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八) - 世说文丛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八)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934年7月青岛国术馆新址在广东路1号开工建设,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同年11月下旬竣工并交付使用。至此,成立于1929年的青岛市国术馆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固定的办公及训练场所,结束了飘无定所,四处游击的尴尬局面,开启了国术馆工作新征程,掀开了青岛国术馆最为辉煌的一页。

微信图片_20210325091002.jpg
广东路1号旧址

政府划拨土地,社会集资建新馆

建立一座能集办公、训练为一体的青岛国术馆一直是武术人的热切愿望。1932年,随着沈鸿烈主政青岛,国术馆拟建新馆计划也进入其“新青岛规划”之中。只不过由于财政困难以及馆址选址等方面掣肘而迟迟未能实施,直到次年才列入青岛市建设规划之中。

据1933年青岛市政府内字1917号训令载:“建筑新馆约需三四十公亩,必须地势平坦并在人烟稠密交通便利之处,拟请令知财政局查照拨地一段,免交一切租款,此房建成,完全作为市产。此房建筑费约需万五千元左右,除万国体育会拨入若干元外,拟再用演剧及募捐办法,如仍不敷出,政府拨款辅助”。

“已函请万国体育会于本年度春季举行赛马两天,所收之款悉数拨作建筑费……”

也就是说国术馆新址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地面建筑款则由社会集资完成,产权归政府所有。

微信图片_20210325091019.jpg

建设新馆得到社会各界不少支持和帮助。据一些老武术人讲,当年建设新馆,除万国体育会举办赛马筹措经费外,青岛商会和一些企业也有捐款。国术馆也组织本馆学员及国技学社、中华武术会等学员通过武术、摔跤表演筹措经费捐助新馆建设。

其中还有段逸闻:据说确立广东路1号为国术馆馆址后,在勘测地界时曾与一墙之隔的日本幼儿园就图纸测绘发生争执,这帮日本人对中国人将国术馆建在其眼皮底下心中老大不悅,私下曾贿赂政府经办人员,许诺捐些款要求国术馆另择新地,遭拒后,就使些阴招、坏招阻拦新馆建设。不过最终日本人还是服了软,新馆按期开工建设。

微信图片_20210325091023.jpg

国术馆新馆为一座东西向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一层设有武术、摔跤练习室和部分教室,二层为部分办公用房和部分练功用房,三层为教员、学员宿舍和器械仓库。另有平房三座,其中一座用于训练,两座总务后勤使用。主搂北面辟有近2000平方操场,设有辅助训练用的沙坑、单双杠、石锁、石担等,学员集体操练或表演大都安排于此。

据1934年12月26日《青岛体育周刊》撰文:“青岛国术馆为使根基永固,谋全市国术进一步发展起见,特筹资兴建新馆于广东路之东首,于本年七月八日开工,十日行奠基礼,九月二十一日上梁,十一月二十日全部竣工”。

文中介绍了12月23日上午开馆典礼盛况:“各界赠送屛联贺品,点缀新屋,益形美观,本市党政各机关及各团体代表均前往致贺,正馆长沈市长、副馆长胡秘书长,秘书向禹九、崔少林及全体职员均参加,公安局乐队也被邀到场”。赞扬典礼“是日盛况为该馆开办以来所仅有,而本市国术未来之发展亦于斯可肇”云云。

期盼五年之久的国术新馆终于落成,盛典庆贺理应如此。据我市著名武术前辈孙玉君老师讲,当天众多武术教习(教练)都在武术表演中拿出绝活献演,已多年不练硬气功的杨明斋先生也兴奋地表演了“胸开石板”等节目。

微信图片_20210325091029.jpg

以馆为中心,辐射全市民众国术活动

新馆建成后,国术馆竞赛训练趋向严谨规范。在1929年杭州全国国术游艺会、1933年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武术比赛以及南京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等武术比赛屡获殊荣基础上,建馆当年又在天津举行的华北十八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青岛国术馆孙子建和肖秋宾的拳术对练,田秉义剑术、双器械,纪炎昌双器械,栾秀云杂项器械等单项获五项冠军;1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青岛国术馆再获四个单项冠军,并获女子团体总分第四名好成绩。

