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丨《灵的编年史》:汉语实验小说的新界标 - 世说文丛

邱华栋丨《灵的编年史》:汉语实验小说的新界标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01017075806.jpg

作者简介


邱华栋 1969年生于新疆昌吉市。15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免试破格录取。现任职于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12部,中短篇小说200余篇。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韩、俄、英、德、意大利、法文和越南文发表和出版。曾获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上海文学》小说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国·李庄杯”十月文学奖等。


长篇小说《灵的编年史》——姑且先这么来判断这部作品的文体吧,它的作者署名为霍香结,男性,常年住在北京郊区,曾用笔名萧乾父、亚伯拉罕·蝼冢、贾勤,写过多部极具实验性的小说和诗歌以及论著。采取这种纯粹实验性写作姿态的汉语作家并不多,因为这样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完全是不靠写作来吃饭的,他必定有其他的谋生之道,也必定因此而抱负不凡。

我手头有几本霍香结自印的诗集和思想片断集子,如《黑暗传》《灯龛》等,都很有意思。霍香结在2010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地方性知识》。这是一部在田野考察基础上用方志体例完成的文学人类学著作,当时就很受我的关注。2017年,《收获》杂志的长篇专号秋冬卷发表了霍香结的这部《灵的编年史》。这是一部用非线性方式陈述现代精神高度的拟经性叙事作品——那么,我们还是确定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吧。霍香结的知识、才华、品位,乃至于性情、感受力和判断力,都通过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出来,那些看来十分庞杂的各类经验,在作品里形成了一个足供思考的整体。

面对这一文本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比较困惑,因为我们对它的评价,既借用不了传统小说的理论框架,也无法使用百年来现代小说的理论尺度。这部作品十分特异,可以说,在固有的小说评价坐标所及的每一个点上,这部作品都刻意地与之保持了距离。因为这部作品的吞吐量很大,有着磅礴的气势和形式上的绝对新颖。《灵的编年史》十分不好辨认和阅读,读者在一开始接触它的时候会陷入一种茫然之境,会感到畏惧和懵懂。但是不要紧,这恰恰说明你进入了这部小说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无人之境里了。这是那种创造性极强的作品所带给我们的广阔的荒野、丰富的夜间森林,有着条条小径深入其中,带领你逐步进入。

阅读这部作品,可能需要读者有一些庞杂的人文知识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准备。比如对时间的运用,比如百科全书派小说对知识的正向和反向的使用,比如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反讽和拆解,比如梦幻叙事小说的梦态结构,比如语言辞藻新奇华丽微妙多义的新小说和新派寓言小说的能指与所知的方向不定,都是读者靠近这部小说的路径,比如数学小说和哲学小说。当然,仅有这些还不够,那么读者当然也可以选择读不下去的时候,把这本书愤怒地扔在沙发上,让它在一边待着。

这都是可以的。正如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进入一种无人之境,你在阅读的时候也可以自由自在。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作者在文本的世界观设定的想象世界里,加速了语言、知识、想象的运转,提供了一种猜谜和历险般的方程式,让我们感到了为难,感到了惊险,感到了冒犯,感到了畏惧。这就是霍香结在暗自发笑的时刻。

我们必须要面对这部作品。本书算是汉语小说的“横空出世”,是当代叙事性作品的一次耀眼的事件,但大家的注意力现在太分散了,往往注意不到。我觉得《灵的编年史》为汉语小说提供了一个可供分析的奇诡、新异、深广的异质性的文本,探索了当代汉语小说的新边界,并树立了一个醒目的界标。

拿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灵的编年史》的时候,我注意到白色封面上有个腰封,上面有几行字:《灵的编年史》、“秘密知识的旅程”“鲤鱼教团及其教法史”“一部开放性的百科全书小说”这些字样,我觉得这些字样就是进入这本书的钥匙所在。

在书的环衬上,是这么说的:“《灵的编年史》是作者结撰十五年的精心之作,表现为百科全书的样式,是汉语语境罕见的以知识想象为推动力与结构方式的长篇小说。作品以大元即十三世纪上下至二十一世纪中期一千年的时间跨度,以欧亚大陆直抵中国腹地的空间幅度,抟取中西方知识的精华,虚构了一种‘法穆知识’,并以该知识波及的个人命运、历史皱褶、伦理转换为书写场地,展示出复杂的世界观和庞大的知识系统,并显现出向内探求的微妙和深度,显示了作者文字创世的野心与能力。其丰沛、精密、光润的细节,让人惊叹。”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要仔细地阅读这本书的前言,里面提供了我们阅读此书的方法——毕达哥拉斯阅读法。当然,也许这还是障眼法。然后,读者读到了两行字:“选择从左手边开始的,他选择的开头乃阳遁开局。”就像阅读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和帕维奇的《哈扎尔词典》一样,这本书进入的路径有很多路标,而且奇特的地方是它在排版上,每一页都从中间分为两栏,一开始左边一栏的读法是从左往右,右边一栏的读法是从右往左。但是到了一百七十九页,左边一栏和右边一栏的读法又颠倒过来,同时,在书眉上显示了正读和倒读的两个页码顺序。所以,这本书简直是对阅读的极大挑战,没有耐心,没有阅读的信心,都不能挑战这本知识和反知识的迷宫之书。尽管作者给了你一个个的线团,你也许还是会感到了烦躁。因为它的复杂,因为它的繁茂,因为它的难度,也因为它的伪装让人气恼。

