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别让“包装”毁了“角”——吐槽融媒体栏目“角儿来了” - 世说文丛

学周丨别让“包装”毁了“角”——吐槽融媒体栏目“角儿来了”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学周丨别让“包装”毁了“角”——吐槽融媒体栏目“角儿来了”.jpg

《角儿来了》是央视戏曲频道一档大型融媒体互动节目,刚推出时,我颇为期待。原因有二:一是作为戏迷,很想通过这档节目了解一些“角儿”舞台下面的故事;二是作为电视人,很想通过这档节目看看各种形式与内容及传播方式是如何相融的。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多,看过几期后,觉得这档节目毁掉了我很多兴趣,最近看了介绍马派名家朱强一期,更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今日闲来无事索性吐槽一会。

戏剧是“角”的艺术,“角儿来了”是一个好创意。成角,是每一个戏曲演员的愿望,需要付出相当艰辛的努力,更需要一份天赋,也就是说成角起码需要两个条件,首先你得想吃这碗饭,其次老天爷也赏你吃这碗饭的机缘,二者缺一不可。前些日子,青岛出版社让我校对《毛世来先生戏剧年谱》一书,从中看到了成角儿的艰辛和机缘,加深了我对角儿的理解和了解。央视戏曲频道有丰厚的资源,推出这样的节目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是角儿展示自己个性与多面性的第二舞台,是戏迷了解角儿卸去浓墨重彩,褪掉戏曲人物面具后其本尊的最佳渠道,可是,这档节目办到现在,却让我大失所望,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包装过度,二是主持越位,三是哗众取宠,四是虚招泛滥。

先说包装过度。戏剧是程式化的艺术,是重视包装的,可戏剧包装讲究的“对”,所为对,就是强调符合内容的包装,比如服装讲究一个“宁穿破不穿错”,不能让寒窑苦度的薛宝钏穿李艳妃的凤冠霞帔,尽管后者华丽却不是她的衣服。化妆也一样。按说,“角儿来了”节目的编导应该是懂戏的,也应该从戏剧舞台上找节目包装的灵感,可是,很遗憾,这档节目的包装走进了“电子迷雾”中,过分重视新技术的运用,用得不是地方,本该强化的被弱化了,形式与内容不匹配,好端端一盘菜被多余的调料弄得味道怪怪的。

再说主持越位。主持人,顾名思义是穿针引线的,一个好主持人应该像星级酒店里的背景音乐一样,似有若无,尤其是“角儿来了”这样一档节目的主持人更应该如此,可是,在整档节目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在舞台上和“角儿”争宠的形象,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节目的定位,忘了谁该是主角。用戏做个比方,就是《红娘》里的“小姐”压过了“红娘”,《锁麟囊》里的卢夫人盖住了薛湘灵。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是打开角儿的心扉,做好观众的向导,再多的动作就是多余。打开心扉需要一把钥匙,做好向导需要一张地图,主持人应该在这上面下功夫,而不是和角儿在台上抢戏。

再说哗众取宠。这可能是被一个“融”字害的。自从融媒体成为时尚话题,各种所谓“融”的概念漫天飞舞,余生也早,对这样的时髦颇不适应,我不知道“角儿来了”的受众对象是如何确定的,总感觉它没有针对自己该服务的对象,一个简单的问题用复杂的形式呈现,让一个成年人去演儿童戏,难道这就是网络时代的融媒体节目,如果融媒体果真如此,那它的生命一定不会长久,因为从中看不到编导的智慧,只看到智障,这样的融合生出的“骡子”式的节目一定不会有生命力。

再说虚招泛滥。角儿对自己的艺术都颇为自负,称之为“玩意”,听着随意,骨子里透着自信和骄傲,什么是“玩意”,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看戏多了自能体悟一二,比如《智取威虎山》座山雕的一场椅子功是玩意,再比如《锁麟囊》里的三让椅是玩意,《失子惊疯》里表现胡氏喜而急、急而惊、惊而疯的疯步、眼神与水袖是玩意,“叫小番”的嘎调是玩意。玩意是真功夫的代名词,“角儿来了”要通过另一种舞台呈现玩意,这才会让观众感到过瘾,可惜,“角儿来了”过度的虚招,泡沫化的呈现,让角儿的光彩没有充分展现。

以上絮絮叨叨一番吐槽,是我看“角儿来了”的一孔之见。单说朱强这一期,该突出的好多地方没有突出,比如作为头牌,他几乎没得过大奖,这就很有意思,但语焉不详,含糊而过,朱强对恩师张学津去世一段的演示用了情景再现,其实是出力不讨好,淡化了朱强的真实感情,这一段让他自己讲出来比任何表演都要感人,可以说导演用力过猛了……

常言说,看人绣花不难,艺术永远都有遗憾,“角儿来了”也一样,我看电视少,这是我常看的栏目,爱之深责之切,但愿这档节目能名副其实,为戏剧,为电视,为融媒体作出有益的探索。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别让“包装”毁了“角”——吐槽融媒体栏目“角儿来了”》 发布于2020-10-14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