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王立志画的朋友都会慨叹,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洋画,无论人物画还是山水画,在他笔下,都是他用浓笔重彩表现的理想化的艺术造型。
他画的牛是冲锋陷阵的牛;他画的鱼是兴风作浪的鱼;他画的钟馗白眼傲天、义愤填膺;他画的济公醉态朦胧、步履蹒跚;他画的仕女洗尽铅华,于天然体态中“清水出芙蓉”。
尤其他的水墨国画《牛》最能表现王立志特色:既不温驯老实,也不任劳任怨。一条条体态彪悍,眼中欲喷火,四蹄如生烟,头上犄角呈直角形——这是春秋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单麾下的火牛,这是古罗马竞技场上被火红颜色激怒的斗牛。这种艺术夸张的牛在王立志笔下已“繁衍变化”到第六代。
王立志画的鱼也是“独家品种”。他画鱼,师承著名画家张鹤云,在继承师风的基础上又自成风格:一条条大鲤鱼逐浪兴波,它们飘拂着肥壮的鳍,似乎正憋足了劲,准备一跃而跳过龙门。
他画的钟馗,头戴判官帽,身穿大红袍,面色如靛,虬髯如剌,或大雪纷飞中腾云驾雾;或在爆竹声中正准备捉鬼降妖。画面上各种神态的钟馗,令人感受到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理解。
他艺术的根,来自哺育他的大海。1941年,王立志出生于烟台海边。
幼年的王立志除了帮母亲干些家务活,就是在海边望着远处的白云、渔帆、沙鸥出神。蔚蓝的大海翻着雪白的浪花,荡漾着金色沙滩,一次次冲击着王立志童年的梦,七八岁的王立志在沙滩上画着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海浪、渔船、虾蟹……
1957年,初中毕业的王立志从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专修科。他的班主任杜牧野、张鹤云,还有教授专业课的宗惟成、吕品,对学生谆谆善诱、因材施教,令来自各地的学生们眼界大开、技艺大进。王立志更是佼佼者。他不仅画技日臻成熟,而且从老师那一颗颗燃烧的红烛之心中悟到了学艺先学德,做学问先做人的宝贵品质。特别使王立志感动的是,他的一些老师在个人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不计个人得失,抱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拳拳之心,教书育人做学问。这一切使年轻的王立志受益多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意境极美的诗曾被誉为“诗经之冠”。古往今来,其诗不知被多少画家表现过。然而,王立志所创作的这幅画却独具慧心:画面上烟波碧水,一位刚刚出浴的裸体少女正背对着观众,静静坐在晨雾朦朦的山涧流水边。她一头青丝缠绕颈间,曲线柔美的身子掩映在雪一样的蒹葭中,令人可望而不可及。少女身旁有一件彩陶背壶,这件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有其独特之处——为了背在身后方便,其两耳不对称。还有一幅被选入《中国当代油画人体艺术》的油画,以中国民间传统的蜡染图案布做底衬,以宋朝官窑烧制的胆瓶相辅,从侧面表现了一个逼真而健美的女人体。该画已成熟地呈现出“王立志派”的特征。
王立志在他的人物画中常借用不同年代的瓷器来表现某种特定的艺术氛围。他认为,在黄河流域氏族社会中,水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象征着恋情。而“在水一方”是江河源头,是水边绿洲,是古人创建家园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变迁的广阔舞台。在这历史大舞台上,曾有过多少风云人物折戟沉沙,演绎了一幕幕悲壮缠绵的故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史诗,无穷无尽的神话,千姿百态的图画。
还有很多幅人物画都离不开瓶。因为王立志认为“瓶”这种原始的物体,当初仅作为容器而存在。从它有了形状就被看作生命的载体与母性共存。随着社会的文化进程,瓶这种容器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工艺美术,它从某种意义上表现了现代文化。所以王立志的人物画喜欢用不同时代的瓶来相衬托。
在这类的画作中,王立志很欣赏自己即兴创作的一幅《无题》画:一件青花瓷盘内盛着一条弯月形大鱼。大鱼的头和尾均横在盘外,大鱼的身子却没有肉,只有坚利整齐的鱼骨。画面选材奇特,以墨青色、乳白色明暗相衬,令人似乎感到鱼头死不瞑目,鱼尾蠢蠢欲动。这幅画使人想到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力作《老人与海》,想到那条十八英尺长的大鱼被老人捕获后拖在小船后面,在惊涛骇浪中挣扎的大鱼被尾随在船后的鲨鱼吃掉了。老人与一条条鲨鱼历经殊死搏斗,最后拖着一条只有鱼骨的大鱼筋疲力尽地上了岸。海明威用象征手法表现了现实世界中,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残酷搏斗。王立志这幅画也同样用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冷峻的美。翻开中国绘画历史,历代文人绘画力求表现高雅温馨的美,但很少有如法国人敢于表现自己国家惨败耻辱的《普法战争》之力作。在真实地再现自己国土遭践踏、自己同胞遭杀戮、尸横遍野的大型油画面前,不仅作画的人,就连每一个鉴赏的人都需要极大的勇气,才能在淋漓的鲜血面前直视人生,才能在耻辱面前反思历史。
王立志近年来的巨幅油画《中日甲午海战》《冲击日野舰》就是以反思近代国耻为主题,从而表现震撼国人心灵的残酷美。该画以雄浑惨烈的基调,表现了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国的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上展开的那场殊死大战。整个画面以沉沉的云低海暗造成一种压抑感:冲天的海浪,血红的火光,被鱼雷击中的战舰正开足马力冲向敌舰——这一切表现出北洋水师爱国将士们以死殉国的决心。该画已被收藏于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署陈列馆。
王立志曾多次到五岳之尊的泰山写生,也曾到南海之滨潮汕平原观摩中国瓶内画的发展演变,还有西安大雁塔、敦煌莫高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然而他感受最深的却是黄河入海处——这里是自然界中最壮观、最辉煌的“在水一方”。他凝望着浊浪滚滚的黄河万马奔腾似地冲进大海,融进蔚蓝色,消失在云海间……这是历史的画廊,这是一个画家用生命所孜孜追求的画卷。中国画,就像这条东方之河,历尽千回百转,终将冲进波澜壮阔的大海,冲进群星璀璨的世界艺术殿堂。
在黄河与大海撞击汇聚的一刹那,他得到启迪——他为亲眼目睹黄河入海这幅巨画而感到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他要用一腔烟袋情把眼前这幅雄浑苍凉的巨画构思描绘。哦,在水一方既是黄河在大海的归宿,又是龙的文化艺术源头。
王立志是黄河与大海哺育的一代画家。他要用崭新的意识表现那古老的年代,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他要以“在水一方”的美好生命而作为自己创作的永恒主题。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7.13 A7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落叶知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