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虎丨缝纫机的故事 - 世说文丛

潘虎丨缝纫机的故事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缝纫机是我家购置的第二个大件。1962年春天,父亲买回一台大号的上海“标准牌”缝纫机,这个沉重的铁家伙,还是两位叔叔帮着抬来家的。

崭新的缝纫机立在窗台下油光闪亮,大机头昂立着,均匀的烤漆,锃亮的镀件,架在铸铁架上显得厚重墩实。牛皮传动带紧绷绷地将脚踏板大轮和机头轮联接着,踩动脚踏板机头轮便飞旋起来,机针压脚咬合着底齿,如同坦克履带般的扎实有力,“咔哒、咔哒”地勇往直前,只要能落下压脚,再厚的布料也能轻松扎透。邻居们都来观賞,院里的一个老裁缝杨大爷戴着老花镜弯着腰细细端详着机器的每个细处,拍着机头啧啧称赞道:好!能扎帆布,抗造啊。

自从增添了这个大件,我家的人气也旺了,邻舍的大婶们都来观摩。在那个清贫俭朴的岁月里,缝纫机给家庭、邻居及亲友们提供了方便。老家的表姐来青参加缝纫培训班,下课回来就能上缝纫机练手。一进腊月门,母亲的同事及邻居们都预约挨着号上门,借用缝纫机赶制衣服,那几天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其实,在那个贫寒的年代,即使添置了缝纫机,又能做多少新衣裳啊?哪家不是靠缝缝补补过日子呢。母亲基本用它来缝补、改裁衣物。当年五个姊妹正是长身体时候,每年要窜出一大截,小的接着大的穿。母亲天天要踩机器扎补丁,大的刚补好,小的又穿破了,补好的袜子,没几天就露出脚趾。

那几年母亲下班后,忙完了锅台案台,每天晚上不是套上袜板补袜子,就是伏在缝纫机案子上缝衣物。我们常常在柔和的机器声中进入梦乡,有时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在遮罩的灯光下轻轻地踩着缝纫机。

母亲很开明,鼓励孩子们在课余时间都学缝纫机。从跑直趟、扎鞋垫、折边学起,手脚配合控制好机针,弟妹们都学会了踩缝纫机。那几年我们几个兄弟穿的游泳裤,都是用下脚料自己比量着裁剪,用缝纫机扎出来的。在清贫的岁月里,缝纫机与我们同甘共苦编织着美好的憧憬。

随着改革开放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姊妹们穿戴都买成品了,衣服穿旧甚至样子过时就淘汰了。与我们相伴五十多年的缝纫机,就像一个年迈的老人沉寂在屋落里。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让这个老物件在一次次清理旧物中,保留下来与老母亲为伴。

我们感念:是它给了我们锻炼成长的机会,培养了我们自强自立的生活能力、是它让我们这一代人终生受益。

那几年回家看望母亲。我总愿意坐在缝纫机前缓缓地踩着脚踏板,随着那熟悉悦耳的“咔哒”声,眼前又浮现出往日的时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潘虎丨缝纫机的故事》 发布于2021-3-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