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某中学教师造访寒舍。他提了很多有关文学艺术的问题。我对这些问题都作了解答。中学教师用录音笔对我们的交谈作了录音。以下是他根据录音整理的文字、又经我修改的文章。现奉献给读者参考。
问:刀郎演唱会在各地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您对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我不知道刀郎是谁,谈什么看法?你说的刀郎演唱会引发万人空巷,是否有点言过其实?万人空巷是指:家家户户都奔赴一个地方去,或庆祝或看热闹。以至于住宅都空荡荡了。
一个演唱会能万人空巷,不大可能吧?中国人像我这样不知刀郎何许人也,不在少数,绝大多数人不知刀郎是谁,怎么可能万人空巷?年轻人应该多看点书,提高文化修养,锻炼积极向上的能力。别跟着起哄造势时髦、鼓吹庸俗。
问:成千上万观众跻身刀郎演唱会,起码说明这些观众也是一种对阳春白雪的审美追求吧?
答:演唱会观众再多,也多不过当年电视机前看赵本山小品的几亿观众!但是几亿观众,改变不了赵本山小品是出洋相的本质。你说的刀郎演唱会,因为观众“万人空巷”就是阳春白雪?
我和青岛籍史学专家李洁都是音乐爱好者,又是好朋友。李洁是音乐界的消息灵通人士。他怎么从未向我推荐过刀郎?
年轻人要确立文化修养中的一些重要思想原则。这些思想原则是为人立世的基础。例如对文学艺术的评价,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对涉及科学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要讲逻辑——逻辑分析、逻辑论证。讲逻辑首先要讲本源,讲真理的前提,讲因果律。不能用人多人少作为评价的根据。
金庸的小说读者数以亿计,但金庸小说永远属于下里巴人,上不了大雅之堂。当年全国六亿人都批判马寅初,只有马寅初自己坚持他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十五年后,发动批判马寅初的人当面向马寅初承认:自己错了,马寅初是对的。
连老百姓都知道:价值判断主要看质量,而不是看数量。
问:谢谢您的提醒。听您的指点又长一智!其实我对刀郎素无好感!他那副俗不可耐的舞台形象就让人看了就生厌!至于台下万人跟唱刀郎,都是审美饥渴中低级趣味才有的躁动,借机宣泄廉价的情绪罢了。您刚才的批评,恰恰是我期盼的。
还有个问题:音乐会上的万人呼应是好事还是孬事?我怎么从未见过欧洲音乐会上有中国这种群情激昂的呼应?
答:台下呼应台上的精彩表演,哪个民族也有。只是呼应的品位不一样罢了。欧洲人鲜有对古典音乐会呼应的。因为古典音乐高雅、庄严、持重、典丽、温馨、深邃,听众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却不容易出现情绪的躁动。
问:大家都说音乐没有国界。至于为什么说“音乐没有国界”?这个问题却不是谁都能搞清楚的。我问过几位音乐专家,他们的解答总是让人感到缺了什么而不尽如人意。
例如最近网上转发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讲音乐的视频,他说“音乐是听觉艺术”——这不是一句废话吗?他又说“中国人听贝多芬的《命运》感觉就像鬼子进村了”。这显然是在胡说八道了。
答:那个周海宏讲音乐的视频我看了。他想用通俗幽默语言表达音乐的丰富内涵,却都成了抓不住关键问题的废话。在时间宝贵的音乐会上讲音乐,应该要言不烦一语中的,突出音乐的本质特性,让一听就听众茅塞顿开。他在那里喋喋不休滔滔不绝,其实旁边那些演奏家都表现出烦感来了。
这种特殊场合讲音乐,用你提到的“音乐没有国界”做开场白,最有吸引力。然后逻辑下来:
1.为什么说音乐没有国界?
2.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
3.音乐是什么?
4.作曲家创作乐曲表达的是什么?
5.歌唱家演唱表达的是什么?
6.演奏家演奏表达的是什么?
7.听众听音乐感受到的是什么?
瞬间闪现的这几个“为什么”,把要说的关键答案立刻突出来了:音乐是表达含有审美意义上的情感。
问:不管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歌唱家的演唱、演奏家的演奏、听众欣赏中的共鸣,都是表达了审美意义上的情感吗?
