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晨读偶记·大雅久不作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晨读偶记·大雅久不作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李白有一组五言古诗《古风》,《古风》组诗共有五十九首,创作于盛唐至中唐时期,非一时一地之作,是继承阮籍《咏怀》与陈子昂《感遇》而感时之作也。《古风》在体制上继承了阮籍《咏怀》的组诗形式和比兴手法,但规模更大,内容更广泛。这组诗以“古风”为名,既是对汉魏古诗风格的继承,也体现了李白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批判。其内容涵盖广泛,艺术风格独特,展现了李白诗歌中少见的沉郁与哲思。其第一首乃为言志之作,历来将之视为论述李白推崇风雅正声之诗。诗抄如下: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历代评注——

《瓯北诗话》:
青莲一生本领,即在五十九首《古风》之第一首。开门便说:《大雅》不作,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扬、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迨有唐文运肇兴,而己适当其时,将以删述继获麟之后,是其眼光所注,早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盖自信其才分之高,趋向之正,足以起八代之衰,而以身任之,非徒大言欺人也。

《唐宋诗醇》:
《古风》诗多比兴,此篇全用赋体,括风雅之源流,明著作之意旨,一起一结,有山立波回之势。昔刘协《明诗》一篇略云:两汉之作,结体散文,直而不野,为五言之冠冕。又云:建安之初,五言腾踊,不求纤密之巧,惟取昭晰之能。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观白此篇,即刘氏之意。指归大雅,志在删述,上溯风骚,俯观六代,以绮丽为贱,清真为贵,论诗之义,昭然明矣。举笔直书所见,气体实足以副之,阳冰称其“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洵非阿好,其纂《草堂集》以古风列于卷首,又以此篇弁之,可谓有卓见者。
 
这是一首名诗,几乎可以看作李白的创作宣言,文论史绕不开这首诗作。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作玉,《孟子》的文章比作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以下从诗歌结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三方面展开分析评论:

一、诗歌结构与文学史观
1. 纲领性开篇“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两句统领全诗,前句统摄对先秦至六朝文学衰微的批判(“王风委蔓草”至“绮丽不足珍”),后句统摄对唐代文运复兴的期许及个人创作抱负(“圣代复元古”至“绝笔于获麟”)。这种“分写两扇”的结构,展现了李白对文学史脉络的宏观把握。
2. 文学史批判的脉络诗中以“正声微茫”为主线,批判了战国纷争导致雅声式微、楚辞哀怨偏离正统、汉赋流于浮华颓波、建安后绮丽文风泛滥的文学史轨迹。李白借“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点明文学法度失传的核心问题。
 
二、思想内涵的双重维度
1. 对文学传统的忧患与复兴李白以孔子自况,提出“我志在删述”的使命,旨在通过整理文化遗产(如《诗经》删述传统)恢复雅正之声。这与《瓯北诗话》评价“直欲于千载后上接《风》《雅》”相呼应。
2. 唐代文运与个人抱负的张力诗中看似颂扬唐代“圣代复元古”“文质相炳焕”,暗含反讽。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实为“文胜于质”,李白借“垂衣贵清真”提出对质朴文风的追求,并以“希圣如有立”表达超越时代的创作自信。
 
三、艺术特色与突破
1. 温润雅正的风格一反李白惯有的豪放飘逸,此诗以《论语》般的玉质温润呈现。如“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用典含蓄,节奏和缓,展现“大雅”风度,印证程颢“温润如玉”的比喻。
2. 四层转折的深邃意蕴开篇十字的“大雅久不作”即包含四层递进:雅声衰微之叹→舍我其谁之志→时不我待之悲→知音难觅之憾。这种“一唱三叹”的笔法,将个人命运与文学史交织,形成沉郁顿挫的张力。
3. 对传统诗论的继承与超越诗中“正声”“宪章”等概念承袭刘勰《文心雕龙》,但突破性地将文学批评与个人生命体验结合。如“哀怨起骚人”既肯定屈原的文学价值,又暗指其偏离雅正,体现辩证的批评观。
 
四、诗史地位与争议
1. 创作宣言的定位《唐宋诗醇》称其“指归大雅,志在删述”,清代赵翼更视此诗为李白一生文学观的浓缩。诗中“绝笔于获麟”的典故,暗示其以孔子作《春秋》的使命感自期。
2. 时代局限与矛盾部分学者指出李白对唐代文运的描写存在理想化倾向(如“垂衣贵清真”),与其实际创作中大量采用乐府、歌行等非雅正体裁形成矛盾,折射出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分裂。
 
总之,此诗不仅是李白文学观的集中表达,更是一部浓缩的文学批评史。其以诗论诗的创新形式、宏阔的历史视野,以及“温润中见锋芒”的艺术特质,使其成为唐代诗学理论的典范之作,对后世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等理论产生深远影响。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现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娴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系统阅读《古风》组诗,深深被其丰富内容,深邃思想,纷繁意象所折服,这组诗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从抨击社会现实层面看: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目睹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因此在《古风》中对现实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与批判。如《古风·其十九》,在描绘了西上西岳莲花峰遇到仙女的奇幻场景之后,笔锋一转,“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将视角拉回到现实,展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叛军的嚣张跋扈,表达了诗人对叛军的谴责和对百姓的同情。又如《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惧。”讽刺了宦官和斗鸡之徒的骄横跋扈,揭露了当时权贵当道、政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从诗人抒发梦想抱负层面看:李白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这一情怀在《古风》中多有体现。《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歌咏鲁仲连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居功受赏,李白借此表达自己要像鲁仲连一样,以非凡的才能和孤傲的品格为苍生社稷出谋划策,功成之后却不贪恋荣华富贵。这种想象贯穿了他的一生,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状态的臆想。 
从感慨人生境遇层面看:《古风》中也流露出李白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如《古风·其二十》:“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通过对求仙访道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后,试图从神仙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人生苦短,而梦想难以实现,这种矛盾和无奈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类诗作是对魏晋游仙诗的继承。 
从崇尚自然与自由层面看:李白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天性在《古风》中也有展现。他笔下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雄浑壮丽,如《古风·其十一》:“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以宏大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同时,自然也成为他摆脱尘世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家园。他渴望像飞鸟一样自由翱翔,不受世俗的羁绊。这种对自然与自由的崇尚,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精神追求。

原载 作者公众号“读曰乐”
2025.4.23 08:57 青岛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晨读偶记·大雅久不作》 发布于2025-4-2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