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1960年代末,坐落在大学路的青岛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造反有理”的展览会,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排着队去参观,记得好像是挑选了一部分同学去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
那时我们是在读小学,什么都不懂,认识的字也不多,展板上说的什么我们也不明白,但是记得很清楚的是,在展厅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带着几缕黄色毛发的头骨放在展架上,非常的随意,一点也不显眼,虽然我才十岁刚出头,但是一点也不害怕。听讲解员说,这是一个保皇派的脑壳,是从坟墓里挖出来的,也是红卫兵造反的战利品,好像还带有黄色的泥土。随着参观的队伍不紧不慢地走了过去,第一次见到人的脑壳,不仅没有害怕,反而觉得很新鲜,回来还和没去的同学炫耀了一番,从此这件事被我记在心里,脑壳主人的名字我也记住了:康有为。至于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干什么的我一概不知,问身边的同学也是一片茫然。
他是谁,为什么他的脑壳要摆在那里让我们参观,这个谜一样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好久,再一次让我对他了解则是十几年之后了。
那次看过展览以后没几年我顶替进了工厂,又过了几年我到了厂宣传科工作。遇上开展中国近代史教育,什么由头忘记了,反正是要向青年职工宣讲中国近代史,除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等,其中还有清朝末年的维新改良运动,为首的是康有为,说他是个举人,联合进京赶考的一些才子向皇上进言兴国之事,被称为“公车上书”,引发后来的戊戌变法。虽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但因处在那个位置,再说比起同龄人还稍微多读了一点书,加上宣讲也有课本,照本宣科就是,只是讲到这里时还觉得有点意思,于是参考了一下有关书籍,讲到康有为时不时地多讲了一点,也就从那时大体知道了康有为是怎么回事,原来他还属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标志着维新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尽管他所倡导的改良最终目的是保皇,最终以失败告终,六君子血洒菜市口,而他落荒逃亡海外。
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倒了,许许多多的清朝遗老跑到了青岛,大多聚集在火车站旁边的宁阳路,人称赃官巷,为此我还去宁阳路看了几次,当然已找寻不到当年的半点痕迹。而康有为也不例外,在周游了世界一圈后,也落脚美丽的海滨城市,据说他在南美的时候就牛刀小试,炒了一番房地产,颇有斩获。他来到青岛之后慧眼独具,迅速在汇泉湾畔为自己置下行宫——天游楼,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的归宿寻到安心之处,那就是崂山余脉,位于沧口的象耳山。
象耳山因山上遍布枣树,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枣儿山,更早则被叫为凤凰山,因为山势一路向西,犹如一只振翅飞翔的凤凰。康有为听风水先生说这里风水颇佳,便在1923年再次莅临青岛时不辞车马劳苦,一眼看中了这里。据说他站在山的侧面看到山的两侧山峰像是大象的耳朵,而他也自诩是一粒“糠”,那么最后藏在大象的耳朵里是安而又全了,于是他花了60块大洋从一刘姓农民手里买下了这块山地,为自己打造寿宫,几年后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后就安葬了这里,直至“文革”被刨开暴尸,留存的仅是一具头骨而已,枣儿山因他从此改名象耳山。
浮山南麓也叫“茅岭”,与象耳山同属崂山一脉,1984年青岛市政府为康有为在此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新的陵园修葺一新,是由曾经收藏先生头骨的市博物馆王姓专家设计,碑文则由先生挚爱的学生刘海粟书写;2000年市政府又拨出专款重新进行修缮,才使我们今天看到陵园的庄重。在康有为墓的东面新安葬的是国内著名考古、金石、版本学家王献唐先生。整个陵园简朴肃穆,尤其是先生墓冢后的六棵松柏是为了纪念与先生一起维新的“戊戌六君子”,更加令人敬仰。
而后的这些是我一点一滴搜寻得知的。我先是去了李沧的象耳山,先生墓的原址也修了一座新的墓冢,基本是参照原来的制式修建,并且将整座山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公园,这可能是先生后来不曾想到的,静谧早已离他远去,陪伴他的是疾走的日新月异。但是新的陵园在哪里呢?我问了许多人都说不知。看来我真是有点老了,其实现在网络发达,手指一点就知,我也终于意识到了这点,便在今年初夏的一个下午,乘坐地铁,再走一段上坡的大路,拾级而上,按图索骥走进了康有为先生的陵园,算是第一次真正拜访了一个一百多年前渴望变革的灵魂。
赵竟成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