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九中一段时间里走出来的学生,其记忆里或许会有一位被称作“地理王”的老师。
他就是教地理的王悉书老师,他曾担任我们高中两学年的班主任。
最近与王老师有过一次的网络互动,源自去年校庆之际的一段视频。转眼又是一年,时间过得真快。
一别三十年,如此近距离听到王老师那熟悉的乡音语调,自然颇感亲切欣慰。视频发到同学群里,首先是小安同学分享在她的朋友圈,并特别注明人称“地理王”的王老师,“当年在黑板上随手一画就是一幅准确的地图”。除了“感谢”,就是“祝愿”——“身体康健,平安幸福”。
阿君同学转到文科班时,地理落下一部分,他说“记得王老师为我和几个同学补过地理课”,是“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小俊同学看到视频,想到的是“初中高中的学习生涯,而今都是历历在目”。还有小贝同学直言“师恩难忘,教学泰斗”,小乐同学特别强调“王老师地理讲得太好啦”。阿宾同学像在总结,称赞王老师是“中学期间最值得铭记的恩师”。
聆听着王老师如课堂般的回顾与祝愿,还是首次知晓他是1962年参加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的,可谓“弹指一挥间,见证卅九年”。王老师在视频中的“九中”之音,最具“酒盅”的标准度数,不觉有一丝沉醉。回想最近与王老师见面,恐怕就是毕业后没几年与同学搭伴而行,春节到王老师家拜年的几个片段。之后总觉得没有值得报喜的消息,加之同学们大多各奔西东,独自拜望老师的举动就慢慢耽搁下来。不觉到了河东河西的场景转换,扪心自问,实在惭愧、无颜以对。
王老师是高二开始担任班主任的,那年正式迎来第一个“教师节”。王老师主持开班会、主题就是“庆祝教师节”。有几个同学是被叫到黑板前发表意见的,我便是其中之一。所谓意见或想法,通常等同于祝贺与颂扬。我则使用了标准的青岛话说了不太符合标准的一堆“废话”,大致是“教师节”一年一度,是件不幸的事儿。教师应该天天有节,这样才能被“重视”之类的发言。当时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也记不清是怎么收的场。不过,那却是第一次尝试站讲台,虽然之后有那么几年经历过在教师队列里按部就班地排队上车。
转过年来,班里组织过一次去崂山的春游,顺便要写写作文。崂山风景如何下笔一时无所适从,倒是大客车驶出市区进入麦岛地界时,发现沿途石块堆砌起的民居印象颇深。不到二十年,石块民居摇身成了黄金海岸。
崂山之行,山路、徒步。从龙潭瀑到上清宫到明霞洞,再一大段下行而至太清宫,王老师是天然的导游。在太清宫内,老师面对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的解说真是难以记清,这要在现场考试定然不会及格。自此,对于课本中不见的段落依稀有了独自揣摩的心机,以至影响至深。
高中的地理课,除去对自然地理的复习,更多地侧重于经济地理。自然地理敞开了对世界的认知,经济地理增添了对发展的思虑。与数理化相比,明显逊于那些主科的地理课,在基础教育中居于何种地位抑或如何有效学习这样一门科目,真是教育本身应当面对的问题。
记得受到王老师表扬,不是考了多少分,而是课间操上,站立看台顶端俯视操场的王老师在观察每位同学做操的质量。随后的课堂评述,王老师提到的“认真”便以我的规范动作而指。认真二字,带着王老师浓厚的乡音飘在耳边依旧清晰。认真二字潜移默化,成了做人行事的规范。这不仅得益于一门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对一种人生态度的养成,自始至终亦当受益匪浅。
临近毕业,每个人要填写一份“学生登记表”,无意间,我把填的表抄写复制了一份,以致保存到现在。在王老师签字的“班级意见”中,“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八个字算是对中学六年的总结。其实这谈不上“刻苦”,因为没有像有的同学那样三年如一日每天清早五点即起;更说不上“优良”,因为以成绩做终极评判的关口并非如愿通行。刻苦与优良,如作为标杆用于衡量新起点的一把尺度,含义或许更为深远。
王老师住的李村路与我家在的平原路,以车流密集的胶州路为界、相距六百米。上学途中,有时会在陡坡的夏津路与王老师不期而遇。步伐稳重、行走有力的王老师在途中话语不多,我更是没有多少有效话题深度交流。然而随王老师之履而同步向前的一路,总能感到一种绝非一言概之的安心与踏实。
视频中王老师介绍他担任了十几届班主任、送走了十一届高中毕业生。我们与王老师相处的两年,细细回味定然还有更多难以忘怀的瞬间。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国教育水准有了长足发展、中国的教师待遇有了飞速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达至铺天盖地。
回看百年历史,以世间交融为开端的礼贤中学,必将会在时代征程中实现新的飞跃。有幸以“地理王”为吾辈之师,即便每个人不在国际化区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处落点,以环顾全球的视角认识这个世界,理当为人生的一份完美收获。
真该腾出时间、找上同学,大家一起都去看看王老师啦。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7.28 A7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