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宣丨感悟中华史之二(四首) - 世说文丛

张宣丨感悟中华史之二(四首)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一丛花·社稷衰败与朋党①之祸
——汉唐宋明之教训

东汉陷宦官专权。尤朋比为奸。士人遽奋起抨
击,被禁锢、叶枯枝残。唐朝中晚,党争牛李,更迭四十年。
互掐缠斗皆心寒。元祐实堪冤。诬陷司马光奸党,蔡京狂,朝政危艰。东林阉党,厮杀不止,明速罹亡焉。

注:
①朋党:在中国古代官场,士大夫结党是常事,发生朋党之争也是常事。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的元祐党案、明代的东林党案便是其荦荦大者。这种党派门户之争,不能说全无清浊是非之分,但互相攻伐的结果,往往是敌对的双方都难免意气用事,置国家社会利益于不顾,使政局变得日益混乱,政治变得益发腐败。所以,不论所取何义,中国历史上的“朋党”问题都暴露了专制社会的阴暗一角。

雨霖铃·君臣之配与社稷祸福①
——蜀汉、北宋

刘竭诚意,茅庐三顾,孔隆中对。刘行联孙之计,襄助周瑜,火烧赤壁。夺荆取蓉攻益,政权蜀汉立。托孤禅,六出祁山,终过劳鞠躬尽瘁。
徽宗痴异花奇石。蔡京媚,立马搜罗急。赶修九成宫殿,遍集名卉。北宋终亡。主英臣贤,社稷安谧。倘相反,臣佞君昏,则政亡人息。

注:
①解题: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君皇器重什么样的人,明君贤臣往往有缘相遇,昏君奸佞也往往搞到一起。前者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后者往往导致国家和社会的衰败。如齐桓公与管仲,胡亥与赵高,刘邦与萧何,曹操与郭嘉,李世民与魏征,李隆基与李林甫,赵佶与蔡京,赵构与秦桧,朱厚熜与严嵩,爱新觉罗·弘历与和珅等。

兰陵王诸侯叛乱之所为何来①
——西汉七国之乱

诸侯起,景帝②忧思不已。臣商议,晁错③陈疏,帝纳削藩以应对。似巨雷霹雳,严厉,朝野畏悸。濞④起事,为首抗衡,王皆跟随北南沸。
启惊且慌急。遂信袁⑤诡计,斩晁东市。吴楚叛军攻棘壁,奈梁王告急,景帝令助,周亚夫⑥奉命出击,乃戡平叛敌。叛疾,动戈戟,问何为相争,彼此视敌,甚至篡夺帝皇位?冀争夺权利,扩充领地,称霸天下,权力欲,殊难弭。

注:
①解题:中国历史上诸侯王叛乱甚多,最著名的有:西汉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安史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等。叛乱的目的无非是巩固已有地位,相互争权夺利、扩大领地,乃至篡夺皇位。叛乱往往给社会和百姓带来灾难。
②景帝:名刘启,接文帝位,两帝统治间,有盛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③晁错: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景帝时任内史、御史大夫。曾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
④濞:即吴王刘濞,汉高祖刘邦之侄。刘濞谋划了“清君侧”的策略,以诛晁错为名,在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⑤袁:即袁盎,汉景帝时之臣,与晁错结怨。七国叛乱,袁盎向景帝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了晁错并想要恢复原来的封地;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消除叛乱了。”景帝采纳了袁盎的建议,斩杀了晁错。
⑥亚夫:即周亚夫,西汉时期名将,官至丞相,善于治军领兵,军事才华卓越,在吴楚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后被冤下狱,闭食自尽。

忆旧游唐太宗弑兄政变①
——权争内讧之一

世民助父战,横扫中原,称霸疆场。太子建成弱,无功得继位,兄弟阋墙。策玄武门之变,弑太子登堂。遂平定周边,励精图治,打造盛唐。
互戗,②谋皇位,叹骨肉相残,你死我亡。权柄数第一,无视兄弟谊,暗箭明枪。世袭无论贤愚,长子换龙装。无竞争堪忧,个中隐患令人惶。

注:
①解题:权争内讧:中国历史上为争夺皇位而手足相残的事例不少。如,春秋战国时代,齐桓公的五子争位事件、晋献公的诸子夺位事件、梁惠王与弟反目事件、楚成王弑兄篡位事件、秦国的季君之乱事件、赵国的沙丘宫变事件,还有秦胡亥杀扶苏事件,三国时期魏国的曹丕与曹植之争,唐朝初期的玄武门之变,清朝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等。
②戗(qiang):(言语)冲突。

tang.jpg



张宣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宣丨感悟中华史之二(四首)》 发布于2021-7-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