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联强丨周氏兄弟的艺术 - 世说文丛

萧联强丨周氏兄弟的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01012215912.jpg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马太福音7:14)

1990年代初读过一本名为《窄门——周氏兄弟》的艺术家传记,作者周蝶慧是作品主人公周氏兄弟的姐姐,那时她在邯郸一家美术学校教书。作者引用了圣经的一句格言作为题记,也作为对周氏兄弟超拔探索精神的概括,我想没有比这句宗教箴言更贴切的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周氏兄弟在艺术求索路途上以凤凰涅槃般的精神,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们朝圣的态度,在世俗与命运面前的不屈不挠,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文章是那样的打动了我,那时我刚开始接触美术方面的书籍,《窄门》也是我文学阅读经验外第一本美术方面的书。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本书我是在胜利油田采油厂门楼下一个废书摊上买到的,那年头我经常到废书摊买书,第一是便宜,但最重要的是,书店卖不出去的书多是文化哲学方面的,这也是我阅读的兴趣点。那时我的人生有很多疑问,那个叫东营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引起我对诗意的看待,或许只有这样的书籍才能对我有更多的帮助。作者周蝶慧拨开世俗的偏见,把真实的周氏兄弟对艺术的赤诚的魂灵展示在我们面前,我想在当时人们对他们的艺术还是新鲜与诧异的。

微信图片_20201012215821.jpg

周氏兄弟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八十年代他们就受美国之邀远涉重洋,他们的艺术在客地赢得了猎奇的美国人的最高荣誉,并很快风靡世界。二零零八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周氏兄弟艺术三十五年展”,周氏兄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时他们是以世界顶尖的艺术家的身份出现的。八十年代人们对他们的艺术充满怀疑和偏见,那时人们正开始了对现代艺术的实验,并有粗糙不可思议的怪异作品出现,现在正被中国美术史家无知地写进文化史。周氏兄弟此次的展览被誉为中国美术馆当年的最有影响的四大展事之一,政界、文化界、收藏界、媒体的很多知名人士参加了开幕式,展出他们各个时期作品一百多件。这时周氏兄弟的作品单件的价格在五百万美金以外,在美国他们买下8.5万平米的场馆建立艺术中心。他们的富有与慷慨让不大自信的国人开始重新关注他们的同胞,还有他们的艺术。而他们的艺术的灵魂正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旨归,并在对西方艺术的持续的反观中不断获得灵感。我想中国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对西方艺术观念与方式的生吞活剥,而周氏兄弟是以中观西,并开拓了一条能被世界解读的艺术方式。他们在艺术上的意义值得我们思索。

微信图片_20201012215843.jpg

周氏兄弟在艺术上有过苦苦求索的过程,开始他们并没有找到在艺术上能圆满表达自己生命的自由方式。他们童年在文化上的启蒙是纯中国化的,他们的前辈有很好的中国传统文素养,对它们的心灵产生过影响,他们习练过中国书法,所以对东方以灵的艺术方式有很深的理解。他们成人后在剧团做过美工,我想这些经历对他们很重要,这些生活的方式影响着他们思考的元的基点,还有驾驭大幅作品构图的能力。周氏兄弟是少数民族,我想他们对事情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没有汉民族的框框,在与世界的交融与互化中,很容易进入到一种神秘的体验境地。如少数民族舞蹈家杨丽萍的舞蹈《云南映像》和《孔雀舞》,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多的是生命与世界万物的某种冥合与交流,但汉化的文化更多的是儒家文化对人的天足的剪削与阉割,道家文化提倡人与天合,但更多的是对生命太息状态的执着,生命中的感动与张扬的表现在童年的时候就胎死腹中。这种理式与感受并存的对世界的感受方式是扁抑的,是以玄化代替生命的本真,这种生命的被规定化的理性化,使我们在拥抱世界的时候总是隔着厚厚的墙,这也就是中国艺术为何程式化的深层原因。而中国少数民族相对比较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使他们在感知世界的时候,远离儒家学圈,接近一种艺术创作的元状态,这种元状态没有规定性,更多的是生命的裸露和生命感受的本真。我想周氏兄弟就是在这种母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种环境正是保护他们艺术创造的避护所,使他们的天才的萌芽得以被保护。

