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晏几道《木兰花》“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 世说文丛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晏几道《木兰花》“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晏几道《木兰花》“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到了南宋俞国宝处,依然有“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马亦认得主人常去的、城市里的繁华地标,词人对这些地方又该有多么熟悉。

画桥东畔,有丹杏绿杨、珠帘绣户;楼前西湖,有十里暖风,烟波画桥——城市中的街道和建筑,不仅仅承载着实用性,更体现着秩序感和审美性。

表面看来,大多数居民只能感知到实用性价值,但秩序感与审美性无时不刻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但影响着人们的心情,更塑造着人的品质和观念。比如,一座布局错落有致、建筑美轮美奂的城市,与一座满城私搭乱建、污水横流的城市相比,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审美观念,一定更为高级。

机动车的普及,第一次改变了人在城市中的空间观念。依靠车辆出行的人们,眼前最清晰的是道路,建筑褪化成了道路的地标,城市景观、规划布局成了模糊的背景。

地铁的普及,第二次改变了人在城市中的空间观念。城市成为了网络地图上的车次信息,以及各路地铁之间上上下下的甬路和台阶。构成城市的各大元素:街道、建筑、空间,乃至将这些组合在一起的设计规划、并以此构成的秩序感与审美性,已经消隐到了更深处。

当代人,果真生活在没有街道的城市中。

木兰花
[宋]晏几道

秋千院落重帘暮。
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余花,
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
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
嘶过画桥东畔路。
(选自《唐宋名家词选》第94页)


风入松
[南宋]俞国宝

一春长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
骄嘶过、沽酒垆前。
红杏香中箫鼓,
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
花压髻云偏。
画船载取春归去,
馀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
来寻陌上花钿。
(选自《唐宋词格律》第36页)


冯震翔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晏几道《木兰花》“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发布于2021-3-1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