我还记得,1985年是中国艺术家难忘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中,文学里出现了“寻根热”、先锋派、魔幻现实主义;音乐中有人开始关注约翰·凯奇;而美术界则迎来了一次全面的爆炸,其前倾的先锋姿态甚至领先于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各门类当代艺术。先锋艺术家们高举新创造的旗帜,使实用理性和人本主义成为当代的时尚精神。但这场艺术运动也带着很强烈的文化功利目的,从而成为城市勃兴的改革浪潮背景下的艺术滥觞。一场洪水过后,大部分人已归于死寂,注定成为灰烬与沙砾,只留下了几块巨石,依旧向前不断滚动。

先锋的姿态永远是前倾的。进入1990年代,先锋作家们在极度的困惑与茫然中开始了重新地定位。先锋艺术家的队列也是不断地前进、分化与瓦解的队伍,意志坚定者与逃兵、喧哗的小丑或英雄不得不走在同一条路上。那些先锋艺术家在抽象主义、波普艺术、装置、行动艺术、后现代浪潮、新材料艺术、视像艺术织就的蛛网中左冲右突,寻找着对自身的真正把握。作家们呢?同样在喧哗中沉寂的沉寂,前进的前进,不断有新人加入这个队列里,却并不容易被辨认,在这些创造者里面,霍香结就是其中一位。

有些批评当代文学“成就不高”的人,其实往往都不读当代文学。这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你不看,你怎么张嘴就来呢?某天我碰到一个人跟我说,现在的小说实验性和先锋性都没有了。我们已经多年没有小说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了,那些老先锋,比如余华后来擅长白描了,马原后来写了一部《牛鬼蛇神》,尽管结构上仍旧采取了时间倒序的手法,也不怎么前卫了。我告诉他,那你读读《灵的编年史》吧。这本书的作者霍香结,将因为这部作品,而与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翁贝托·艾柯,法国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前南斯拉夫作家帕维奇,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博尔赫斯建立起亲缘关系,霍香结也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并且更加前倾。
 

其实,就像霍香结这样,还有很多青年作家,写出了很独特的实验小说。这些年,汉语小说的实验精神一直在那里闯荡,很多新人在写新的小说,只是不大被评论家、大学教授注意。他们好像才注意到一群东北小说家,如双雪涛、班宇等。他们没有看到更多的实验小说家。比如,康赫的长篇小说《斯巴达》,薛忆沩的一些小说,还有“黑蓝网”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依旧在文本结构、想象力空间和汉语的精微性上做出了很好的探索,但注意他们的人不多。

我作为一个当过多年文学编辑的人,习惯保持一种宽阔的、包容的视线,对新的、生长的东西总是抱有巨大的热情。我注意到霍香结很多年了,他似乎就想在实验和前卫、先锋的道路上狂奔。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操持主编了一套书。这套书就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前沿文库”,先后出版了两辑,一共十七册,可以说是阵容可观、不容忽视。这十七部小说,让我看到了年轻小说家的锐气、想象力和对汉语文学的创造性探索,令人激动。

在“小说前沿文库”中,我前面提到的霍香结的那部长篇小说《地方性知识》就很独特。这是一册表面上看是一本地理学意义上的地方志,实际上,它是作者霍香结虚构的关于中国的地方志的想象元素的虚构作品。真真假假,假亦真来真亦假,完全是一部虚构小说。三十多万字的篇幅,其表面扎实的学术性呈现,掩藏了其内在的虚构文学想象力的阔大和锋芒,让人惊叹。

在那套丛书中,很多作品都应该被关注。比如姚伟的长篇小说《尼禄王》,以新历史小说的手法,描绘了古罗马暴君尼禄的内心世界。

生于1988年的刘博智的小说集《双橙记》里,收录了他的三部中篇,他对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的探索非常有兴趣,从人的内心探索了种种微暗的表现。

徐淳刚的《树叶全集》,书名听着不大像一部小说,但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由十八个片段构成的小说集,集合了数学、生理学、博物学、幻想小说的因素,就像树叶一样茂密和疏影横陈。

