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青岛人不要忘记蓝色海洋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青岛人不要忘记蓝色海洋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中国人谈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总是喜欢高调“文化底蕴”如何如何。好像文化底蕴是一个衡量标准似的!

例如,有的人在美国人面前总喜欢不无骄傲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这话隐含的意思很明显:你美国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的相形见绌是不言而喻的。

岂不知,事后记者的文章,令其哑口无言了:“为什么五千年文明史国家的人都愿意往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家跑?”

无独有偶,有次在青岛饭店餐会,围着圆桌坐着的人,有教授,有中学教师,有作家,有音乐家、有媒体人。因为都是文化人,所以话题自然围绕着文化议论纷纷。谈着谈着,有位多年前从洛阳来青岛高校工作的中文教授,以“旁观者清”的自信,对青岛发表了这样的高见:

青岛确实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山好水好空气好,经济繁荣交通发达……但美中不足的是,青岛的文化底蕴太薄。红瓦绿树高楼大厦总是给人一种浮浅的美感。总体感觉:不庄重,无韵味,缺内涵。青岛再漂亮,却像一只没有生气的花瓶,像一朵没有生命的纸花,像阿姆斯特丹大街上那些站门口的漂亮女郎。因为青岛缺少文化底蕴,当地人为了美化自己的岛城,动辄拿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王统照、杨振声、老舍、洪深、沈从文、游国恩等外来青岛的文化名人说事,试图增加青岛的文化色彩与含量。岂不知,这样装点打扮青岛,都是弄巧成拙:实际上青岛在那些文化名人眼里,犹如睡一宿觉便离去的美女,过后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不像我们洛阳,即便是外地的游览者,也会被那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住了!游览几日下来,十五朝古都涵有的丰富文化底蕴,使他们流连忘返,几千年文化圣地给游客带去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化作了永久的美好记忆……

这位洛阳人越说越自豪,那张年届半百的脸,不知是酒力使劲,还是因为沾沾自喜——红润了许多。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自然知道没有文化底蕴的青岛这座现代城市之价值,不是有文化底蕴的洛阳能比的!洛阳人的这番浅见陋识的评头论足,确实让人看不惯,于是我反唇相讥:在你眼中没有文化底蕴的青岛远不如有文化底蕴的洛阳。你为什么从洛阳舍近求远跑到青岛来了?

那人接下来的话,就有点自命不凡了:我是青岛引进的人才。所以享受着一系列的优惠待遇。我当然愿意来了。青岛引进人才,也是为了建设这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我听后,愈加反感这位引进人才的自恃甚高,于是毫不客气回应他:我认识几个青岛引进的人才,与我都是好朋友,我对他们向来肃然起敬。但你的这番话让我无论如何也敬不起来。
你可能是人才。是什么人才我不感兴趣。但你刚才的一番高见,在我看来,与阿Q的“我祖上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同出一辙。有人嘲笑阿Q:你祖上是皇帝又怎样?你现在不是穷得叮当响?
你对自己的家乡洛阳的文化底蕴感到骄傲,无可厚非。但你毕竟从洛阳来到了没有文化底蕴的青岛。说明你内心深处感到青岛比洛阳好。这是谁都能看出来的真实想法。至于你说来建设青岛这样的大话。我听了起鸡皮疙瘩。

餐会主人是位商人,也是业余歌唱家。他打圆场地站起来:“我给大家献歌一首”。于是阔大的餐厅里飘起了浑厚的男中音美声:故乡的小河……

餐会后,回家的路上,年轻的媒体人陪我在海边闲步中感叹:“现在的教师也习惯了说假话——明明投奔青岛来了,却骂青岛是站街头的漂亮女郎!”

