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不少语言、视力等官能存在障碍的人,却被旁人认为身怀特殊能力。
这或许是因为感官的缺陷补偿功能,让旁观者无限惊奇,继而形成了对感官失常的人们的敬畏。
日常视力缺损,往往表示拥有窥测天机的特殊眼睛;不具备语言能力,则被认为有特殊禀赋表达神谕。
20世纪80年代,作家韩少功的小说名篇《爸爸爸》中的主人公丙崽即是一个智力障碍的小孩,他缺少理性、语言不清、思维混乱,却被鸡头寨全体村民视为神灵而顶礼膜拜。
在古人心中,诗词是被神圣化的文字,从神圣再向前跨去,就到了神秘之域。“天启”的灵感可以催生妙句和灵境,也可以预言未知。隋炀帝、武元衡等人的诗句偶然应验尚且被视为“诗谶”,一个有着语言缺陷的女子精通诗词,几乎无法避免被“巫化”的命运。
在科学时代到来之前,人文与蒙昧就这样一正一反地相伴而行。
失调名
[宋]哑女
风波未息。
虚名浮利终无益。
不如早去披蓑笠。
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
今君既已壮行色。
定应雁塔题名籍。
他年若到南雄驿。
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
《宁波府志》卷四十一:
哑女者,莫详其氏族,亦不知何许人。
熙宁中,见于鄞之戒香寺,婉娈丱角,年若及笄,瘖不能言。惟日持帚,垂臂跣足,晨粥午饭,每拾菜滓餲余啖,人以为颠騃。
历人家,预知凶吉,以为欣戚。
里士周锷学举子业,女屡至其家,锷知其非常,至则必延以蔬饭。
一日,末及食,忽起书偈于壁曰:“三界火宅,众苦俱备,汝诸人求早出离。”
后又造锷,值锷趣装将应举,女笑不止。
锷疑焉,再三叩之,遂索笔作长短句云:(词如上略)。锷袭而藏之。
一日,露卧镇明岭下,或诃以不检,遂起归寺,长吁坐逝,时三月三日也。
锷为具棺榇,瘗之柳亭。
后锷见女于京师,追问之,不就。归发其瘗,则空棺也。
(选自《宋词纪事》第119页)
冯震翔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