但是没过多久,性病开始出现,不久便泛滥成灾!性病在古巴比伦时,属于不治之症。这种不治之症愈演愈烈,遂成无法救治的巨大灾难。这场灾难导致古巴比伦的国力军事骤减成朽木不可雕也的境地!当赫梯王国入侵古巴比伦时,像摧枯拉朽一样灭亡了古巴比伦!
但是欧洲人是幸运的:文艺复兴运动中上帝一直在场,一直俯视着欧洲大地。当欧洲人在邪道上越走越远时,上帝让莎士比亚出世了!
不难看出,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都是唤醒欧洲人:认识自己是什么?认识人性的复杂与深邃,认识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莎士比亚潜意识里担负着上帝赋予他的神圣使命,是莎士比亚作品能接二连三问世的根本原因。
最终莎士比亚用《哈姆莱特》唤醒了欧洲人。当剧中的哈姆莱特喊出“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应该考虑的问题”时,这句话暗含的“人应该怎样活着”像一声惊雷响彻欧洲大地!
欧洲人开始反省:“人如此醉生梦死,与动物有什么区别?那还是人吗”?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震撼了欧洲知识界,唤醒了欧洲人——重回“人之所以为人”的轨道上来,反思欧洲人在持续三百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忘记了上帝的教诲,让欲望的洪流淹没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性。
于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哈姆莱特》问世后落下了帷幕。持续二百年的启蒙运动在十七世纪第一天开始了。
所以当东方读者沉浸在莎士比亚戏剧带来的精神享受中倍感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时,切莫忘记了莎士比亚用《哈姆莱特》为挽救走上邪道的欧洲人,为欧洲近代史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而涵有生命深邃意义的“哈姆莱特命题”,又何尝不是永远裨益人类的伟大箴言!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莎士比亚不仅仅是一座文学丰碑》 发布于2025-4-1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