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人是鸟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人是鸟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人是鸟,不叫不行。世说文丛需要容纳各种声音,百家争鸣才是大森林的景象。其实也不必“争鸣”,而“齐鸣”就好,因为空间很大,不会被声音充破。

伏尔泰说,“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把言论自由看得比生命还要紧。说吧,说对说错都无妨,悦耳刺耳都难免。从这一点上说,“世说”之意出乎人道,如同呵护自然生命的道理,不能不把声音发出来。人是鸟,不叫不行。

鸟鸣各有特色,说话各有技巧,听觉感受各不一样。举例如:

真正的冬天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事实。××是当代汉语优秀的先锋诗人,这也是一个事实。

把两个巨大的事实一并打包,一起抛给你,你接不接受?就像老天把真正的冬天抛给你一样,能不接受吗?出售一种自我,运用的是忽悠人的广告技巧。你接受冬天这个事实,就得接受我是当代优秀诗人这个事实,买一送一。学习了,这是哪家先锋派?

常言说的“不知天高地厚”,这句话不仅仅有讽劝之意,也是一种认识论的观点。今人即使测得了宇宙膨胀的边缘,也不敢说定天究竟有多高,因为宇宙膨胀还在加速度,而且据说还有暗物质的异度空间。即使测得了地球的直径,也不敢说定地有多厚,因为从珠峰和从马里亚纳海沟测得的数据不一样,而且地壳还在不断变动。

这样说便引出了“不可知论”的话题。我理解的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大多是指有限之知,而不是说认知通道全然堵塞、毫无出路。基于存在统一体的致思,在认知与被认知对象之间应不设绝对的阻断。庄子说“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意思就是知道的少,不知道的多,且不知道的更多。庄子和康德都是不可知论者,康德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但“现象界”可知。康德说的是人们对终极存在认知上的局限性,而公孙龙的不可知论似乎更为消极。所谓“指不至,物不绝”,是说概念指称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被认知对象,而被认知之“物”的意义又不可穷尽,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公孙龙的认识论是消极的,但却清醒而谦逊。

基督教哲学的终极是“上帝”,是不可知的。但基督信仰以“人格化”的上帝来圆满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人的灵性不只是以理性来把握世界,也有情感、直觉、潜意识等许多触角。詹姆斯的“信仰意志”论认为:“情感选择理性的预设”。杜威则探索“人类知识的连续性和综合性”,提出了“整体经验论”。如果说灵命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便不能把感性和理性分割开来,而是同时发挥作用。基督信仰以一个“信”字,于芜杂的非公义世界中打开一条通途,“因信称义”。信者,不必都是被理性论证过的所知,而更是一种前瞻性的、引向更高实在的知。它把人们的理性、情感往前引领,渐离顽梗自负的“小我”,引向认识神的目标。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人是鸟》 发布于2020-12-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