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是1853年,洪秀全攻陷南京,改称天京,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而此时的清政府已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军需激增,国庫空虚,连政府各部门的俸禄都发不出,情急国危。
副都御史文端写了奏折,提议为解决朝廷危急,让前朝有资历的十八家老臣、富豪解囊助捐,以解燃眉之急,并列出名单,其中就包括陈介祺,让他代父捐银。咸丰帝准奏。于是,令陈介祺到户部听旨。强迫他认捐四万两白银,先交二万两,其余二万两允许缓期筹措,三个月内必须交齐,否则以违抗圣旨论处。这简直是晴天霹雳!让陈介祺缓不过气来。但也必得跪谢圣旨。
即便是贵为朝廷大臣,也没有这么多现银放在家里。于是赶紧找来管家商量,把放在外面的钱赶紧拿回来。
在筹措银两的过程中,陈介祺获悉,一般认捐的老臣最多交二万两,有的却仅交几千两。为什么独独陈介祺交这么多呢?原来,滿汉臣僚之间平日里就充滿猜忌矛盾。所以就有嫉妒他的,传言他父亲陈官俊曾代收了一家银号。
其实这只是传言。父亲陈官俊在世时,虽有较厚实积蓄,但近几年大量收购贵重藏品,比如毛公鼎,有时会用去一年俸禄。加上这年操办了几场葬礼。哪里拿得出这么一大笔钱!当年陈介祺每年的俸禄只有二百多银两。
这可如何是好?交不上,则会惹来大祸,被清缴家产。于是,陈介祺向翰林院告病请假,车马劳顿地赶往弟弟、叔叔处筹款。好在有大家的帮助,变卖商铺产业,抵押自己家当铺,最后好不容易才将捐银凑齐。
这时,陈介祺已感到心力交瘁,万念俱灰。事后,咸丰皇帝在论功行赏时特地给他记了军功,赏戴双眼花翎,给了一串徒有虚名的官职和荣誉。花翎分单眼双眼,双眼的高贵。所以潍县人都称陈介祺是“陈大花翎”。
惊魂未定的陈介祺本来从他父亲一生的沉沉浮浮中已看破了宦海的险恶,这次几乎倾家荡产的遭遇,更使他深深体会到,热闹场中良友少,巧机关内祸根起,从此他决心激流勇退,托病回到故乡,期望过林下田间的生活,潜心于收藏鉴赏。
在宦海吃此大亏,让陈介祺给后代定了规距:“后代不准做官,不准经商。”那么,靠什么生活呢?他父亲陈官俊做京官三十余年,后来官居大学士,母亲也是一个极节俭的人,所以有所积蓄。先祖陈介祺和她母亲一样,也很俭朴,一切奢华的东西都和他不沾边。有钱就捎回家乡买地、买祖坟。
当他弃官回潍坊时,我母亲记得小时候听家中大人说,家里尚有地一万亩左右,家庭生活和子孙读书的开销,有这些地也就够了,这大约是先祖陈介祺的想法吧。
在陈家大院中,就是陈介祺最有权威,其余的长辈们都不在这里住。家中来往的信件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家里也有很多门客。所以他在世时,陈家大院也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
张凡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