除竞赛成绩继续跻身全国前列,以新馆为中心辐射和带动民众武术练习,推进武术练习所在区县发展成为国术馆新馆工作重点。据有关资料显示,1935年在国术馆正式注册的武术练习所有95处,至1937年练习所已扩至151处。这其中还不包括学校、工厂自发建立的武术练习站点,反映了基层武术训练在新馆建立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微信图片_20210325091034.jpg

国术馆新馆几乎每月都组织规模不一的测试和考评,其中有本馆教员、学员,也有各练习所负责人和武术教练。不仅测考技术,还按编辑科编辑的武术基本理论进行问答和书面考试,对成绩优异者还颁发奖金。

1935年5月15日—19日,在新馆举行青岛第三届国术考试,国民党中央委员李烈钧和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任名誉考试委员长,市长沈鸿烈任考试委员长,山东省国术馆馆长窦来庚、上海精武会周亚青分任正副裁判长。约有420人参加考试,分术科和学科两门,术科又分拳术、摔跤、短兵、长兵四项,学科分笔试和口试两项。本届国术考试共有15名男选手和5名女选手获“武士”称号。

这个时期青岛学校武术也开展的非常红火。1935年青岛市开始将武术项目中的拳术和器械(中学部男子另设摔跤)列入《全市中、小校学生体育标准》之中,在“体育毕业会考”中设有武术项目拳术及器械,并由青岛国术馆派专业人员监督考评。

这一时期民众参与武术竞赛活动热情也十分高涨。据相关资料显示,仅1935年5月青岛市春季运动会,全市95个武术练习所中的51个练习所273名武术习练者报名参加比赛。各小学还参加武术集体表演,如北京路小学200人“金刚拳”和黄台路小学60人“集体大刀”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青岛国术馆教学训练

按理说,国术馆应属教育机构,然而历史上却始终未被教育部门接纳,当时的教育部认为“国术是旧玩意”,不宜提倡,久经折腾,最终中央国术馆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地方国术馆则上行下效由当地政府直接管辖。

由于国术馆不属教育序列,其教学内容以及训练项目设置一般都由国术馆自身安排。

青岛国术馆训练项目设置除参照和对应中央国术馆项目设置,如少林拳、查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另有一些项目则“因师而设”。例如孙膑拳——杨明斋(国术馆编辑科长);太乙金刚拳——高风岭(国术馆教务科长)等,这些拳种的设置完全是因为老师在国术馆任职或任教而设,拳种的影响力在国内并不是很大。

青岛国术馆除了“唤起民众习武强身”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技能培训”,通过“练习班”对学员进行技术培训。“练习班”分初级和中级,以青少年武术爱好者为主要招生对象,也可通过推荐进入练习班。经过培训修业期满,考试成绩及格,准予结业并颁发青岛国术馆毕业证书。

青岛国术馆还通过举办“师范班”(亦称教授班)对具有较好武术基础和运动技能者进行全面培训,经“师范班”培训毕业的学员,可往军警、学校以及武术练习所介绍做武术教习(教练)工作。

但拟开办“师范班”不同于开办“练习班”那么容易,需要向上级部门请示,待准予批复后尚能开办。届期毕业,学员名单要上报备存,市政府还要颁“训令”告示。                                                                    

青岛国术馆新馆建成后,由于训练条件大为改善,国术馆正式设立摔跤项目,此时摔跤作为武术的类项已被国人所接受,青岛国术馆新馆摔跤训练及招生曾一度超过武术套路招生。从一帧拍摄于1936年3月22日青岛市国术馆第五期摔角班乙班开学典礼300余名学员合影(现保存青岛市档案馆)来看,当年国术馆的摔跤项目开展的确实红火。

微信图片_20210325091038.jpg

遗憾的是,青岛国术馆却始终未设立螳螂拳项目训练,也从未聘请过任何螳螂拳师在此任教。这虽然让鈡爱螳螂拳的青岛武术人有些难以接受,但青岛国术馆文字史上的确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周啸天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八)》 发布于2021-3-2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