梦亦非的长篇小说《碧城书》,叙述的是贵州一个鬼师家族几十年的事件,将人和城镇的诡异另类历史结合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边疆僻壤之地,人和大地与天空、灵魂的关系。

向祚铁的短篇小说集《武皇的汗血宝马》,收录的十三个短篇从现实的、历史的层面展开了书写和想象,显示了作家本人处理历史材料和现实生活能映射的能力。

恶鸟的《马口铁注》,是一部关于小说的小说,又可以是一部“元小说”。这部小说充满了游戏的精神,就像在玩一个沙雕,作者在写作小说的时候,雕刻了它,又顷刻瓦解了它。

侯磊的长篇小说《还阳》,将北京的都城历史和对现实的反讽,与一个太监的生活纠结在一起,给我们描画了一个永远在记忆的城市:北京。

已经去世的云南青年作家余地的小说集《谋杀》,在文本的实验上走得也很远。他在互文性、杂糅、回环叙事、小说的时间意识上,都做了很好的、精雕细刻的探索。

还有贾平凹隆重作序的小说《村庄疾病史》,写的是当代“新农村人”的各种慢性疾病——这个乡村人在表面的高歌猛进中,正在被慢性病缠绕,陷入衰亡的陷阱中。

河西的随笔和小说都写得好,他的《平妖传》是对古典中国小说的一次致敬、戏仿,在复杂的同构关系中重新确定了小说幻想和想象的魅力。

杨典的《鬼斧集》、人与的《智慧国》,都是跨越文体的文本,很难说是小说、思想随笔还是模仿宗教文本的拟文本,但显示了作家的创造力,和他们那种无畏的前行姿态。

张松的《景盂遥详细自传》则是一部荒诞和黑色幽默风格的小说,带有强烈的本土魔幻色彩,在展现人的存在和境遇上有新表现。

《现代派文学辞典》也是一部怪异的文学辞典。作者选取的词汇,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文学词汇不一样,但是给我们打开了无数窗户,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文学的堂奥。署名作者贾勤,难道不是霍香结的另一个真身?

同时,这套书还有霍香结主编的两册《乌力波》,作为这十多本汉语实验小说文本的一种注解。《乌力波》是欧美实验作家和数学家构成的群体给自己起的名字。这本书收录了西方和中国作家的一些新的实验小说。想想吧,数学家和文学家都结合起来了,其中一个诗人利用数学原理,写出了一百万亿首诗歌。让我们记住他们中间最突出的名字:雷蒙·格诺,一个法国作家。

因此,我们看到了霍香结在实验小说的推动上早就十分突出,他做了很多事,不仅策划出版丛书,还化身为多个作者,写出了多种文体的作品。

我再提另外一位实验性作家——康赫。对于很多人来说,康赫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我来说,康赫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响当当的小说家。他曾经出版过一本向詹姆斯·乔伊斯致敬的长篇小说《斯巴达》,我更喜欢这本书原先的名字——《南方生活样本》,这个书名才更加贴近其内容。在这本书中,康赫显示了他卓越的才华,将结构、语言、想象力和艺术家的个人生活完美结合的能力。此外,他还写过几部戏剧作品,在一些剧场演出。

康赫给人的印象是边缘和孤独的。2015年的一天,我拿到了作家出版社李宏伟编辑出版的、康赫的长篇小说巨著《人类学》。没错,是一部长篇小说叫作《人类学》,而不是一本真正的人类学学术著作。

过去还没有一本小说叫做《人类学》。我见过一本小说叫作《元素周期表》,以及《罗马字母》,或《宇宙奇趣》。我知道这本书最开始还叫作《入城记》。小说写的就是一个人的入城记。入哪个城?当然是北京了。但现在叫作《人类学》。这部长篇小说康赫写了很多年,全书共分九章,一共一百三十三万字——这个篇幅是相当宏大了,任何人拿在手里,都会觉得这本书比一块砖头还要重。当年陈忠实说过的那句“要写一本给自己当枕头的书”,那康赫显然也是完成了这个梦想——这本书不仅能当枕头,还能当砖头,去砸中那些对现代汉语实验小说轻视的人——还是有向着伟大梦想前进的小说家存在的,康赫就是一个。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呢?在这么一篇篇幅短小的文章里,我只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小小的入口。康赫,浙江人,多年在北京生活,也时不时回到浙江的一座小城市,他的故乡。但在写作上,像一些一生都在与一座城市死磕的大作家那样,康赫非常具有雄心,他选择了北京作为对象,他以不断入城的方式,以复原记忆、零距离生活、实在记录和想象的方式,不断地出城、入城,入城、出城,和北京相遇,写下了一个人和一个时代,一群人和这整个时代,写下了他对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出出入入的所有的感觉、记忆、印象和一个个的人,他们面目或清晰、或模糊地聚集在叙事者的周围。

