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谈男人教养,读者有不计其数的回复,都是共鸣中的好评。由此折射出大陆人对目前社会道德状况不满中的殷切期盼——问题是社会道德并非是道德本身的问题。
陈道明说的都是实际生活中熠熠生辉的道理。
但是,看了陈道明说的这些“道理”后不禁掩卷沉思,有个问题涌现出来: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不纯是个男人的问题;也不纯是个女人的问题,而是个全社会的问题。
在男女都担负着共同的生活职责的时下,陈道明谈的这些“道理”不可能仅属于男人的教养修行。女人的教养又何尝不是这些“道理”呢?
所以“道理”属于男女共同的道德修行;所以陈道明突出这些“道理”属于男人的教养,是否有对女人不公、不恭之嫌呢?
若这些“道理”出现在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社会里,陈道明无疑是一位卓越的道德思想家。
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偌大的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鸡犬相闻的村落,任何忽视女人、轻视女人的做法,都会成为这个民族不啻愚昧野蛮的丑闻。
例如,歧视女性的波斯,即便因为有取之不尽的各种资源不存在吃饭问题,却遭到世界各国的鄙夷不屑。
所以陈道明讲的那些“道理”,看上去冠冕堂皇地切中时弊,却隐现着中国文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的流风余绪。
何况读者从陈道明“道理”演绎出的对陈道明“不世故”“远江湖”的赞誉中暗含的道理,难道不是女人的“道理”?
在如今的世道里,“不世故”“远江湖”处处难,可能寸步难行。世俗人都知道:人若“不世故”“远江湖”,那只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
至于从陈道明“道理”衍生出来的担当精神,则更不单单属于男人所有了。
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所谓担当是男女共同的社会责任。
例如大家都知道,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她与里根联手重振古典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立竿见影地扭转了二战后世界经济三十多年的低迷不振、停滞不前的局势,从而开辟了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撒切尔夫人身上焕发出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唯其这种担当精神结出的硕果,铺平了撒切尔夫人在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卓越的首相之一的路。
所以陈道明的“道理”,把担当视为男人不可或缺的教养,是否有无视女人之嫌呢?
陈道明既然谈男人,男人最重要的品质首先应该在女人面前体现出来:男人如何看待女人、如何对待女人方显英雄本色。
常识告诉人们:男人的教养,更多的是在女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尊重女性、呵护女性、爱戴女性、崇拜女性”,这才是男人教养的核心意义。
常识还告诉人们:一个有教养的男人,首先应该看明白了女人是什么——她们是母亲;是承载人世间的大地;是爱的希望与归宿;是弱柳临风中的婀娜多姿;是流水潺潺中的温情;是男人不可或缺的避风港湾;是男人不可替代的力量源泉。如果说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了文明时期,主要看女人是否拥有与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那么女人才是检验人类文明的试金石!
上述说法绝无贬低陈道明的意思。陈道明坚守正义与底线的精神,以及卓然不俗的人格魅力,都是文艺界有口皆碑的示范。
但是陈道明必定是艺术家、不是思想家。编撰视频的人把陈道明的那些质朴的、却是相对的“道理”,上升为道德意义上的绝对真理,就有点弄巧成拙了。
陈道明谈的男人教养,虽然有失于女人不在场的公允,却毕竟体现了陈道明关切社会道德问题的拳拳之心。这是让人肃然起敬的高尚精神。问题是艺术家的陈道明并不清楚:社会道德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道德沦丧,从来就不是道德本身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讲道德,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强调道德建设;学校几乎天天向学生灌输道德教育,为什么收效甚微?
道德的核心意义是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众所周知的人性常识却是:人天生就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动物都知道呵护幼崽、呵护同类,知道跪乳、反哺,何况人呢?
虽然人天生的道德意识需要后天升华的日臻完善,那是与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事。
中国有史以来讲了两千多年的道德,什么时候出现过让人满意的道德社会?这个答案在著名学者吴思的《血酬定律》与《潜规则》两部书里。看看这两部书就知道,道德虽然是个人化的行为;道德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却与社会体制有关。
换言之,道德需要生存土壤。这个生存道德的土壤就是正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正义大行其道的社会最重要的特征是:公权力在公开透明中运转。只有公权力在公开透明中运转的社会,才可能有公正公平。只有公正公平的社会才是道德生存的土壤。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公权力都是暗箱操作,哪来的公正公平?怎么可能正义大行其道?
无正义的社会又怎么能成为适宜道德生存的土壤?在没有公正公平的社会里,老百姓都知道:讲道德吃亏,不讲道德得便宜,谁还讲道德?老百姓都明白:行贿是不道德的做法。但是不行贿办不成事,只有不讲道德行贿才能办成事。谁还讲道德?
这些都是人皆知之的生存常识,与道学家讲的那些大道理无关。道学家应该反省一下了:道德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公正公平的社会里人们的自觉行为。
但是道德自觉行为的动力不是来源于社会,而是与心灵深处的敬畏意识有关。也就是说,敬畏意识既是道德自觉行为的动力,又是道德自觉行为不可或缺的监督。
敬畏意识来源于信仰。所以没有信仰的人不太容易有敬畏意识。这是中国有史以来一直没有出现良好社会道德状况之根本原因之一。
谈到这里,社会道德问题可以总结为这样两点:一个是,公正公平的社会体制才是道德赖以生存的良好土壤。一个是道德自觉行为源于信仰才有的敬畏意识。
所以陈道明谈到的“男人教养”看上去光彩照人,却不是个说说就能实现的问题。一个社会若缺了本文总结的这两点,所谓“男人的教养”很可能成为空谈。
舟笠翁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