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青岛是没有烤鸭店的。那时的青岛人,凡是工作的,每月工资几十元,维持温饱都很困难,哪来的钱吃烤鸭?那时社会上除了高干以外,没有高收入的人,大家都很穷。就是十三级高干的工资,也仅是一百多元。所以即便有烤鸭店,卖给谁!所以我们年轻时候,根本就没见过烤鸭!
当然,那个年代岂止是烤鸭未见过,很多消费品也是只听说过,没有见过。例如茅台酒,在那个年代里,普通老百姓根本见不到。茅台酒在我们这些平民眼中,有着不知什么模样的神秘。我第一次见到茅台酒时,已经接近不惑之年了!据说当年的茅台酒都特供给高干了。
很多人说那时没有腐败。岂不知那时的腐败,都是公开的、合法的!例如特供,高干享受着各种老百姓连想都不敢想的优裕生活待遇,那不是腐败是什么?
只是特供在当年的老百姓眼里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人觉得特供是腐败罢了。不知其他国家是否有特供这个概念?再说大家都穷得叮当响,有权的人想腐败,也没有钱让他们腐败!
如今有人批判腐败的文章中,高调伟大的理想、崇高的精神。我是个俗人,对这些不着边际的说法不感兴趣。作为过来人,我只知道年轻时青岛没有烤鸭店的日子,苦不堪言!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想吃烤鸭,是不可能的天堂生活。
但是如今的青岛,烤鸭店星罗棋布,在岛城的任何地方都能买到烤鸭,也有钱买烤鸭。
现在交通方便了,远隔几十里路的岛城边缘地方,也可以乘坐地铁去五四广场烤鸭店,一饱口福了。
之所以说要去五四广场烤鸭店品尝烤鸭,因为岛城烤鸭店虽然很多,却首推五四广场的烤鸭店,那里的烤鸭品质与味道最好!
当然,大部分烤鸭店都是电烤炉制作。用水果木烘烤的很少。五四广场的烤鸭店味道好,与其水果木烘烤不无关系。
我问过五四广场烤鸭店的厨师:为什么你们的烤鸭味道特别好?
他说:烤鸭用水果木烘烤固然是关键,但烤前的鸭子制作也很重要。例如浸泡液的配方与浸泡方法以及浸泡的时间,都直接影响烤鸭的质量与味道。而我们店烤鸭上桌时的面酱,那是特制的,别人家的店,没有这种面酱,他们做不出来,这是上百年积淀的“秘方”。
我听后深以为然:在别家吃烤鸭蘸的面酱,确实味道差远了!
五四广场烤鸭店的薄面饼也很讲究,饼皮很薄,口感也好。品尝烤鸭时,拿一只饼皮,卷上鸭肉片、面酱、及其它佐料,一入口,那种特有的香味,随着咀嚼,愈发饱满起来,回味中真是“美不胜收”!
烤鸭的特点是外皮酥脆香,内肉软嫩香,共同析出一种唯这种烤鸭才有的浓郁香醇的味道。余香缭绕中,美酒下肚后,酒香借助烤鸭香味,沁人肺腑,酒未醉,心醉了!“酒过三巡”后,上来的鸭骨汤,百味不尽,耐人品尝,有着回味无穷的感觉!而且这家烤鸭店的环境还是比较考究的,给人有点华贵的感觉。这可能是全聚德的遗风?
清末民初时,能去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的顾客,大都是上流社会的人,烤鸭店环境的华贵,自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了。
不过,五四广场烤鸭店虽然环境比较雅致,却略显沉闷。烤鸭在这种沉闷的气氛中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总是有种美中不足的感觉。
于是想到了西式餐厅里钢琴演奏营造的优雅氛围,格外舒畅动人,饮食中赏心悦耳,有着美味与美乐交汇中的审美享受!
只是西餐的品味较之中餐的美味逊色多了。
我曾建议五四广场烤鸭店增添古琴古筝一类的古典音乐演奏,必将把烤鸭店升华到一个高雅的档次,成为岛城一道吸引人的餐饮文化风景。
后来,店里人很实在地告诉我:岛城人的吃文化其实很简单,与中国西北黄土坡人的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没有本质区别。你看夏天岛城街上很多人,穿着大裤衩子,趿着拖鞋,一手提着一袋啤酒,一手提着一袋蛤蜊,招摇过市。这样的市民怎么可能听着高雅的音乐品尝烤鸭的美味?古琴古筝声飘餐厅,固然优雅,其实有几人能享受了?但我们要为此增加成本了。
这人说得不无道理。餐饮业以盈利为目的,提升餐饮文化档次,需要社会环境!毕竟普通大众才是他们最看重的“上帝”!
不过五四广场烤鸭店,地理位置很好。在那里餐后,离店漫步近在咫尺的海岸,倒是很惬意的——天高云淡,海风轻拂,纵目远眺,三月西下的阳光还是岛城才有的春冷,这里的春暖花开,似乎还远着呢!
老伴喜欢到海边散步,她提议去不远处的奥帆中心看看。
虽然吃过烤鸭了,产生的热量却不抵海边的阵阵冷风,我只好戴上风帽,故作精神抖擞,跟着老伴向前走去,沿途不时地可以见到一些久违了的标语张挂显眼处。一阵寒风穿过高楼大厦袭来,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