这些人物、故事、感觉是被严密组织起来的。小说有着严密的结构:九个章节,每一章都在十五万字左右,都是一本小书了,每一章都有一个主题,如同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的每一章都对应着神话中的情节一样,康赫的《人类学》每一章也有一个主题,每一章在写作形式上也有巨大的变化。比如,有的章节十多万字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你读着非常有语调。比如第四章的风格是阴郁的,写的是“恶”的主题。再比如,有的章节完全是方言写作,而且康赫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写浙江方言,他也能写北方方言,他能写陕西方言,也能写四川方言,多种方言的书写交织在他那消化一切的汉语书面语中,使这部小说在语言上就成为一个奇观。小说的每一章又分为带有小标题的小节,我觉得它有很多入口,从任何一处读起来,你都能找到阅读的乐趣。

作为一个在当代文学的生产现场的人,我较少看到霍香结和康赫这样的作家。他们是坚定的、耐心的、自信的,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有着伟大小说杰作的标准,这标准由难度、长度和丰富性、复杂性,由语言的足够丰富,由结构的非常复杂构成,就像是恢宏或者怪异的大厦和迷宫那样,他们在建筑属于自己的想象力结构。

我想,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和康赫的《人类学》,都是这些年不能忽视的汉语小说中的特异之作,假如你装作对此视而不见,那只能是你的目光短浅。由此可见,汉语小说的实验精神依然存在,在年轻作家那里,存在于大地的缝隙里,他们顽强地掘进,从不故步自封,他们将汉语小说的可能性及其边界展现出来,并不断地预言着未来。

面对霍香结的《灵的编年史》,面对康赫的《人类学》,这两座汉语实验小说的新界标,最好的办法是读起来。所以,先锋文学是一种姿态,一种躯壳,一种精神,一个向度,一个箭头符号,一股流水,一团火焰,一次生育过程,一个行动本身。它永远都呼唤你的加入,而你将注定永远年轻。

微信图片_20201017075650.jpg

《灵的编年史》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灵的编年史》是一部以非线性时间进行叙述的体现作者繁复织体美学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约莫在十三世纪,但不限于十三世纪,那是一个波云诡谲充满杀戮与征伐的年代,欧亚大陆上各种力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辽阔的十三世纪,上亚西亚的黄金白银城市,以及对世界岛之大陆与海洋的探索正迎来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缝合;东方蒙古部落的崛起,至第五代可汗忽必烈以法汉之名称帝,建立大元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忽必烈成为一代空前宏大的帝王。十三世纪人类文明的结晶形式仍然是宗教,故此世界各地的宗教团体接踵而至大都。各语种中的交通史文献表明,那个时候的确是繁忙的,其中有一个称作鲤鱼教团的闻所未闻的法穆教派,却在此时宣称一种奇特的名为秘密知识的教义。据一则可靠的说法,数千年前,乃至数万年前,也就是地球牧场初期,法穆教宗之巨子奥罗拉多那(Aularadana)因迁识橐吾(Dha-oo)幽庥之地至今不返,杳无音信,乃至法统断绝。之后的三重法穆、二重法穆便收集中阴之灵,欲重聚一阴一阳两个法穆巨子之灵封入橐吾界以勘查奥罗拉多那的去向。有牺牲和战争的地方往往有法穆的身影出现,甚至他们还乐于推动战争的进程。对于法穆而言,灵越多,越有利于他们的收割工作。有一句法穆名言说:“灵魂是一种食物。”据法穆知识体系,橐吾界是唯一不含灵的界门,因此,奥罗拉多那可能会因没有食物导致永恒寂灭,或者橐吾界即一条往下的路也可以通往在人类四界之上(灵体—圣体—恒体—绝对宇宙精神)的终极者那里。对于法穆知识体系而言,此举意义重大,从奥罗拉多那之后的历代法穆皆为完成在若干年后于罗赖马山法玛尔实验室举行的灵阵逆维封入而走出岩穴。汗八里逐渐被人遗忘,而关于法穆教派的起源与历史成为猎奇者揪心之所在,然而那是一个与死亡息息相关且不可轻易碰触的领域。研究者说:“奥罗拉多那猜想表明人类起源来自更加复杂的宇宙迁徙路线,而经过水星纪、金星纪,至今为地球纪,每一个星球曾经是太阳系的牧场。法穆教团的秘密知识旨在探索和参证他们所具有的知识的正当与合法性,他们为此不懈努力,其思维的开阔与宏大犹如一部宇宙史诗。”本书是在各种史料中辑录的关于法穆和鲤鱼教团的吉光片羽的基础上经著作者团体加以整饬而成的,著作者自谓本书乃是一部开放性的有关法穆秘密知识体系构成的百科全书。因其异常纷繁复杂,进入本书的道路也有很多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邱华栋丨《灵的编年史》:汉语实验小说的新界标》 发布于2020-10-17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