我感慨万端地道:时下的中国,什么光怪陆离的现象都有。按说教师因为职业的原因,不能说假话。不过教育界也不尽然。像魏老师也是引进的人才,也是中文教授。魏老师与那位洛阳来的教授就大不一样了。与魏老师交往十多年了,我发现魏老师为人品行端正,不说假话。

魏老师每年暑假都回兰州消夏。我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回兰州打发暑假?他解释说:“青岛虽然是避暑胜地,但青岛的夏天太潮、太闷,晚上睡觉都受影响。远不如兰州的夏天凉快,晚上睡觉也舒服。”
魏老师说的是实话。咱们青岛当地人也感觉青岛的夏天其实很遭罪。

不过魏老师谈了他来青岛的另一感受,让人感觉出魏老师的不同凡响:“综合起来看,青岛的生活便利、活泼、舒服。不管是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既有温馨的下里巴人,也有高雅的阳春白雪。个人的选择空间是很大的。工作环境与社会机制,都勃发着一种充满朝气的活力——这是有利于个人发展的理想天地。青岛所以是齐鲁大地的经济龙头,是山东半岛的希望,是中国北方发展的学习榜样,我觉得可能与青岛得天独厚的蓝色海洋有关!”

魏老师的这番话让我为之一震:一个中文教师能有这样的历史见识与现实眼光,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媒体人:蓝色海洋怎么能引发您这样动情的感慨?

我有点若有所思地说道:你们年轻人,不大可能理解蓝色海洋的深邃意义。我是过来人,深知“蓝色海洋”涵有耐人寻味的历史沧桑与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

媒体人:您是不是想到了钱钟书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我有点不尽然地答道:钱钟书的话暗含着学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意思。蓝色海洋意味着全球化,意味着人类现代文明,意味着青岛近水楼台先得月!

媒体人:您的话让我感到洛阳教授比魏老师差远了!如果说洛阳教授是阿Q“我祖上阔多了”的翻版;那么魏老师则看到了没有文化底蕴的青岛希望所在、优势所在!是这样吧?

我把话题引向了青岛人身上:不少青岛人眼中的家乡,远不及魏老师眼中的青岛。他们熟视无睹,看不到蓝色海洋。

媒体人:曾见过青岛人妄自菲薄地跟着说青岛没有文化底蕴。

我进一步说道:不少青岛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情结,动辄拿流亭数百年前的胡峄阳说事,拿琅琊台的秦砖汉瓦说事。那意思是质问世人:谁说我们青岛没有文化底蕴?

媒体人:这些青岛人有点像阿Q的“我祖上阔多了”。

我有点无奈地叹道: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进步与发展,既取决于当地人观念的更新、观念的开放、观念的进步。更取决于当地社会环境条件的民主、自由、科学、法治、契约、妥协、市场等因素构成的社会制度与运行机制。

媒体人:是啊!香港在一百年前,几乎是一片荒凉地,哪来的文化底蕴?

我把媒体人的话引向更深入:香港的百年发展史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底蕴无关!但与当地人的观念、与当地的社会制度、与当地的社会机制密切相关。

很多人只看到了:香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是民族耻辱。没有看到香港所以能在短短的百年时间里发展成国际大城市,与英国的殖民地政策密不可分。可以说,香港若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则不可能有后来的香港!

媒体人:为什么这样说?

我有点愤慨地答道:教科书没有告诉中国人:英国殖民地政策,是促进香港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政治资源。英国是商业立国,英国政府即便对殖民地也极其重视殖民地商业的发展。而商业的发展,不来源于政府的力量。仅来源于个体人的致富欲望!所以英国对所有的殖民地政策是采取高度的地方自治:英国政府不管殖民地的地方事务。地方事务都有殖民地人自己管理自己。这种高度地方自治政策,不仅意味着殖民地人自己管自己,也意味着英国政府不向殖民地征税!使殖民地获得了发展商业的极其宝贵的自由条件。自由是商业赖以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机制。有什么能比商人投资自由、投产自由、经销自由、消费自由,更能促进商业的发展呢?——这是英国人的商业智慧之所在!这个智慧,便是香港百年发展奇迹的全部奥秘所在。

媒体人:我明白了,所谓蓝色海洋的含义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用自然现象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形象概括!

媒体人的话说到肯綮处。我没有接着说下去,只是满意地笑了。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青岛人不要忘记蓝色海洋》 发布于2020-11-2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