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神学观点摘录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神学观点摘录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以下是《二十世纪宗教思想》一书第二、三章的内容摘录。这本书是英国神学家约翰·麦奎利所著;高师宁、何光沪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中所讲的20世纪神学思想,其主体部分到1960年为止,第二十四章“补编”则粗略地介绍了1960年至1980年20年间的神学思想状况。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书中所介绍的理论流派与这本书有所重合。读何光沪的宗教神学书、蒂利希的《存在的勇气》均收益很大,而麦奎利的这本书使我最受教益。
其摘录内容不能算是重点,而是一些触点,即阅读中有所感触的概念和观点等。此书涉猎广泛,所述各家理论各不相同,有的正相反对。第二章介绍的是“绝对唯心主义”的神学观点,可称之为“本体论神学”理论;第三章介绍“人格唯心主义”神学,其影响非常广泛,也多被质疑。如果从保守主义神学的角度来看,有的理论是不能接受的。在此作为信仰上的一种探索,我们拿来作参考和借鉴:

第二章:绝对唯心主义

克尔德(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人的统一性及人的意识向外、向内、向上的运动(如上帝信仰)。
亨利·琼斯(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上帝是世界过程中的完美者(过程神学观)。
布拉德雷(英国新唯心主义):实在无矛盾;现象零碎;关系不可理解;绝对是一。
鲍桑葵(英国新唯心主义):充分的个体性(自我完成)和令人满意的价值(最终价值属于绝对)。
人格局限在更深的经验中之消融,即发生在此时此地的“永生”(人格主义哲学观)。
A·坎普贝尔(英国超理性主义):自我是一种相对持久的、积极活动的、精神性的实体,而非仅仅是种种经验之连续。
终极实在超越了一切可能的概括。
罗伊斯(美国绝对唯心主义):一切实在都必然对那无限思想之统一体呈现。
因为正如错误暗示了绝对真理之存在,同样地,恶也暗示了绝对的善之存在,而且它在绝对之中被超越了。
我们都知道整体是完美的。这种认识给我们以安宁。
绝对是唯一完美的个体,是“个体中的个体”。有限的自我企求着个体性,但是只要他们保持孤立状态,他们就永远不可能达到个体性。
终极的原则,是对忠诚的忠诚,……
世界本身就是由一个无穷的解释系列构成的。……圣保罗所教导的博爱与爱心,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一种解释,它导致了理想团体的实现。
伊林沃斯(英国哲理神学家):人的不完善的人格只是神的原型的人格的一件有限的仿制品(人格主义哲学观)。
在作为思想、欲望与意志的人类人格的三位一体的结构中,看出了神的三位一体的一种反映。
J·坎普贝尔(英国新神学倡导者):思维的下意识范围,是不是把人们彼此联结起来,并把一切人同上帝联结起来的因素?(这种猜想接近于后来的弗洛伊德学说)
“堕落”并不意味着人的堕落(人是永远在上升的),而是意味着无限落入有限,即神的生命在有限的生存中实现自身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罪恶和受难,但这些东西是达到一个伟大目标的手段。
他(耶稣)是人类精华之标准,他揭示了上帝与人的统一性。但他与其余一切人之间没有任何鸿沟。基督品格对一切人来说都是潜在可能的,因为一切皆出自上帝的实质。一切人类历史都是神的体现。
特莱因(美国新思想的代表):上帝之外,无物存在。
人与上帝之不同,不在本质上或性质上,而只在程度上。人是个体化的精神,而上帝是包含人在内的无限精神。
普遍的宗教信息就是,召唤人们去有意识地实现自己于那无限精神的合一。
绝对唯心主义小结:一起都被归之于作为唯一终极实在的绝对精神。
一元论在宗教上最为重要的结果,也许是消除了神人之间一道坚实稳固的屏障——上帝与人本质上实为一体。
人格是我们直接体验到的唯一的精神生活形式。(人格主义)
桑塔亚那:“什么也不会被驳斥,但一切都将被抛弃”。(批判绝对主义的言论)