微信图片_20201012215847.jpg

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交流史上重要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舶来的文化被不分糟粕地源源不断输入中国,这种不分血统的文化交流相对来说是有其先进意义的,我想在文化方式上,还有对世界的看待上有很多先进的思想需要补充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譬如我说的那种生命“元状态”的描述,哲学家海德格尔哲学的要义就是对这种生命状态在文化上的一次努力,他的哲学上的贡献改变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面貌,为文化的开拓开创了新纪元。他在哲学上的贡献对中国生命哲学提出挑战,在中国出现了很多在生命美学方面的美学大家,如潘知常先生。我想我对所有上述文化现象与哲学要义的描述,旨在为周氏兄弟的成长搭建一个接近他们生命状态的生活框架。

微信图片_20201012215850.jpg

八十年代西方表现主义大师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毕加索、高更、梵高等等。我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更多的人是投入到西方文化的体验中,做了西方文化的实践者。因为中国文化在辛亥革命以后更多的提倡知识的实用化,这种实用思想表现在文化交流初期,在美术上实是为了西方绘画对事物的描绘真实对传播和交流的一种快捷的最佳方式。以后西方绘画用来改造中国画,中国人在那时明显感到传统文化的颓败不堪。中国文化经历了近百年的文化西化和泛西化的进程,发展到当代,这种调整还在继续,不知道中国的文化面貌与艺术个性还需要多少时间来调整。我想周氏兄弟在八十年代也接受到了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他们有过到上海舞蹈学院学习的机会,那时正是外国文化绍介的高峰时期,我想外来文化一定对他们产生过不小的震撼。与别人的拿来主义不一样,他们是在寻找自己表达的语汇和生命感受,他们更多的是对所有艺术要素的重组,当然生命的激情把这一切都激活了。他们家乡花山岩画像一位神秘的天外来客,少年的时候他们就被这些远古的生命符号所感动,并拿他们没有遮蔽的眼睛看待着这些远古的访客,他们的生命在这些神秘的符号中穿行,他们感受到了远古先民生命的狂欢与欢愉,在那时他们不知道这些神秘的文字是为他们准备的,需要他们带出深山,借用他们的魂灵的涤化与升华,以更耀眼的广袤的生命形式,来感动人们。他们这种童年的“遭遇”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一次的灵光再现中绽放出光华!是的!这不就是他们要寻找的艺术吗!这个神秘的暗示在童年的时候就在这里等待他们,在几千年后终于在这里与智者邂逅,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的一切需要解读,一切需要生命的烧灼。

微信图片_20201012215854.jpg

周氏兄弟的艺术灵感来自远古的花山岩画,他们作品中的形象符号就是被生命激情喷射过的花山岩画,那跃动的神秘符号,那充满生命情感的色彩,灵动的东方线条,是抽象的现代艺术的巅峰之作。他们的作品充满东方的灵性,也有西方艺术的精华,更多的是生命元状态感受的纯粹的活力,生命的奔腾激情当与抽象的先民生命符号邂逅,碰撞出瑰丽的生命火花,他们找到了能够完美表达自我的生命形式。他们在表达上比毕加索更纯粹,所以更耀眼,他们的价值正被更多的人不断认可,其实一切已经被认可。他们艺术上的成功为中国艺术的展开树立了一个参照系。


周氏兄弟简介

周氏山作和周氏大荒,世界著名的当代抽象艺术家,他们形成了联合创作的风格,自从1986年赴美,凭借自身的努力加上天分,已成为欧美上流社会的艺术明星。他们的画作受到了世界收藏家及社会名流、博物馆、基金会的追捧,经常在世界各地展出,成功展现了深刻的东方哲理及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当代艺术观。



萧联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萧联强丨周氏兄弟的艺术》 发布于2020-10-1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