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立吉弘丨一个日本人对青岛的回忆 - 世说文丛

足立吉弘丨一个日本人对青岛的回忆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口述:[日] 足立吉弘
整理:刘洋

题记:青岛曾两次被日本侵占,因此历史上曾有大批日本人侨居于此。本文根据被访者足立吉弘先生的谈话及博客资料整理,记录了一个生于青岛、长于青岛的日本侨民的经历,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讲述了青岛那段特殊的岁月。

那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早起,从邹平路的家步行到鱼山脚下的中学。8月中的青岛依然炎热,从路人的表情上看不出任何异常。到达学校后,老师仍旧让我们做地雷的零件,三年前开始,学校已经不上课了,为了保证战争中武器的持续供应,我们这些中学生也参与其中,并且分了各种小组。没多久,老师突然告诉大家,中午十二点有重大事情宣布,我们顿时紧张了起来。十二点打开广播,我们听到了昭和天皇宣布投降的昭告“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那是我以及所有日本百姓第一次听到天皇的声音,我们把天皇的声音称作“玉音”,可是那时候他的声音如此仓皇,我也一下子明白我在青岛,在中国的生活即将结束了……这一年我十四岁,这一天是1945年8月15日。

1928年,我的父母从日本千叶县移居到中国青岛工作,三年后我出生了,那时候我家住在市场二路,那条路上聚集了非常多的、同我家庭一样的日本侨民,我印象里,那里的建筑都是二三层,店铺林立,到处是木屐声。一岁的时候,我在母亲怀抱里与父亲、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家中保姆拍了人生的第一张合影。父亲当时是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的课长。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是日本侵华期间设立的经营南满铁路运输的机构,后来这家机构在青岛开设了分支。我们还曾举家搬到小港居住过一段时间,那里有诸多的船商工作居住,也许从事运输的父亲也是为了工作方便而搬至此地吧。直至我到了入学年龄,我们才在邹平路定居了下来,而我对青岛最美好的记忆也由此开始。我的学校在花咲町(即现在的武定路),那时候叫青岛第一日本国民学校,建于1917年,曾经是德国人占领青岛时期的弹药库,后来改建为小学校。我还能记得校园里到处都是高大的树木,即使是在盛夏,校园里也是凉爽的,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校长担心我们在早拜时晕倒而特意种植的。校园南面有个大水池,里面种着睡莲,所以这就成了大家美术课写生和观赏植物的好地方。说到我们的操场,它的宽阔程度,我想在日本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冬天,女生们玩儿“推挤馒头”游戏,男生们则玩儿“驱逐水雷”游戏。学校还组织过去北京的修学旅行,万寿山、天坛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因为是在战时,气氛还是相当紧张的,时不时会有美军的飞机在上空轰鸣,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有广播防空警报了,大家随时准备冲出去。不过,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校长中村和之会弹奏钢琴曲给大家听,中村校长的音乐天赋也传给了他的儿子,也是我的同学—中村八大,他是日本二战后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在六十年代作曲的《上をむいて歩こう》激励了战后处于低迷状态的整个日本。小学的时光就在这种美好、但又因为战争而不安的情绪中度过。

当我进入到中学时,已是战争末期的1944年了。那时候的青岛有四座日本中学,我所在的中学的教学楼是在德占时期鱼山脚下的俾斯麦兵营的基础上加建而成。几乎每一个到过中学校的师生都会对门口的石柱印象深刻,那其实是设计师田边毅先生错误估算尺寸导致的,没想到歪打正着。教学楼内几乎每间教室都配备暖气设施,上下水管道完备,这同样是在日本国内都少见的。那时候我们已经不上课了,为了战争中武器的充足供应,我们不得不制作武器零件,还被分成了三个班:机械班,车床班和铸造班等。我被分配到铸造班,整天都在制作地雷的铸模。每天早晨向工段长报告点名,早上开始点燃起焦碳,并将金属材料(生铁,钢渣和废铁等)投入化铁炉中,等熔炼成通红的铁水后再倒入沙模里。等到凝固冷却后再打破模型取出地雷制品,直到1945年8月15日……

8月15日之后,大街上的中国人看我们的目光开始变得冷峻起来。不幸的是学校的制服与天皇军队(陆军)的样式很像,也引来了中国人的骂声,我们受到团体的暴力攻击而出现伤情。我们把绑腿卷在国防色的战斗帽中,戴在头上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保护。我还听说宣布战败那一天,有日本兵在青岛神社(即现在的贮水山)门前切腹自杀,他们的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哇哇大哭,围观的中国百姓动了恻隐之心,把婴儿抱走,并抚养长大,这是后话了。不久,学校便停办了,我们被遣返回国。……

我日日夜夜思念着儿时在青岛度过的美好童年,四十多年后,我孤身一人来到青岛,寻找儿时的记忆。我走到邹平路,看到我儿时的住所已经是座小学校,推开熟悉的曾是我卧室的门,则已是教师的办公室。我走到武定路,我的小学已经是警备区,无法进入。而我的中学,则已是海洋大学,看到当时的教室及教练演示着匍匐前进的动作教着我们的运动场,柔道馆,剑道馆和武道馆等建筑几乎都保留下来,怀着强烈的思念之情,我不禁流出了眼泪。后来,我加入了几个由当时的青岛日本侨民组建的青岛羊会、若鹤会,我们唱着儿时的歌曲,看着儿时的照片,不禁感慨万千。同样出生在青岛的日本著名作家安西笃子女士在2001年出版了以她儿时对青岛回忆的小说《黄砂と桜》。2006年,已经75岁的我迁居到了青岛,我带着相机走遍了儿时走过的大街小巷,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同时,我在网络上建立了博客,记录青岛的过去与现在,也因此与青岛的几位城市历史研究者相识,我们一起交流共享文献。2010年,得知小时候我与伙伴们玩耍的锦州路片区要拆掉了,我立即搬到了附近,眼看着童年的这片乐土一点点变为废墟……

对于那场对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战争,我想用我的中学学长,后来蜚声日本诗坛的黄瀛的话来评价“战争,对于胜的一方和输的一方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我的同学中村八大在青岛羊会的会歌里写道“青岛的小羊们哪,你可曾回忆起栈桥,可曾回忆起旭公园,不知道他们怎么样?”……

(感谢文友@冯震翔 供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足立吉弘丨一个日本人对青岛的回忆》 发布于2021-5-3

评论

  1. #1
    孙基亮 游客

    不管战争如何,人类对儿时的回忆还是值得具有人性的意义。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