答:是啊!审美意识与情感都是造物主赋予人的能力。人类的审美意识与情感都是一样的。所以表达审美与情感的音乐没有国界。
中国人听了1956年上海姑娘辛沪光创作的《嘎达梅林》会感到置身于惊天动地的暴风骤雨中;会激情于万马奔腾的原野;会赏心悦目于雨后清新的内蒙古大草原……
外国人听了《嘎达梅林》又何尝不是沉浸在威武雄壮、海阔天高的审美享受中?
问: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没有音乐细胞”。这种人是否情感匮乏呢?
答:情感是造物主赋予人的能力。说明人人都有情感。但不同人的情感深度、浓度、档次往往不一样。何况人的天性能力会随着后天的条件发生变化。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呵护、培养、提高学生的天性能力。
说自己没有音乐细胞的人,一个是缺少音乐教育;一个是接触音乐少了。所以没有培养出音乐兴趣与感受音乐的能力。这种人的情感比较原始,显得单薄。凡是喜欢音乐的人,情感一般比较丰富。
问:记得有次讲座上您说过:今人的情感远不如古代人深厚。我很奇怪,您是怎样得出这种古今(人)情感比较的结论?
答:古代人读文章、读诗,甚至写诗,大都是“唱”。这个“唱”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文章、读诗、写诗。
“唱”文章的声调比较单一,却能用声调的简单变化感受到文章的情调,从而体会到文章的感染力。所以文言文的语气助词特别多。
你阅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就会看出,里边的语气助词增添了文章的情感力量,很有感染力。
例如项羽败走乌江时与船公的那段对话,含有动天地泣鬼神的力量,是借助语气助词体现出来的。读《史记•项羽本纪》,如果看不出这段对话的情感力量,所谓阅读欣赏就逊色多了。
“唱”诗的声调,自南北朝开始,根据平仄音律发声“唱”。南北朝人发明平仄音律就是为了“唱”诗。“唱”诗,就是通常说的吟诵。古人读诗都是吟诵。吟诵曾经是中国文人千年不变的习惯。但是这个习惯自从出现白话文、新诗后,中国人冷落了古典诗词,所谓古典诗词的吟诵习惯,也就逐渐消失了。这是新文化运动无意识导致的一大损失。
古代人写诗,先是“唱”出诗句来,反复“唱”几遍后,感到成熟了,再写到纸上反复吟诵中斟酌、推敲、修改。直到自己感觉完美无缺了,才能出手示人。
古典诗词有两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意境与情调。这是欣赏古典诗词的重点。
西方文化中的诗歌可能有意境。却不可能有古典诗词涵有的这种特殊的情调。
所谓特殊情调,就是古典诗词含有的情调,是用格律体这种特殊形式营造的音乐性声调与诗句字义汇聚成意境中弥漫的精神氛围。
很多人都忽视了格律体的功能:主要是能营造出有节奏感的旋律。声音有旋律才是音乐性声调。
格律体有营造音乐性声调的功能,是汉语的得天独厚!西方语言没有这个“得天独厚”。
明白了汉语的这个“得天独厚”,便知道墨西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翻译家帕斯,为什么用“发现新大陆”般的惊喜热忱地赞扬了中国古典诗词:“人类文学中独一无二的艺术奇葩!这是一份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但是古典诗词蕴含的情调,只有在吟诵中才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出来。所以欣赏古典诗词必须吟诵。所以我一再强调,古典诗词爱好者一定要学会吟诵。否则欣赏古典诗词难得“诗之三味”矣!
不管是“唱”文、还是“唱”诗,唯“唱”中才有的情感,便会勃发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享受。但是这种“唱”产生的情感波澜,今人已经很陌生了。
问:您刚才的这番话让我感到:今人的情感确实远不如古代文人了!今人欣赏古典诗词,都是诗句字义上的品读。因为不会吟诵,哪来的古代文人吟诵中产生的情感共鸣?更谈不上通过吟诵进入诗词情调中才有的精神享受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您今天的谈话是我平日读书中难以遇到的“受益匪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