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看过一部电影,里面一个坏人说艺术家和女人不过是衣裳,穿过了就扔掉,竟引起了自己的触动。不知为啥触动。那时候太年轻,又跟现在一样笨,经验和理论都没有,却有了直觉。毕竟是有了基因,就像岩羊的基因天生就能直觉荒原狼那样。有个模糊的词叫“气质”,说的大概是人类个体差异的“星际模式”。这倒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遥远的基因“光年”的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把“情感论”作为重大的哲学课题,并认为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哲学,唯物和唯心哲学是由于人的气质类型不同而形成的。詹姆斯是一个性情活泼的人,据称比他的小说家弟弟詹姆斯更为活跃。推想“实用主义”哲学并非就要急功近利、就事论事。从詹姆斯这人的气质和另外的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的学说来看,也是这样。这个学派的创始人皮尔士,就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实效主义”,以避免“实用”一名可能带来的误解。不像欧洲的唯科学主义者那样排斥形而上学,皮尔士非常重视形而上学,提倡宗教信仰,詹姆士、杜威也是这样。
与詹姆斯的意见一样,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马塞尔认为,哲学从来都是个人的事。哲学研究者不能跳出社会历史之外,也不能跳到个人境遇之外去把握研究对象,因此无法剔除个人主观性的东西。
写读书笔记是为了获得一点学习效果。我觉得,在诸种事物中,学习是反循环的,没有止境,所以它总有吸引力。学习的道路就像走向上帝那样遥远,也像走向上帝那样亲切,它具有超出任何实用性事物的魅力。这里说说对先秦思想家荀子的一点猜想,属读后随感而非论文。
荀子的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前238年间,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古代齐国的社科院院长。他是先秦哲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这有点像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跟亚里士多德哲学那样,荀子学说也杂糅唯物与唯心两种成分。据称亚里士多德教出了一个很厉害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荀子也教出了两个很厉害的学生——超级政客李斯和政治家韩非。
在认识论上,大概是荀子最早使用了“解蔽”这个概念。这是集大成者的一个特点,因为他研究了诸家理论学说,认为解蔽首先就是解除思想观念之蔽。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一曲,是指一己之见,与一叶障目的意思相近;大理,哲学家大都以为自己所发现的才是大理,没有这种自信也就失去了探索的动力,所以是可以理解。
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使用了“解蔽”这一概念,其所指更为宏广,是指对人的“存在”的观照。海德格尔认为人不仅“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且要把存在引向永恒,因此他用了一个比喻:“白天里看星星”。被柏拉图说成是真理之源的太阳光照,在海德格尔这里却遮蔽了存在之域。太阳只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恒星,圣经《创世记》里说的两个大光之一(另一个是月亮),而非终极真理之光。
说到荀子,人们不免想起“人定胜天”这一口号,或者会认为这句话是从荀子学说里引出来的。其实不然,荀子没有如此狂妄。人定胜天,说的是两种力量的抗衡,就像从特称前提得出全称结论一样,是不合适的。相反,荀子清醒地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不与天争职”,反对“倍(背)道而妄行”。
荀子下面的这段话容易被不当地加以引申: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物蓄而制、制天命而用,还算得上低调,并没有要与大自然对决的豪气。戏言之,中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荀子不赞同“大天而思之”的形而上学,而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实用哲学。他又说:
精于道者兼物物……
“精于道者兼物物”是指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驾驭事物。这话的意思与符合论的真理观是一致的。
荀子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所说的“天”主要是指大自然。但它对天的描述却十分接近于有神论者的某种体会,如: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对于终极之事和无限存在,对于偶像崇拜的否定,人们也是作如此推想的。
荀子的学说远不止上述几点,这里不做详述了。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