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今丨我喜欢把作品画在报纸上 - 世说文丛

王笑今丨我喜欢把作品画在报纸上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王笑今1.jpg
当我不在满足自己当前的创作时
勇往直前便成了唯一选择
——王笑今


作品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319.jpg
题目:20200226外滩的面条 
尺寸:300x195
材料:报纸油画 
年代:2020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340.jpg
题目:20200226外滩的面条 
局部之二 
尺寸:300x195
材料:报纸油画 
年代:2020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344.jpg
题目:20200226外滩的面条 
局部之三 
尺寸:300x195
材料:报纸油画 
年代:2020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349.jpg
题目:20200226外滩的面条 
局部之一 
尺寸:300x195
材料:报纸油画 
年代:2020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354.jpg
题目:20200208面条 
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100x70 
年代:2020_副本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358.jpg
题目:19680826女孩
尺寸:100x70
材质:报纸油画
年代:2018_副本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03.jpg
题目:19680829-20180306儿童 
尺寸:160x60
年代:2018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08.jpg
题目:19680830-20180321儿童
尺寸:150x60 
年代:2018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13.jpg
题目:20200207男孩 
尺寸:119x79
材料:报纸油画 金粉 
年代:2020_副本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17.jpg
题目:20200208
尺寸:100x70 
材料:报纸油画 金粉 
年代:2020 年代
2020_副本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21.jpg
题目:20200227男孩 
尺寸:119x79
材料:报纸油画 金粉 
年代:2020_副本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26.jpg
题目:2020710黄金屋 
尺寸:73x65
材料:报纸油画 
年代:2020 (2)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30.jpg
题目:2020710黄金屋 
尺寸:73x65
材料:报纸油画 
年代:2020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36.jpg
题目:20150226酒杯
尺寸:160x60 
材料:报纸油画 
年代:2014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39.jpg
题目:20150226酒杯
尺寸:160x60 
材料:报纸油画 
局部之二
年代:2014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43.jpg
题目:20150226酒杯
尺寸:160x60 
材料:报纸油画 
局部之一
年代:2014


创   作
微信图片_20201023215450.jpg

观   念


别无选择

当我不在满足自己当前的创作时,勇往直前便成了唯一选择。

艺术进入到当下,传统的样式伴随着远行的传统文化,无可奈何的渐行渐远,从工业文明走过来的信息时代,在文化上需要新鲜的血液为其增加活力。工业文明退出舞台与其是因为新兴文化的鲜活,不如说是历史的必然。艺术的样式也在文化的蜕变中大规模的前行。比如,古典油画被印象派替代,巴塞利兹延续了梵高,安迪沃霍又引领了时代几十年,就连音乐的发展,昆曲都被京剧取代、流行音乐又代替了京剧成为主流。这里,我无意对坚守传统的艺术家说不,对所有真诚执着的艺术家的尊重,是我一直的原则。只是我自己,在明白之后,坚决的选择前行。

六十年代末出生的我,对八零年代有个很好玩的记忆。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美人照。时至今日,我们想象不出,现在谁的家里要是再挂一张电影明星的照片会怎样的被人笑话。其实,这便是审美的进步。新的审美形式,终究会象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一样的 ,不由你分说的到来。文化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我们不会笨到在全面掌握了范宽伦勃朗的技术后,再去超越他,经典的东西学会绕着走,才会产生下一个比肩的经典。我们生来就具备了比达芬奇梵高莎士比亚曹雪芹更先进的文化,只是,我们无法穿越回到他们的时代里,去给他们显摆而已。

对新材料的寻找和使用是后古典时期艺术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的这些作品的想法始于2012年,落实下来是在2013年。报纸作为存在了上百年的纸质传媒,其内容的更新速度虽赶不上互联网,但落实到纸上形成白纸黑字,却不是点一下删除就能删掉的。我们看一百多年前的报纸,仿佛当年的波澜壮阔血雨腥风就在眼前。历史容不得赖账和歪曲,对事实的记录和评论,报纸无疑起了巨大作用,当然,这要建立在它讲事实说真话的前提下。但即使它满嘴胡言大放厥词,我们不也反过来知道了,那是一个谎言代替了真理的时代吗!

中国文人喜欢寄情于外物,尤其是当他们觉得,对外部世界的纷乱无能为力并感到绝望时,便会退回内心,或愤懑或嬉笑或忘情。文人画,以及传统的诗词歌赋的产生,一方面,有文人独善其身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又与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恶”的麻木相辅相成。西方文化的进入,带来了对“恶”的惨面相对。这其实给当下的文人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当你看到人性恶的一面时,你怎么还能做到正能量的去寄情山水忘情于物。还有,中国已经不在是一个文官制国家,文人们不可能一边总理衙门着一边诗词歌赋着。那么当代文人的家国情怀以及社会价值,便不可能在通过做官来实现。所以,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只能回归作为文化人的最初价值里,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用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才能让他们从新站在时代舞台的前沿。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无论你把什么东西画在或者拼贴打印在报纸上,都会把你的画面从新赋予意义。无论是一个几何模型还是一处风景,只要你呈现的方式足够新颖。

我的方式是具象的,是被处理过的具象,他们具有局部的真实性以及整体的非真实性。比如只有一个嘴唇的长方形或者圆形,被报纸内容替代了的眼睛、                                                                                          嘴唇或者头部。涂了金粉后再进行创作的报纸,以及被设计了的人物等等。

我喜欢把孩童画在报纸上。这很有意思,报纸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内容上充斥着时局、民生等等。而孩子越小,社会属性越弱。但是,他又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便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人。孩子的天真无邪,就像一湖清水,年龄越长,能见度越低。未来走出象牙塔,这张无字的白版报纸,随着阅历的增加,字就会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当曾经是一个婴儿的一个人,或波澜壮阔或波澜不惊的走完这一生,便像一张旧报纸一样的,价值鲜见。还有与报纸同样诞生于工业文明的、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让一座座密密麻麻的高楼在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呈现出来,视觉效果倒也相得益彰。

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二零二零,其影响,早已无孔不入。疫情期间不在走亲访友,一身睡衣可以从早到晚的裹在身上。无法安静的大脑,也宅在脑袋里安静的思考了。艺术家如何用视觉的方式去呈现这样的一个特殊历史时刻,是画一个口罩吗,还是画一个奋不顾身的医生。还是对社会和人性有更深层的思索。最近的报纸,每天连篇累牍的疫情报道,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把他们转换出来,由可读性的文字,变成可看性的视觉作品,是一件做着过瘾,看着也挺好玩的事情。
                                             王笑今 2020 07 0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笑今丨我喜欢把作品画在报纸上》 发布于2020-10-2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