第三章:人格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主义者们那种过分彻底的一元论。
一些人感觉到,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不适合于一个自由的社会。民主所依靠的,是对于个人价值的信念,……
普林格尔-帕提森(苏格兰哲学家):每一个自我都是完全不可渗透的。……所以人格的特征,就是自主性和排他性(人格中心不能分有和相互包含)。上帝“如果脱离了作为他的显现的宇宙,就成了一种抽象。”
世界是上帝的永恒显现,而不是一件他不要也行的创造物。正如人类的人格需要上帝,上帝也需要人类的人格。
霍金(美国哲学家):世界之一元论,只是为了赋予其多元论以意义;我们之属于上帝,只是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
没有任何东西比自我更高,也没有任何东西比自我更深。
宗教是“在一种单独的体验中,对自然过程中只有在无限进程之终点才能达到的那些目标的当前实现。”
富于伟力的宗教,与富于伟力的思辨成就,从来是携手并行的。
基督教的独特贡献在于,它宣告“在其无形的结构中,历史其实正以这么一种方式被人格化,以使得每个生命可以获得尊严和力量。”
霍伊逊(美国哲学家、多元的人格唯心主义):西方文明的基础,是作为个人的责任感,而基督教所教导的,是作为真实的、独特的个人的人,同上帝之间有一种道德的联系。
它(绝对唯心主义)的“一成不变的主题,就是最高存在之不可言喻的伟大,以及人之绝对的渺小。”
既然这些中心(一个人的心灵中心)的本质特征乃在于它们是自由的、自我活动的源泉,我们就不能把它们设想为被制造或创造出来的。
即令是神力,也不能通过制造行动产生出另一种自我活动的理智。
上帝不是精神的创造者,而应被理解为心灵世界的核心成员,……他的统治,不是依靠强力和权威,而是依靠光明和理性,借助于他作为每个心灵的完满典型的价值。……基督教的核心意义,乃在于信仰上帝与人是相互同等地实在的,而不是同一的,它是渴求之宗教,而不是屈从之宗教。
麦克塔加(英国形而上学家、无神论的人格唯心主义):(意志)自由、(灵魂或自我)不朽、上帝(存在),被称为基督教神学三大命题。
全能与人格不相容,也与善不协调。
“至高的”意指“最有力”而不是“全能的”。
时间与物质是不实在的,唯一的生存只是精神性的实体,我们称之为“人格”或“自我”。在时间中,这些自我经过了数不清的生命,然而,既然时间是非实在的,我们就必须把永恒状态下的终极实在,视为联合在爱之和谐中的诸自我的永恒体系,这种爱是“如此直接、如此亲密、如此有力,以致连最深切的神秘狂喜,也只能使我们预先品尝到它的完美性的一星半点最淡的滋味。”这里所强调的,是精神实体的多元,但我们也可以设想一种实体,即绝对者。然而这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自我。既然没有任何自我可以包含另一个自我,所以它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上帝。
拉希德尔(英国神学家、神学中的温和的人格唯心主义):人格具有某种永久性或统一性。统一性乃依赖于记忆,可是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记忆都绝不是完全的。
人格有种种不同的等级。上帝只是在最高等级的意义上说是人格的——他没有人类层次的人格所有的种种缺陷……
然而上帝并不是绝对者。……被创造出来的人,并不包含在上帝之中,而是站立在上帝之外。上帝与诸灵魂都包含在绝对之中,……上帝次于绝对,拉希德尔坦然地接受了受限上帝的理论——虽然限制上帝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创造物。……上帝虽非全能,却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而既然他是有理性有道德的人(人格上帝),我们就有理由抱乐观主义态度。
一切人类的爱。一切人类的自我牺牲,以其自身的方式,在其自身的程度上,也都是上帝的一种启示。拉希德尔把关于基督之死的那些传统观点斥为非理性的、不道德的、低于人格的,这些观点在基督之死中看到的是补偿或赎罪异类的东西。他认为,基督的生与死,必须一起理解为是要通过得到影响来拯救人类。得救的意思,就是要达到精神生活……这种由新唯心主义激发起来的“自由派”神学,在拉希德尔笔下也许得到最精致的表达。
韦布(英国神学家、温和的人格唯心主义):前者(人与人的人格关系)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后者(上帝与人的人格关系)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在宗教里,我们居于上帝之中,上帝居于我们之中,然而所居的方式,使我们得以保存自己的独特性,又使得一种真正的人格关系成为可能。
既然与上帝的人格关系是可能的,那么上帝必然既是超在的,又是内在的。
人格唯心主义小结:他们之拯救人格,是以贬低上帝甚或使他完全消失为代价的。
既坚持绝对又强调人格,是要摘取两面的精华。
问题:“一个人如何能包含在另一个人之中?”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神学观点摘录》 发布于2020-5-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